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教育部新政来了!别只盯着AI编程,真正值得家长投资的,是孩子这3种“底层能力”

发布者: x-kai | 发布时间: 2025-11-20 10:14| 查看数: 26| 评论数: 0|

11月12日,教育部、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一份重磅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

这份文件为我们孩子的未来教育方向,传递了非常明确的“信号”

作为家长,我们不用逐字逐句去研究文件,但一定要看懂它背后传递的信息。

咱们一起来划划重点,看看这份文件和我们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关系。



图源教育部官网文件截图

PART 01

这份文件释放了哪些信号?

信号一:中小学教育将迎来从“科学教育”到“科技教育”的升级

“科学教育”和“科技教育”,仅一字之差,却标志着教育重心的转移。

如果说“科学”追求的是探索与发现,是“知”的层面;

那么“科技”强调的则是融合与创造,是“行”的实践。

此次《意见》正是要推动二者合一,引导学习从单一学科的理论认知,迈向融合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STEM)的综合性实践,最终培养出能够直面复杂现实挑战的创新一代。



图源教育部官网文件截图

信号二:小学阶段将成为科技教育启蒙期

《意见》为中小学科技教育设定了清晰的“五年目标”:到2030年建成基本完善的教育体系,并对各学段的培养核心作出了明确规划。

小学低年级重在通过生活化、游戏化情境,点燃和呵护好奇心

小学中高年级引导学生通过“做中学”深化概念理解,建立跨学科联系

初中阶段聚焦真实问题解决,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推动学生从现象认知向规律探究与方法掌握过渡。

高中阶段鼓励学生接触科技前沿,进行实验探究和工程实践,系统掌握科研方法。



图源教育部官网文件截图

信号三: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学习。

《意见》直指两大核心:打破学科界限,强化实践赋能,以此打造科技教育新生态。

课程上:形成“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联动体系,将前沿科技分层、有机地融入各学段,铺设一条从“认知基础”到“创新应用”的清晰教育路径。

教学上:大力推行项目式学习“双师课堂”,借助元宇宙等虚拟技术,创建高仿真、可交互的学习环境,扭转之前“知识灌输式”的陈旧模式。

作业上:推动作业转型,以探究性、综合性任务取代机械刷题,确保知识在应用中得到巩固和升华。



图源教育部官网文件截图

信号四:科技素养作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未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优秀与否,将不再仅仅依赖卷面分数,而是会更全面地考察其在真实情境中展现的创新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本事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

相应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下的成长记录、创作的实物作品、完成的项目报告,都将成为重要的评价依据。



图源教育部官网文件截图

PART 02

我们需要重点培养孩子的什么能力

既然政策的风向已经明确,指向了实践、跨学科和综合素养,那么作为家长,我们最应该着力培养孩子的哪些底层能力,才能跟上这个趋势呢?

相信很多家长一听到“科技教育”,第一反应往往是赶紧给孩子报个编程班、AI课等等!

其实《意见》中强调的是底层能力的培养。在这些能力面前,AI和编程只是一个工具。

培养孩子的这3种底层能力,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重点:

01

提出好问题的能力

咱们可能都经历过孩子没完没了地问“为什么”。

可别小看这些为什么,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发现,起点恰恰就是这些“傻气”的问题。

牛顿被一颗掉下来的苹果砸中,想的不是疼,而是“它为什么不往天上飞?”这为他最终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提供了关键启发。

瓦特看着烧水壶噗噗响的盖子,想的不是关火,而是“水蒸气能不能推动更重的东西?”这为他后来对蒸汽机的改良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孩子每天的学习和成长中,会提问同样是极为重要的能力。

02

动手实践能力

我们现在常常陷入一个误区,觉得“成绩好”就等于孩子优秀,把分数看作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尺。

但科技教育,将会改变这种“唯分数论”。

科技教育的核心恰恰在于实践,它无法仅靠书本和答题来掌握。

孩子只有在亲手组装、调试、甚至一次次失败后重新来过的过程中,那些抽象的公式和原理才会变得鲜活、深刻。

03

跨学科思维能力

跨学科思维,就是打破语文、数学、科学之间的“壁垒”,让孩子看到知识是相通的。

它不是为了同时学好几门课,而是培养一种“透视”问题的能力。

比如,理解一首诗(语文)可能需要了解背后的历史背景(历史),而历史的进程又常常被气候变化(地理、科学)所影响。

未来世界面临的复杂问题(如气候变化、人工智能伦理),都不是单一学科能解决的。

拥有这种“透视”和整合能力的孩子,才能在未来更具竞争力。



PART 03

我们该怎么培养孩子的这些能力?

1

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

娃追着问“天为什么是蓝的”“蚂蚁怎么找回家”时,千万别嫌烦说“不知道”!多给点耐心,陪他一起查资料、搜科普视频,甚至做个简单小实验。

我家娃最近迷上了《口袋神探》,破案故事里藏着好多科学小知识,她追着听故事,还主动拉着我查“为什么冰块会浮在水上”。

看到她主动探索的样子,作为家长,那种欣喜是报多少个辅导班都无法换来的。

2

把日常生活变成“科学小课堂”

我们家每次发面蒸包子,娃都会在旁边好奇地看面团有没有变大,我就顺势跟她聊面团发酵的原理。

等上锅蒸包子的时候再给她讲讲蒸汽的原理,既不刻意又记得牢。

3

废旧物品,合理利用

家里的旧键盘、旧闹钟、淘汰的玩具,别着急扔!

给娃“安全拆解权”,告诉他“随便拆,弄坏了不怪你”,让他看看里面的齿轮、线路是怎么工作的。

4

最好的课堂,在科技馆、博物馆里

把科技馆、博物馆、天文馆列成家庭周末高频打卡地!

去之前跟娃一起定个小任务,比如“弄明白望远镜是怎么看到星星的”,带着目标逛,他会主动找答案,比单纯“看个新鲜”收获多太多。



新政策的初衷,绝不是给家长和孩子增添新的焦虑,而是为我们打开一扇更宽广的门——让我们看到,孩子的成功,可以有无限种可能。

面对新政策,我们最应该做的,不是急于把孩子送进一个个辅导班,而是守护好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成为他们探索路上最坚实的陪伴者和支持者。

- End -

作者:知微,8年教育新媒体人,家有女儿。立志做一个不吼不叫的妈妈,陪伴女儿在平凡岁月里共同成长。图片来源站酷海洛已获商用授权。

本文来自公众微信号:凯叔讲故事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