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别让你的省事,夺走孩子成长的机会开始

发布者: maitian | 发布时间: 2025-11-13 11:37| 查看数: 32| 评论数: 0|



父母过于周全的照顾,会让孩子失去进步的机会。

多点信任,搞砸了就再来一次,这也是成长路上必需的体验。

——虎妈

作者 | 林缓缓

来源 | 林缓缓的缓缓成长(ID:zz-zsmz-)



女儿昨早上出门,因为我提醒了一句,才发现自己的书没带齐,作业也没见,跳绳没带。

于是她不慌不忙地寻找,与我怕迟到急得不得了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我在上班路上,反复问自己:

学习这件事,我到底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作为父母,我到底如何做好孩子的教育?

直到今天看到这句:

孩子是在不断地实践中成长的。但一到关键时刻,家长自己放弃了让孩子尝试。

是呀,我们总是以我们的速度,对照孩子;用我们的标准,要求孩子;甚至只是站在我们的视角,看待孩子的问题。

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节省自己的时间,照顾自己的面子,害怕被老师召唤,而默默代替做了很多……

回看女儿不慌不忙翻找书包的背影,我突然意识到:

有些课,注定要孩子自己“落”下,才能真正学会。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决定有意识地在三个地方“往后退一步”:




把“催促”换成“等待”

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时间节奏

我们总在重复:

“快点,要迟到了”!

“速度,要睡觉了”!

“加快进度,要出门了!”……

却忘了孩子对时间的感知本就与我们不同。

他们需要经历从“不知道半小时有多长”到“原来整理书包需要十分钟”的亲身体验。

这些时间的具像化也需要去通过实践习得。

而不是天生就有这个概念。

后面我想,我可以提前十五分钟提醒一下,然后安静观察。

有人说:等待,是给孩子建构内在节奏的空间。

今天出门前段时间,我告诉她十分钟后出门,让她做好准备。

临走,我瞟了一眼尚未拉上拉链的书包,书整齐,笔袋也是拉上的,马克笔也躺在了里面,甚至3点半下课的零食也已经准备妥当。

没有再去检查的多此一举,帮助她背好书包,下楼。

“哎呀,妈妈,忘了带电话手表。”

在我整理电动车的时候,她突然大声喊到,犹豫了一下,又自己转身奔向家里,拿上手表下来。

这次我没有埋怨她的粗心,在楼下等她的时候,我大概完成了朋友圈的文字。

沉浸在我的文字里,也不觉得等了很久,以前急躁的情绪,也没有出现。

这次我没有关注时间会不会迟到,那是她的课题。

原来,尊重她的时间,不把迟到、晚点睡、慢点走当成自己的课题,我轻松,她愉快,双赢。




把“提醒”改为“留白”

让“自然结果”成为最好的老师

记得有一天周五,下课后有跳绳班。

我其实自己也忘了,没提醒她带绳。

当我想起的时候,跳绳已经开启了,但我也没收到她的电话。

“她怎么应付这节课?”纳闷一会,我忍不住给她打了电话。

“妈妈,我找我们班不需要上课的同学借了一根绳。”

她这么回复我的时候,我听惊讶的,原来她会自己借力,解决问题了。并没有站在原地,等待,或者找我哭诉,甚至没有一点责备我没提醒她。

我突然有些感恩自己的忘记。

让我看到了她的努力解决问题的勇气,也告诉了我,她是有思考的。

回来的时候,我问她想到的好办法。

她说:因为她也不知道今天有课,下次记得提醒一下。反正爸爸妈妈在上班也不能送,刚好同学有,就借了。

而且借的绳,绕的整整齐齐,周一的时候,又好好地带给了同学。

适度的“留白”,比完美的安排更能激发孩子的主动性。

忘带东西的尴尬、没完成任务的局促,这些轻微的挫折恰恰能唤醒她的责任意识。

而我们过度周全的保护,反而剥夺了她从实践中学习的机会。




把“焦虑”转化为“信任”

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难的,是面对老师发来的信息时保持镇定。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如预期,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介入、解释、补救。

女儿的班主任老师很负责,每天的作业、课堂表现都会认真的反馈给家长。

每次看到女儿在待改进里,听写的时候全班倒数,作业也是很糟糕,我会很焦虑。

当然最怕的是,托管老师说的:

碰到了哪个同学,跳绳打到了人……

印象最深刻的是,开学第二周,老师发了中字本。

回来的时候,我发现本子的后封面没了,看痕迹显然是被撕了,于是没好气问她咋搞的?

“妈妈,我当时正画画,刚好没纸了,我看这本子最后一页两面都是空白的,我以为没用,就撕了当画画纸……”。

只是觉得好笑,在她的认知范围,她的理解也没啥问题。

但依旧怕老师误会,觉得孩子太调皮,不尊重老师,随意撕坏书本作业。

在周边商店找了一圈没找到同款,甚至万能网购也没同款的时候,我更焦虑了。

我该如何在开学之初,让老师能知道,她不是故意的呢?

后来,我跟女儿说:

明天去学校,跟老师解释下原因。

然后还是忍不住给老师发了条信息,解释了原因。

但其实老师并没有责备,说第二天给她换一个。

但后来,老师也并没有换。

女儿现在的中字本依旧是那本没有后封面的本子,也确实并没有影响她的作业。

后来我问女儿,有没有给老师解释作业本的事。

她说,没有,她觉得能写,没事。

现在在回想这个故事:

我想,当我们收起“救火队员”的心态,孩子才会长出“消防员”的能力。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都只是我们创造的心魔。

多些信任,搞砸了,就再来一次~




写在最后

养育的悖论恰恰在于:

我们越是事无巨细,孩子越是依赖被动;我们越是敢于放手,孩子越是独立担当。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不断与自己的“省事本能”作斗争——

代劳永远比等待快捷,提醒总比补救轻松。

但正是在这些日常的拉锯中,我们才能把成长的机会真正还给孩子。

今早出门,女儿检查完书包,给我讲了作业的故事。

这次我没有再检查一遍,我知道:

有些路注定要她自己走,有些跟头必须她亲自摔。

而我们父母最深沉的爱,就是守在一步之外,给她跌倒和爬起的空间。

把孩子的课题还给孩子——这大概是我们能给他们最珍贵的礼物。

共勉。



*来源:林缓缓的缓缓成长(ID:zz-zsmz-)。嗨,我是林缓缓,一个6岁女儿(麦姐)的35岁职场妈妈。在钢筋水泥的工地写柔软的文字,用相机留住女儿睫毛上的彩虹光,正在学习理直气壮地爱自己。持续分享育儿与成长干货,期待与您同行。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