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生活变好,从远离垃圾快乐开始

发布者: scarecrow | 发布时间: 2025-10-3 09:14| 查看数: 80| 评论数: 0|



来源 | 帆书樊登讲书

作者 | 帆书 · 萝北

曾在网上看到网友曲奇戒断智能手机6年的经历,感慨很深。

曲奇曾是一个手机重度使用者,无休止地熬夜追番、打游戏,是他的常态。

最疯狂的时候,他通宵达旦,把喜欢的动漫片段重复刷了几十遍。

一放下手机,曲奇就感到极度空虚,专注力也下降得厉害,买来的书总是草草翻几页,从没耐心看完。

这样的状态久了,曲奇也非常厌恶那个流连于各个app之间,神情麻木的自己,便下定决心改变。

他将手机设置成灰色负片模式,五彩斑斓的画面在他的手机里就像是“鬼片”。

他还将浏览器设置成无图模式,只获取文字信息。

为了让手机更“难用”,他甚至保持着“每次使用微信和淘宝都必须先输入密码”这样的习惯。

退出虚拟世界的纷扰,曲奇每天都能多出好几个小时,全身心投入到阅读、思考和运动中去。

不再被热点新闻随意牵走注意力,也不再依靠短视频逃避生活的烦恼。6年下来,曲奇看了很多书,人也变得更加踏实和笃定。

如果你也和“曲奇”一样,想挣脱沉迷手机的恶性循环,不妨读一读这本《手机大脑》,它会告诉你:

我们的大脑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养成了“随时随地寻找多巴胺”的本能,而手机就是现代社会最能刺激多巴胺分泌的东西。

想要人生变得更好一些,就得从远离多巴胺开始。



多巴胺:垃圾快乐的罪魁祸首

《手机大脑》中说:“多巴胺是渴求带来的快乐。”

就像我们并不需要吃下美食才会心情愉悦,光是看到美食摆满餐桌,强烈的渴求就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

对大多数人来说,“一醒来就迫不及待拿起手机”的行为,和我们对美食的渴求,本质上是一样的。

但是,手机终究不像美食一样能给我们提供能量,那它又是如何侵入我们大脑的奖赏系统的呢?

书中提到,大脑有一个特征:喜欢难以预测的事物。

曾经有一个实验,研究人员给猴子播放音乐,每播放一次,就喂给猴子果汁。

重复几次后,猴子一听到音乐声就开始分泌多巴胺,甚至比真正喝到果汁的数值还要高。

接着,研究人员调整了喂果汁的频率,发现:相比每次播放音乐后都喂果汁,偶尔给一次果汁,猴子分泌的多巴胺量会达到顶峰。

你看,大脑对这种“充满不确定性,但大概率会有的”事物,会释放最多的期待和好奇,促使多巴胺疯狂分泌。

沉迷手机的我们,就像是实验室里的那只猴子:

微信一有红点,就忍不住点开,看是谁发了新消息;

困得睁不开眼,还是忍不住滑向下一条短视频;

发一条朋友圈,每隔几分钟就忍不住打开看看,有没有新的点赞和评论。

科技公司正是利用这种大脑的奖赏机制,疯狂收割我们的多巴胺:

购物软件的Logo多为鲜亮的橙色和红色,目的是刺激视觉,鼓励你打开;

从传统的密码支付,进化到指纹和刷脸支付,为的是最快地满足你的爽感;

短视频软件对你的兴趣爱好了如指掌,再借用“下滑”这一无脑操作,让你沉沦在奶头乐里无法自拔。

我们的喜怒哀乐如今都被精准地操纵着,可我们却毫无警觉,依旧麻木地享受这种“垃圾快乐”。



垃圾快乐,是怎样摧毁我们的?

回顾你的生活,下面的场景是不是反复出现:

用手机查资料,结果被热搜榜单吸引,等刷完毫无用处的新闻,早已忘记拿起手机是要做什么;

和亲朋好友聚餐,哪怕把手机反扣在桌上,也不时拿起来看一看,很难全情投入到交流中;

工作学习时,一有畏难情绪,就拿起手机消遣,不断陷入逃避和拖拉的恶性循环。

这些现象都说明,你正在失去现代社会人类最为稀缺的资源——专注力。

手机究竟是怎样破坏我们专注力的呢?

《手机大脑》中提到:

大脑在进行任务转换时需要时间,注意力无法随叫随到,这种现象被称作“注意力残留现象”。

哪怕是回一条消息,我们都会付出巨大的时间和注意力代价。

曾经有一项实验,给受试者两段文字分别记忆,其中一段文字会在部分词汇上挂上超链接。

研究表明,相比普通文本,人们更难记住挂着超链接的内容。

这是因为,尽管受试者没有点击超链接,但大脑仍然会不自主地思考:“这个链接我点还是不点?”

每一次思考和决策,其实都是在占用我们的心智带宽,耗费我们的意志力,吞噬我们的注意力。

生物工程系博士尹烨就曾严肃提醒:

“人都有一种能力,叫长期注意力,时间只有60秒。

但是因为长期刷手机,很多人现在连60秒的专注时长都达不到。”

在这个喧嚣得让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一个人最宝贵的能力,不是能挣多少钱,有多少朋友,而是有着不受打扰的专注力。



内啡肽,才是人类的终极幸福

科学家总结,有4种激素能给人带来快乐,它们分别是: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和催产素。

这其中,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对比最为鲜明。

多巴胺短暂易得,而内啡肽却必须在经历疼痛后才可获得。

内啡肽帮助人们缓解痛苦,带来宁静祥和的感受。

罗翔曾说:“所有的爽都是瞬间的东西,人类真实的快乐是恒久的努力。”

这句话中,前者对应的是多巴胺,后者指的就是内啡肽。

身为普通人,我们也可以用下面3种方式为自己创造一些微小的巅峰体验。

(1)运动

不需要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微小的运动也能提升我们的专注力。

当你想做任何需要专注力的事情之前,微微热身都可以让效率更高。

(2)冥想

冥想看似简单,只要坐定、闭眼、呼吸即可,但冥想真正的奥妙之处就在于对注意力的控制上。

经常冥想,能够让大脑进入深度的宁静,获得强烈的平静和幸福感。

(3)阅读

比起“5分钟带你看懂XX”这样的速食内容,花时间啃下大部头,更能获得长久的快乐。

曾经的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有一个很好的读书习惯,碰到一本好书,就去反复阅读。

一本《道德经》,他光抄就抄了好几遍,把书读薄,再将书读厚,在不同的时间读,把旧书读出新的感悟。

这样的读书方法,帮助他获得内心的安宁,从容应对生活的各种苦难。



不要让低级快乐,拖垮你的人生

当有一天我们被人问起:“觉得自己做什么最幸福?”

相信没有人会愿意回答:“刷手机时我最幸福”。

因为我们都期待更长久和更高级的快乐体验。

无论天赋高低,资源多少,都不阻碍我们在一次次的生活小事中拿回主动权,一步步主宰自己的人生。

是臣服于多巴胺的诱惑?还是熬过痛苦,等待内啡肽的回甘?

延长快乐保质期的机会就在你的手中。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