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心梗高发季到了!5个部位疼是预警信号

发布者: x-kai | 发布时间: 2025-11-10 22:29| 查看数: 17| 评论数: 0|

近日,天津市人民医院胸痛急诊接连收治了数名病情危重的心梗患者,他们都是40岁左右的八零后,其中多人是在饮酒后突然发病。

多家媒体报道,短剧导演高俊近日离世,医院诊断死亡原因为心梗。话题#44岁短剧导演突发心梗去世# 登上热搜,引发网友关注。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公永太提醒,眼下已进入心梗高发季,其发生与饮食习惯、工作环境及气候等密切相关,其中,冷热交替的急剧变化是影响心梗发生的关键。



《生命时报》(微信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告诉你心梗来临前的危险信号,并支招如何帮心脏安全过冬。

心梗发生率开始升高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周滔提醒,秋冬季,尤其是立冬过后心梗高发,清晨更是“魔鬼时段”,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提高警惕。

两位专家表示,心梗发病率在冬季会突然上升,北方高寒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到次年1月过后,其发病率会缓慢下降;3月时,发病率已明显低于秋冬季节。



入冬后心梗高发,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1

心肌耗氧量增加

寒冷刺激下,人体末梢血管会处于收缩状态,由此导致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也随之增加,心脏负担加重,诱发心肌缺血。

另外,冷空气会刺激交感神经,同样会增加心肌细胞耗氧,使心脏供血需求较适宜温度时明显升高。

2

血管收缩或“抽筋”

突然的寒冷刺激会引起冠状动脉骤然收缩或痉挛,出现急性心肌缺血缺氧,严重时就会诱发心梗。

3

生活方式改变

大风或低温天人们户外运动减少,同时又偏爱高脂食物。吃得多、消耗少,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循环减慢,容易形成血栓,导致心梗发生。

心梗发作的典型症状

除非发生心脏骤停,大部分急性心梗并不像电视剧里演得那样,发病后立刻昏倒。

现实中的急性心梗,最典型的症状是「胸痛伴大汗」。

● 部位:胸骨正中间或中间偏左的地方出现疼痛。

● 痛感:疼痛常被描述为绞痛、压榨痛、紧缩感,胸口像被一块巨大的石头压着,喘不上气;又或者像是用胶带缠了几圈。



● 范围:有一个巴掌大小,而不是针扎样。

● 时长:胸痛往往超过15分钟,甚至数小时不缓解。

● 伴随症状:有濒死感或压迫感,可伴随出汗、恶心等症状。

心梗的不典型症状:5个部位疼

大部分心梗患者发病前的一周左右,身体会出现一些不典型的先兆症状,比如牙痛、嗓子不适、肩痛、背痛、肚子痛等,一定不能大意了。

No.1

嗓子不适



和普通嗓子疼的区别在于,这种嗓子不适往往表现为紧缩感或堵塞感,可伴有出汗症状。

No.2

牙痛



和普通牙痛的区别在于:

① 这种牙痛比较剧烈,但没有明显的牙病;

② 疼痛的具体部位较模糊、不确切,往往数颗牙齿都痛;

③ 服止痛药、经牙科处理,都不能解除牙痛。

No.3

肚子痛



心梗发作时,不少患者会出现上腹部疼痛,感觉上腹部或肚脐周围有压迫感、灼烧感等,可伴有腹泻、恶心。这种腹痛往往持续不缓解,范围越来越大,使用胃药没有效果,腹痛前可有吸烟、饮酒、冷热刺激等因素介入。

这是因为心梗发作前或发作时,坏死心肌会刺激迷走神经,导致心排血量降低、胃肠道血液灌注不足,人就会出现腹痛、腹泻、恶心等症状。

No.4

背痛



心脏的感觉神经纤维,分布在颈部和胸部的交感神经节上,因此有些心梗患者的疼痛会放射到后背,出现持续的背痛。女性相比男性更多见。

No.5

肩痛



心脏缺血导致的疼痛,也可能放射到左肩、左臂内侧、小指及无名指。可能心梗发作时出现,或发作前数天就出现不适。

心梗的黄金急救时间是2小时左右。如果怀疑心梗发作,要赶紧拨打120。等待救护车期间,让病人卧床休息,不要有过多活动,降低心脏负荷。

有条件的要及时监测病情,包括血压、呼吸、脉搏、心率等,如患者出现心脏骤停,要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戳此处,查看具体操作步骤)。

做8件事帮心脏安全过冬

尽管心梗发病急,病情重,但它是可防可控的。

1

特别注意早上10点之前

清晨是心梗的高发时段,早上6~10点要特别小心:

  • 起床的动作要轻缓;
  • 醒后可以喝200毫升白开水,以缓解血液黏稠;
  • 晨练不宜太猛,时间上不要太早,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建议将锻炼时间推迟到10点之后。



2

尽可能避免突然用力

心梗常发生在需要突然发力的时刻,如厕、搬东西、回头时,要控制好力度,不可用力过大。

3

及时补水

缺水会导致血液黏稠,健康成人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要分多次、小口喝、慢慢咽。

4

适度进补

不宜盲目进补,适当吃羊肉、火锅等高热量食物。将“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0.2~4.11毫摩尔/升以内,但“三高”患者及吸烟的人最好控制在2.6毫摩尔/升内。

5

最好戒烟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明确诱因。酒精摄入量与高血脂、脑溢血的患病风险呈正相关。建议戒烟、戒酒,并远离二手烟。

需要提醒的是,吸烟人群从温暖的室内走到户外抽烟,冷热刺激容易引发心梗或脑梗,要特别小心。

6

调整好情绪

及时释放压力,把烦恼、怨气等不良因素发泄出来。

7

限制食盐摄入

盐与血压波动密切相关,而血压波动又是引起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危险因素。建议成年人每天吃盐不超过5克,并少吃腊肉、熏鱼等高盐食品。

8

控制好运动强度

建议每周进行3~5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有氧运动,快步走、骑车、慢跑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要注意,冬天不宜频繁进行剧烈运动,对本身就有基础病的人群而言,更要当心。▲

本期编辑:郑荣华

本文来自公众微信号:生命时报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