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孩子心里,亲人的“排序”是这样的,不管你是妈妈还是奶奶

发布者: x-kai | 发布时间: 2025-11-10 22:29| 查看数: 17| 评论数: 0|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云湾朗读音频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你家孩子跟谁最亲?”

这个问题,相信很多妈妈、奶奶、姥姥都曾被问到过。

它很容易,让我们心头泛起一丝“危机感”,或忍不住“暗暗较劲”。

有人觉得,孩子天然和妈妈最亲;

有人觉得,肯定是谁带他最多,就跟谁亲;

还有人说,小时候谁陪他睡,他才会跟谁亲;

更有人认为,谁给他“好处”,他就跟谁亲,谁“管他”越多,只会招他嫌。

可孩子心里,真有一张清晰地“排名表”吗?

他们内心对重要他人的“排序标准”,到底是怎样的呢?

和成人很不一样——

孩子心中的那个第一顺位,并不由“妈妈”或“奶奶”某个头衔决定;

他们有一套独有的排序逻辑。

今天,我们就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一探孩子心中,这个有关重要他人的隐秘“算法”。



网友小敏是位职场妈妈,因为工作忙,每天早出晚归。

她儿子昊昊,从小是奶奶一手带大,奶奶对孙子掏心掏肺,衣食住行照顾得无微不至。

但每天下班回家,昊昊总会第一时间扑到妈妈怀里。

叽叽喳喳跟她分享一天的趣事;到了晚上,也非要妈妈陪着睡。

奶奶见了,心里难免不是滋味。

有时会失落地抱怨:

真是养不熟的小白眼狼。

奶奶带一天,妈妈一回来就不要奶奶了。

有时甚至怀疑,是不是媳妇在孩子面前说了自己什么。

私下半开玩笑地教孩子:

你妈只晓得上班,想都不想管你。

奶奶这么为你,你要跟奶奶最亲。



我们常误以为,谁带孩子时间长,孩子就理所应当和谁亲近。

当我们为孩子付出全部,孩子却没把我们排在“第一位”时,心里就难免委屈。

但你发现没有?

孩子对“陪伴”的感知,并不仅在于相处时长,而在于你是否“真正在场”。

他记住的,从来不是你为他煮过多少顿饭、洗过多少次衣;

而是你们一起做饭时,面粉沾上鼻尖,彼此相视大笑的瞬间;

是你在公园里看他奔跑,泥土沾到身上,你帮他轻轻拂去的爱意。

很多照顾者,终日忙于孩子的饮食起居,精神紧绷、疲累,语言也总充斥着“不该”“不许”;反倒没有太多精力、耐心,好好静下来“陪”孩子。

相反,哪怕是时间有限的上班族父母,只要全身心投入了——一起读绘本、认真聊天、尽情游戏——反而能和孩子建立极为亲密的关系。

所以,对于父母:

我们不必因为工作忙碌,没时间陪孩子,而内疚、焦虑,或干脆放弃。

抓住每天哪怕15分钟时间,高质量陪伴,就已远胜于“心不在焉”地和孩子呆在一起一整天。



对于奶奶、姥姥等长辈:

您的付出至关重要,是对后辈最深沉的爱,也是整个家庭发展的基石。

但有时候,可以适当放松“照料”,将精力更多转向“陪伴”;

这样一开始,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但越到后面,收获越大,也越轻松。

孙辈会更亲近和尊重您,子女也会对您更加感激。



闺蜜儿子12岁,和舅舅特别亲,对爸爸却有些疏离。

丈夫和婆婆对此很有意见。

觉得是舅舅总给孩子买玩具、带他打游戏,爱“讨好”孩子。

但闺蜜心里明白,孩子喜欢舅舅,是有原因的:

“就像我小时候,也最喜欢总给我买新衣服的小姨。

我爱的不是衣服,而是只有她会夸我‘好看’,让我感受到‘爱美是一件被允许的事’。

像我妈,就只会骂我‘一天只知道臭美’。”

她弟弟也是如此。

除了爱给孩子带玩具、买零食,更重要的是,他会陪儿子做那些平时家人都不愿陪的事:

去河沟摸鱼、去山上“探险”,认真倾听他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陪他一起去实现。

他们之间,更像是一对“哥们儿”。



大家回想一下,很多孩子,包括我们小时候,是不是也都最喜欢家里比较年轻的那个“长辈”?

我们喜欢的,真的是他们买了很多很多好东西吗?

物质满足,确实可以带来短暂的快乐;但情感共鸣,才是短时间,建立深刻情感联结的真正原因。

我们喜欢的,是他们身上那种“你懂我”“只有你最愿意陪我”的亲近感。

当孩子好奇时,你能兴奋地说:“这想法太棒了,我们一起试试!”

