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干好一份工作,最要紧的是“极简思维”

发布者: x-kai | 发布时间: 2025-11-10 22:33| 查看数: 25| 评论数: 0|



作者:洞见yimo

能扛事永远比会来事重要。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佳音朗读音频



看过一个故事:爱迪生让助手测量灯泡的容积。

助手列了一大堆公式,算了好几个小时,也没有结果。

爱迪生却直接将灯泡装满水倒入量杯,3分钟就得出答案。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很有趣的职场真相:复杂不等于高效,简单反而藏着解决问题的捷径。

现在很多职场人喜欢以牛马自居,嘲笑自己每天的工作都做不完,甚至逐渐陷入“越努力,越迷茫”的怪圈。

究其原因,是不懂得“极简思维”。

就像那位埋头计算的助手,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了战略上的懒惰。

放弃加法思维,把复杂变简单,才是一个职场人的真本事。

01

目标极简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在购物软件看到一个商品有十几个规格的时候,马上就不知道买哪个了。

这就是选择困难症。

太多的目标会增加人的认知负荷,提高能量消耗。

这个规律同样适用于工作:你的目标越多,效率就会越低,成果就会越差。

1997年苹果濒临破产的时候,乔布斯临危受命,回归苹果。

当时苹果同时开发数百个产品,从电脑、打印机到游戏机无所不包,却无一精品。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砍掉了90%的业务,只留下iphone、iPad等四款核心产品。

乔布斯说:复杂的极致是简单

把目标减少,把设计吃透,才能真正做出无可取代的产品。

事实也确实如此,两年以后,苹果起死回生,以极致简约设计横扫全球市场。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也是如此。

用极简思维这把“认知手术刀”,剔除90%的无效消耗,工作才能更上一层楼。

我之前有个朋友在阿里工作。

公司的竞争非常激烈,他也变得非常浮躁,今天学大数据,明天学人工智能,后天学云计算。

结果就是没有一样拿得出手的,经常给团队拖后腿。

后来他痛定思痛,决定死磕数据库。连着几年他只做这一件事,业余时间,不是自己补习,就是请教大拿。

后来,有一次公司要做数据层重构,别人都搞不定,他小试牛刀,轻松降低了40%的系统负载。

从这以后,他就成了公司的技术骨干,薪水不断提高。

35岁以后,别人都在担心裁员危机,他却高枕无忧,甚至年终奖还在逐渐提升。

一招鲜,吃遍天。

以前都说,我们要做一个没有短板的木桶。现在却不同了,我们要做的是一个有着巨大长板的木桶。

不要尝试当一个六边形战士,要学会精简自己的目标。

把精力聚焦于一点,修炼出一个谁也无法取代的长板,才能在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02

关系极简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无论在哪儿工作,都摆脱不了人际关系。

但工作的核心是做事,如果把精力耗在关系上,很容易得不偿失。

2003年的时候,谷歌在印度搭建了一个研究院。

为了方便在当地开展工作,谷歌招了几个印度裔的科学家,每次有新项目,都会优先让他们内部竞争消化。

时间一长,这些科学家发现,只要自己人脉够广,项目就能落在自己手里。

于是他们也不搞研究了,纷纷把重心放在人际关系上。

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打点关系,建立人脉。

一边打探内部消息,一边防备对手使绊子,研究院逐渐形成了几个山头,彼此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

过了几年之后,研究院的年轻人出了很多科研成果,他们这些老人却颗粒无收。

这些年轻人的职位很快超过了他们,等他们反应过来,重新开始投入研究的时候,已经晚了。

最终这些人慢慢都成了谷歌的边缘人。

很多人觉得职场是个关系场,把精力耗在“让谁舒服”上,却忘了职场的本质是“解决问题”。

对于任何一个领导来说,能扛事永远比会来事重要。

在电视剧《岁月》里,就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卫生局的局长闻庆臣即将退休,他手底下的吴过和梁志远都是下任局长的热门人选。

吴过是他的铁杆跟班,平时鞍前马后,端茶倒水,刺探情报,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梁志远则不然,他虽然也是闻局长的心腹,但是更多时间放在搞业务上。

不但工作水平顶尖,还拿到了博士学位,在国家级刊物上发了文章。

吴过想要拿下局长的位子,到处造谣给梁志远泼脏水。

没想到却被闻庆臣警告了。

闻庆臣直截了当地告诉他:局长的位置只能交给梁志远,他吴过根本挑不起大梁。

在大结局里,梁志远顺利成为卫生局局长,吴过虽然没有被清算,但他的仕途也算到了头。

只会搞关系的人,是永远上不了台面的。

很多人把职场当成一个小社会,左右逢源,醉心于人际关系。费心经营,耗尽能量,到头来却发现不过是一座空中楼阁。

真正聪明的职场人,都懂得做减法。

减去不必要的讨好与应酬,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花在业务身上。

关系的本质,是价值交换。

感情再好,也不如你有价值。

减少对“人”的过度揣摩,把精力放在“事”上。

自己有用,能力过硬,才是中年人在职场屹立不倒的真相。



03

情绪极简

作家何权峰在《格局》中讲过一个故事。

他的朋友陈冰曾在一家互联网大厂上班。

当时陈冰的领导是一个技术专家,能力很强,但是脾气很暴,动不动就喜欢骂人。

每当他们做错了事,肯定是劈头盖脸一通臭骂。

同事每次挨完骂都很痛苦,不是聚在一起抱怨,就是无精打采地摸鱼。

有一次陈冰去请教领导一个问题,结果直接被领导骂了回来:“你是怎么通过面试的,这点常识都不懂。”

陈冰当时羞得脸通红,直想要找个地洞钻进去。

但是他压下了这些多余的情绪,咬着牙把问题问明白了。

很多同事吐槽他自讨苦吃,他却很快把情绪调整好,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公司几年,很多同事都因为受不了这位领导而辞职了,唯有陈冰跟着领导学到了很多技术,能力突飞猛进,不但晋升到了主管,工资也翻了几番。

阿兰·德波顿在《工作的迷思》中提到一个问题:工作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答案有两点,一是经济报酬,二是成长价值。

除了这两点,其他都是一些无所谓的东西,尤其是情绪、面子。

作家渡边淳一曾提到一个故事。

有一位医学教授,医术高超,但是脾气不好。

只要不顺心他就呵斥学生,有学生甚至被他当众骂哭。

但是有个学生却与众不同,面对他的斥骂充耳不闻。可以说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一点杀伤力也没有。

也正因此,他踏踏实实地在这个老前辈面前学了好多年,很快就成了同辈中的佼佼者。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说:心流状态的前提,是意识的有序。

当我们的内心没有多余的情绪,才能把精力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上。

工作中的极简,不只是目标和关系上的极简,更是情绪上的极简。

当你不被情绪左右,才能在深度工作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滋养,慢慢掌控自己的未来与人生。



漫画家蔡志忠曾说:每块木头都能成为一尊佛,只要去掉多余的部分。

对于工作来说,也是如此。

把多余的情绪,琐碎的任务,冗余的关系统统精简掉,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有价值的事情上,在“减法”中释放自己的创造力与执行力。

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低水平忙碌”,在人生这条赛道上走得更远。

本文来自公众微信号:洞见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