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人都不怎么内耗,就我这么脆弱……”
其实,这个想法本身就是内耗的最强“发动机”。
它像是一记“组合拳”——先遭遇挫折,再给自己贴上“脆弱”“内耗”的标签,然后完成一场完美的“自我攻击”。
最近一位35岁的女性来访找到我,她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名校毕业,顺利进入一家外企,凭着努力一步步做到中层。今年,公司业务调整,团队里人心惶惶,裁员压力悬在头上。
在一次例会上,她精心准备的方案,被老板当众质疑,老板语气冷硬,让她措手不及。
“我的理智告诉我,这不是方案的问题,是老板在挑刺……”她既委屈,又愤怒。那一周,她仿佛失去了力量,每天下班回家,什么都做不了,只想一直刷手机。
但刷到的“好信息”都让她倍感扎心:前同事庆祝涨薪,同学升任总监,朋友家孩子顺利考级……这让她认为,“全世界都在往前跑,只有我一个人被丢下了。”
从前她遇到问题,都会冷静复盘,但现在,一提到“写方案”就心慌,只想逃避,仿佛失去了所有的力气和手段。
她忍不住想,是不是只有自己这么脆弱,会这么内耗?
但今天,我们必须揭露几个真相——
真相一:别人“不内耗”,这只是我们的“想象”
我们想象里的“别人”,是一群情绪稳定、永远积极、遇到批评转头就忘的“超人”。当然,这也是我们理想中的自己。
但事实上:
- 雷厉风行的老板,可能也在为孩子的升学问题焦虑。
- 从容应对老板质疑的同事,也许事后花了许多时间独自消化情绪。
- 看似幸福自足的朋友,大概也在经历了着不为人知的自我怀疑。
我们看到的,永远是别人的外部美好和人生高光,却看不到他们内心的波澜和关起门来的情绪。
用自己内心的风雨,去对比别人表面的晴朗,这对自己太不公平了。
真相二:自我怀疑,恰恰说明你的“预警系统”没失灵
把内耗和“脆弱”划等号,是一个巨大的误解。
1 、自我怀疑≠不够自信
内耗,更像一种情绪上的“免疫反应”。它确实让你不舒服,但它的出现,说明你的心理系统探测到了“威胁”。比如,你在乎的价值观被挑战了,你的付出没有被看见,你的边界被侵犯了。
“威胁”使我们感到愤怒,这是正常的;使我们感到自我怀疑,这也是正常的。
自信的人,同样会沮丧,同样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因为,自信不是一条稳定的直线,而像波段,有起有伏。差别在于——在低点时,能尝试更快恢复,而不会被彻底吞没。
所以,感到内耗,只证明一件事——你的内心系统正在努力处理一个复杂的情况。
2 、自我怀疑,表示“我很在乎”
我们不会因为自己本就不擅长的事情而怀疑,比如本来就不擅长数学的人,通常不会因为数学不好产生自我怀疑。
但当事情发生在——我们在乎的、投入过的、曾被肯定的领域,我们就容易自我怀疑。因为这些地方,是我们想做好、想继续投入的部分。
真正令你怀疑的,往往是你不愿意放弃的部分。
正因为在乎,所以希望做得更好,这非常值得被肯定。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不断前进,而前进必然伴随风险。
3 、对自己苛刻,或许是成长经历造成的
经历挫折,陷入难以挣脱的自我怀疑和低落,这种非常严苛的“本能反应”,很可能在童年时期就已悄然写进我们的大脑。
心理学依恋理论指出,我们早期与父母的互动,会塑造出一种面对压力的稳定模板。所以,当你现在面对老板的质疑感到无地自容时,可以回想一下:小时候,当你搞砸一件事,你的父母通常是什么反应?
父亲:可能表情严肃,让你瞬间读懂了“失望”?
母亲:可能会说,“我们为你付出这么多,你自己都不上心”,这让你倍感愧疚?
