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孩子“鸡”不动?“考上大学就好了”这个饼已经“馊了”

发布者: x-kai | 发布时间: 2025-11-10 17:15| 查看数: 55| 评论数: 0|



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仿佛手持一张清晰的人生导航图,起点是“好好学习”,途径是“考上好大学”,终点是“出人头地”。

这张地图被整个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盖章认证,简单粗暴,但有效。它像一座明亮的灯塔,指引着我们穿越学海的无涯黑暗。

我们相信,眼前的苦,是通往未来甜的必经之路。我们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一条笔直的大道,路的尽头是体面的工作、安稳的生活。我们咬着牙,啃着书本,心里揣着这个“饼”,觉得再苦也值得。



可今天,当我们想把同一个“饼”画给自己的孩子时,却尴尬地发现,他们早已不相信这一套,反过来用现实教育我们

985大学的毕业生们在抱怨“996”,海归的硕士在几千月薪的岗位上内卷,“毕业即失业”的现状……

我们还在声情并茂地“画饼”,他们已经面无表情,甚至带着一丝嘲讽,轻轻说了一句:“拜托,饼凉了。”

更令人忧心的是,越是聪明的孩子,这种“清醒”来得越早,随之而来的痛苦也越深。他们的问题不再是“如何到达终点”,而是直指核心:“那个终点,值得我如此奔赴吗?”

孩子们为什么越来越“鸡”不动了?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想告诉各位父母:孩子不是叛逆,也不是吃不了苦,他们是陷入了我们未曾经历过的“意义危机”。正如一个孩子所说:“我不怕吃苦,我怕的是苦得没有意义。”

在“读书改变命运”这个老剧本失灵后,我们要如何陪孩子写出他们自己的、热气腾腾的人生新剧本呢?

我们这代人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红利期,在那个大学生还是“天之骄子”的年代,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一纸文凭,几乎是实现阶层跨越最直接、最可靠的通行证。知识,作为一种资本,其回报率是清晰且高昂的。



“读书改变命运”是一个被无数身边案例验证的事实,而非一句空洞的口号。社会为我们描绘了一条“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结婚成家→安稳幸福”的线性路径,我们深信不疑。

对于许多来自普通或贫困家庭的孩子而言,读书更直接地与“摆脱贫困”、“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的生存压力挂钩。这种源自底层的强大驱动力,足以碾压许多对学习意义的质疑。

总而言之,我们当年的努力,处于一个“正反馈循环”极其明确的社会系统中。付出与回报之间,有着较高的相关性。这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心理慰藉和激励。

而今天的孩子,从他们接触世界的那一刻起,就置身于一个完全不同的信息环境和社会现实中。

大学扩招让高等教育从“奢侈品”变成了“必需品”。文凭的稀缺性价值被稀释,“大学生”身份不再吃香。与此同时,社会阶层上升的通道逐渐收窄,成本日益高昂。

当基本的生存需求被满足,新一代的需求层次自然向上移动。他们不再满足于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他们开始追问:“我为什么而活?”“我的独特性在哪里?”“如果未来注定如此,我此刻奋斗的意义是什么?”当他们发现,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最终可能只是为了成为一个更高效的“螺丝钉”,甚至可能还当不上时,一种巨大的虚无感便扑面而来。

同时,孩子们的生活被信息渗透。网络是他们通往世界的窗口,也是一面映照社会残酷的镜子。他们无需亲身经历,就能通过社交媒体看到“985废物”的自嘲,看到海归硕士求职屡屡碰壁,看到“内卷”、“躺平”、“社畜”成为流行词。这种过早的、未经过滤的、碎片化的社会认知,让他们在真正踏入社会前,就已预支了焦虑和幻灭感。

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无法为这种努力找到一个能说服自己的、崇高的理由。这标志着一代人的核心焦虑,已经从生存焦虑转向了存在焦虑。

我们过去的激励话语,本质上是在用解决“生存焦虑”的方案,去回应新一代的“存在焦虑”。我们告诉他们“考上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而他们的问题是:“然后呢?一个好工作就意味着一个好人生吗?”我们无法回答,因为我们自己可能也正在这个“然后呢”的追问中挣扎。

当一个人的价值被简化为试卷上的数字,当他的未来被描绘成一条可以预见的、充满内卷的疲惫轨道时,他与世界的情感联结就会变得极其脆弱。孩子们会困惑:“我为什么要用我唯一的青春,去赌一个你们认为正确、但我不一定喜欢,甚至还不一定成功的未来?”

面对这种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

面对这样的意义危机,简单的说教、灌鸡汤、甚至威逼利诱,都将是苍白无力的,甚至会加剧他们的疏离感。

作为心理咨询师、教育者和父母,我们需要扮演的角色,不再是“人生蓝图的设计师”,而是“意义探索的同行者”

第一步,真诚地承认他们的困境是真实存在的。

不要说:“你别想那么多,好好学习就行了。”而是说:“我理解你的感受,现在的竞争环境确实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了,感到迷茫和失望是非常正常的。”

错误的做法:孩子:“学这些有什么用?买菜又用不上微积分!”我们:“怎么没用?考大学就要考!别人都在学,你就掉队吧!”(瞬间把天聊死,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



想象一下,孩子这句话背后的情绪是什么?是挫败、是迷茫、是看不到价值。我们要做的,是先当孩子的“情绪翻译官”。

我们可以这样说:“听起来,你觉得学这些东西很枯燥,而且看不到它和你的生活有什么联系。”(把指责翻译成感受)“我当年学的时候也这么想过,觉得一辈子都用不上。你现在有这种感觉,太正常了。”(确认他的感受,让他感到被理解)

理解,是沟通的敲门砖。当你先接住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批评他的“歪理”时,他才可能放下防御,听你接下来的话。