当孩子难过时,你能蹲下来,轻轻说:“是啊,这真让人难过。”

这样的情感共鸣,比给孩子买十个玩具、十件新衣服,更能让他感到被爱。



亲戚家有个男性长辈,对孙子那叫百依百顺。

冰淇淋当饭吃?没问题!

熬夜看动画片?也不是什么大事!

不想写作业?那是老师布置得不合理!

孩子一开始,确实很喜欢这样的“宠溺”,整天缠着外公,说“最爱外公”。

但时间一长,问题就开始显现——

孩子变得任性、易怒,经常在学校大发脾气;

对家人也很不尊重,常用命令口气,稍不顺心,还要动手“打人”。

之前的“最爱外公”,也变成了“臭外公”“你走开”。

后来没办法,孩子妈妈只好把他接走管教——

晚上十点熄灯睡觉,冰淇淋只在周末吃,作业写完了再看电视......

当孩子撒泼时,她也不妥协,只静静地陪着,等孩子平静下来,再好好谈。

当孩子做得好时,她也不吝啬鼓励,经常给孩子提供情感支持。

令人欣慰的是,孩子后来不仅习惯变好了,情绪稳定了,对妈妈也很信赖、亲近。

现在外公再想纵容他,他反而会认真地说:“妈妈说了,这是垃圾食品。”



我们常误以为,顺着孩子,就能赢得他的心;而管束,只会让我们变成“恶人”。

但事实上,孩子对亲人的依恋,不只来自“你对我好”,更来自“你给我力量”“你让我感到安全”。

无原则的溺爱,看似满足,实则空洞、无力。它无法给孩子适应世界的韧性与底气。

当孩子在外面得不到同等待遇,或者你无法再满足他要求时,他就会把“气”撒回你身上来:

你为什么让我陷入这样的境地/成了这样的人。

规则不是束缚,而是保护;界限不是冷漠,而是更有远见的爱。

孩子迟早会长大、明事理。

他最终会亲近的,不是那个总说“好”、从不拒绝的人;

而是那个能在他迷茫时给予方向、失控时给予掌控感的人。



早期的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孩子只能与一个人(通常是母亲)建立最深的情感联结。

于是我们总忍不住去“争宠”,怕孩子心里装了别人,就装不下自己。

但心理学研究早已推翻了这一观点——

孩子完全有能力与多个重要他人,建立不同的、有价值的依恋关系。

我们真正要做的,不是争夺所谓的“第一名”,而是成为孩子心中那个“独特的存在”。

1 、找到你的“情感定位”

我小时候和外公很亲。

他去世快二十年了,我仍常想念他。不是因为他陪我最多,而是他最懂我的“爱吃”——

每次去,他都会张罗我最爱吃的糖醋排骨、水凉面、椒麻鸡、牛肉香肠......

那些熟悉的“味道”,那些“一起吃”的记忆,就是我心中最深的、不可替代的爱。

你也可以成为孩子心中“最有体力陪他玩的人”“最有耐心听他讲废话的人”“最能在他犯错时接纳他的人”......

找到属于你的定位,你便在孩子心里扎了根。



2 、建立“合作式养育”

我们常因教育理念不同而“互相拆台”。

但育儿不是竞争,也没有标准答案。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一个整个系统:

奶奶不必模仿妈妈,妈妈也不必取代奶奶。

真正的“合作式养育”,是允许每个人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爱孩子。

这样,孩子反而能接触到更丰富、更真实的世界。

3 、用“长期主义”看待孩子心意

孩子的心意总在不断变化:

今天,他可能因奶奶做了一道好菜而“最爱奶奶”;

明天,又会因妈妈夸赞了一句而“最爱妈妈”;

后天,还可能因玩伴陪他疯玩而“最爱隔壁哥哥”。

这恰恰说明,孩子的情感世界是健康的、丰盈的。

真爱孩子,我们不必总问:“你更喜欢妈妈,还是奶奶?”

而可以说:“你看,大家都好爱你,只是方式不一样。”

记住,第一名,只会有一个人,这样的爱,再多也会“很少”。

孩子成长需要的,不是唯一爱他的谁;

而是一个由多位爱他的人,组成的“和谐的团队”。



爱,不是独占,而是分享;不是控制,而是成全。

放下对“排序”的执念,无论孩子此刻把谁放在嘴边,你给予他的爱、你为他付出的日夜,都已深深烙印在他的生命里。

孩子的内心世界很大,大到足以同时深爱多人。

他的爱,不是一场比赛,而是一场盛典;

不管你是妈妈、奶奶、姥姥,还是其他重要他人,只要我们郑重参与,在这场盛典上,都可以留下光彩。

作者 | 猪妈妈,自由撰稿人,学习型妈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另有网名,宝藏猪妈妈。

主播 | 云湾,暖心宝哥,每晚用声音伴你入眠。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公众微信号:十点读书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