即便父母没有恶意,他们这样的反应,也会被我们内化。早期的关系经验会塑造与情绪调节相关的大脑神经回路,这是一把双刃剑——可促使我们努力、取得成绩;也可能会让我们在遭遇挫折时,“难以原谅”自己。
理解这一点,不是为了指责父母(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是为了看见——那个蜷缩在挫败感中、整日无精打采、疯狂与他人比较的“脆弱”的自己,或许,正是那个曾在童年,努力用“不犯错”来换取父母笑容的小孩。
了解“内耗”的原因后,我们来看看怎么应对。
不是消除情绪,而是给情绪“指条路”
分享3个技巧
我们总想消灭“内耗”,但这几乎不可能。更好的策略是——学会与它共存,并给它一个更有建设性的出口。
当内耗来袭,不妨试试这三步:
1 .技巧一:停下“比较”,具体化“问题”
在挫败时,我们常常把一件事的失败,扩大到整个自我,情绪迅速坠落。在这种时刻,我们要把自己拉回现实——让评价锚定在“事情本身”,而不是整个人。
当“别人都不……,只有我……”的念头出现时,立刻对自己喊停。然后问自己一个具体的问题:
Q:抛开别人,具体是哪个工作环节,让我觉得最难受?
Q:老板的质疑里,哪一句话最让我耿耿于怀?
把模糊的“我不好”,拉回到具体的“事” 上。你会发现,问题瞬间变小了。毕竟每个人都有做不好的时候,即使没达到预期,也是在往前迈步。
2 . 技巧二:把“为什么是我”换成“它想告诉我什么”
把内耗看成一种信号,而不是缺陷。
它可能是在说:“你太累了,需要休息。”也可能是在提醒:“这个领域你很看重,需要多学点东西。”或者是在警告:“这个人的评价,对你而言,分量过重了。”
此外,我们可以尝试为自己构建一个新的情绪支点,逐渐替代过去内化的责备声音,来解读这个信号。
我们可以尝试回忆——童年时期,有没有某个让自己感到被理解、被支持、被允许的人?也许是祖父母,也许是老师。
想象一下——向TA倾诉当下的委屈,会得到怎么样的回应?
他可能会说:“你这么厉害呢,都能带团队了,难怪压力会这么大。”那份语调、温度、表情,就是我们要重新建立的情绪经验。它帮助我们在受挫时,不再习惯性地自责,而是有能力接住自己。
3 . 技巧三:启动最小行动,打破“想-停”的循环
内耗的特点是“光想不动”。打破它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一件最简单、最快速能完成的事。
我们可以想想,我们希望哪些事上,能发生改变?
比如:对沟通过程不满?立即花5分钟写写,下次可以怎么表达。
比如:一想到写新方案就心情烦躁?马上站起来倒杯水,或者做3次深呼吸,这或许比一直刷手机逃避有用。
试着列举一下,哪怕是再微小的行动方案都会有帮助。行动是内耗的“刹车”, 它的价值不在于结果多完美,而在于用身体的“动”,强行打断思维的“空转”。
具体行动能带来自主感,让我们再次感受到自己有力量、有创造性,也能带自己走出挫败。
最后的话:这可能是人生的必经阶段
经济学与幸福研究领域的大型数据分析发现,人生满意度在生命周期中呈现 U 型分布,中年阶段通常是低点,之后会逐渐回升(Blanchflower & Oswald)。
童年与老年较高,中年最低。在求学阶段,评价体系比较单一且相对公平;但步入职场、组织家庭后,现实变得复杂,评价体系变得多元,经济环境、家庭负担又进一步影响自我感受。
越是此时,越要练习不轻易批评自己,而是寻找支持、从容向前。那些你看似从容的人,或许只是比你更早学会了——与自己的情绪共处,更熟练地掌握了“哄自己开心”的能力。
当你不再把情绪看作弱点,你才能真正地掌控它。
*案例经模糊处理,不涉及来访者隐私。

审稿专家 郭慧凝
卓正心理咨询、精神科医生
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
参考文献
[1]Bowlby, J. (1988). A secure bas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healthy human development. Basic Books.
[2]Blanchflower, D. G., & Oswald, A. J. (2008). Is well‐being U‐shaped over the life cycle?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66(8), 1733–1749.
[3]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07).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 Guilford Press.
[4]Siegel, D. J. (2012). The developing mind: How relationships and the brain interact to shape who we are (2nd ed.). Guilford Press.
内容编辑 隼
本文来自公众微信号:卓正科普Health Expres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