这种共情,不是认同他们的悲观,而是看到他们的情绪。当一个人的痛苦被看见、被承认时,他的防御才会降低,才可能开启理性的思考。我们要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清醒”不是错的,他们对“无意义”的恐惧是值得被认真对待的。

第二步,价值重构,把学习从“工具”变为“成长”。

旧话术:“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

新思路:将学习与个人成长、视野开阔联系起来。

1 . 聊聊“无用之学”。

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去尝试各种不同的体验,见识不同的生活面相,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各种趣味;父母和孩子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共同话题,天南地北畅聊各个领域,天文地理、历史传说、社会新闻、偶像明星……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经常会带我的两个孩子外出爬山、在公园骑行、去博物馆参观、去图书馆感受浩渺如烟海般的各种藏书……并以此为话题展开各种探讨,带着孩子们领略历史的魅力,展望未来的科技。

前几年不方便外出时,我们就一起看各种纪录片,有关于宇宙起源的,有关于生物进化的,有关于中国历史的,有关于各地美食的……我们还一起追综艺,一起看脱口秀,一起动手烧烤、烘焙,一起去玩密室逃脱感受脑力风暴的推理谜题……

这些事情都不会直接提高孩子的成绩,所以在很多父母眼中,是“没用”的,甚至耽误学习的。但只有让学习脱离功利目的,孩子们才能回归求知的本能快乐。

2 . 让知识“活”起来,连接真实世界。

孩子觉得学习无用,是因为知识被封印在了课本里。我们可以鼓励他们用所学知识去解释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比如,学了物理,可以讨论新能源技术如何改变世界;学了历史,可以分析当下国际格局的成因。让知识“活”起来,让他们感受到知识本身的好奇与美感,而不是仅仅作为应试的工具。

对于喜欢打游戏的孩子,我们可以和他一起探讨:

玩家喜欢的角色平衡,靠的是数学家和数据专家建立的复杂模型;副本里探索的宏伟地图,是建筑师和美术师在电脑上,运用几何和物理知识搭建的;让人沉浸的剧情,是作家和心理学家共同打磨,才能让大家如此投入;保证玩家流畅体验的程序,是程序员用逻辑严密的代码写就的。

所以,我们现在玩的其实不是游戏,而是数学、物理、文学、计算机和心理学的结晶。今后我们也可以使用这些知识,设计和改进自己喜欢的游戏,让更多孩子们玩到更经典的游戏。

对于追星、关注网红的孩子,我们可以和他一起探讨:“这个偶像最吸引你的是什么?”通过倾听,父母可能会发现,孩子崇拜的是偶像从练习生一路奋斗的经历,这恰恰反映出孩子内心对努力、坚韧、改变命运的渴望。正是偶像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在吸引他们,而这些都可以成为父母和孩子共同探讨的话题。甚至明星的团队需要懂市场心理学、社交媒体运营、资源整合等各种知识,才能保证明星偶像的长盛不衰。

对于喜欢刷短视频的孩子,我们可以和他一起探讨:为什么这个科普视频能火?为什么那个搞笑段子让人印象深刻?这背后是叙事结构、注意力吸引和编剧能力。而这些,都是不同学科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



只有这样,才能让冷冰冰的知识,和他火热的生活兴趣点发生“化学反应”。让枯燥的学科变得生动、具体且充满力量。当孩子意识到,今天的学习与他此刻的热爱和未来的梦想直接相关时,他所激发出的内在驱动力,将远超任何外部的说教和压力。

第三步,拓宽对成功的定义。

我们这一代父母,习惯了做孩子人生的“编剧”,为他们写好“好好学习,出人头地”的剧本。但现在,孩子们登上的,是一个我们从未见过的、舞台变幻莫测的新剧场。老剧本行不通了。

如果我们眼里只有“分数”和“名校”,孩子就会觉得,如果达不到这个,他的人生就是失败的。我们要帮孩子找到,除了分数之外,他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在哪里。

我们要帮助孩子解构“读书改变命运”这个单一叙事,引导他们关注那些将知识与其他能力结合,创造出独特价值的人。不仅仅是科学家、企业家,也可以是优秀的导演、致力于环保的公益者、用知识做科普的博主、手艺精湛的工匠、认真烹饪的厨师……让他们看到,人生的赛道是立体的、多元的,并非只有一条独木桥。

同时也要审视我们自己,是否也在为“房、车、面子”而焦虑奔波?我们是否向孩子传递了“出人头地才是成功”的价值观?父母要活出充实感,自己找到生活的热情所在,无论是阅读、健身、还是学习新技能。让孩子看到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在努力追寻意义的成年人,是最好的示范。

我们的任务,不是决定一棵树要长多高、长成什么形状,而是为他们提供一片肥沃的土壤,充满爱、信任与理解的成长环境;为他们浇灌,提供丰富的知识、视野和价值观养分;为他们修剪枝桠,在他们迷茫时给予指引,在他们犯错时予以纠正。

然后,怀着敬畏与期待,看着他们在这片充满不确定性的土地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寻找阳光、抵御风雨,最终长成他们自己独一无二的模样。或许他们不会长成我们想象中的参天大树,但他们可能会成为一株坚韧的灌木,一片繁花,或者一棵能结出我们从未见过的果实的奇树。

这个过程,对我们而言,同样是一场关于放下、关于信任、关于重新理解生命意义的修行。当孩子们问出“这一切是为了什么”时,我们给出的最好答案,或许不是任何一个现成的句子,而是与他们并肩站立,一起望向那片未知的、但也充满了无限可能的旷野,然后轻声说:“让我们一起,去找到你的答案。”



审稿专家 钟乐

卓正儿童保健医生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博士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

内容编辑 Luka

本文来自公众微信号:卓正科普Health Express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