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当子女开始疏远你,不要急躁,记住1个字就够了!

发布者: x-kai | 发布时间: 2025-11-10 09:30| 查看数: 26| 评论数: 0|



作者 :儒风君

常言道:“亲不过父母。”

父母子女,是世间至亲至近的关系。

身为父母,无不盼着孩子对自己孺慕孝敬,始终承欢膝下。

可屡见不鲜的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成人,却同父母渐行渐远。

过来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往往是父母行为越了界、言语过了火。

当子女开始疏远你的时候,不要急躁,也不要悲观,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记住1个“少”字就够了!

01

嘴,少唠叨

《弟子规》有言:“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对子女的耳提面命,全然出于一片爱子之心。

大到学业事业、婚姻大事,小到衣食住行、生活习惯,都有话要讲。

字字句句,皆是父母的经验之谈、肺腑之言,自有道理,也大有用处。

为人子女,本该明白父母的心意,听从父母的良言,少走弯路。

但唠叨的话反复讲,事无巨细的关切,只会引起孩子的抵触心理。

久而久之,孩子不只是抗拒听你说话,甚至可能连见面都不抱期待。

所以,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孩子,给予孩子自主独立成长的空间。

与其滔滔不绝,不如一语中的,只在关键要紧的事情上叮嘱教诲。

管住爱唠叨的嘴,父母话少了,关系才能好,孩子既能自立自强,亦会和懂得放手的父母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02

手,少指责

《菜根谭》中讲:“不责人小过。”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都有犯错的时候。

只要不涉及底线原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

但很多父母在外对别人能包容理解,回到家对孩子却动辄指责打压。

失手打翻一盘菜、考试退步了几名、走路摔一跤……都习惯性去挑剔否定。

即便孩子取得一定的成就,第一反应也不是鼓励,而是苛责孩子本可以做得更好。

长此以往,孩子终将不再乐意同父母分享自己的喜乐悲欢与得失成败。

作为父母,永远不用指责和训斥来表达自己的关心和期待。

贬低的话,糟糕的情绪,只会给孩子带来负能量,逐渐丧失自信。

与子女和谐相处的秘诀之一,就是给予正面反馈。

收起你指责的手,多支持肯定,少求全责备,才会给予子女源源不断的能量,他们也会像植物趋光一样,对你亲近有加。

03

事,少干涉

谚语有云:“儿孙自有儿孙计,莫为儿孙作马牛。”

天底下的子女,因父母而来,但绝非是为父母而来。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有自己的日子要过。

如果太想对孩子的人生负责,遇事就用长辈的权威插手干涉。

比如:强行改变孩子的专业选择、妄图操控孩子的婚姻大事、决定孩子的工作安排……

结果只会是,孩子十分不满,对父母的控制欲避而远之,不惜远走高飞前往他乡。

抑或是,你越把孩子的事当成大事,孩子就越不把你当回事。



董宇辉曾提出过一个观点: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

因为大事小事都干预,孩子少犯错,但也少有成长。

同时,必然会带来沉重的压迫感,让人感到无法呼吸。

过度干涉,本质上是一种越界行为,管束越多,亲子关系问题就越多。

聪明的父母,擅长给孩子的人生做减法。

把距离拉得远一点,给子女探索试错和活出自我的机会。

守住彼此的界限,再正确赋能,用自己的智慧,托举孩子的未来。

当你找到自己的重心,弱化父母的身份,孩子反而会顺着这点“亲子间隙”主动来联系你。

04

心,少琢磨

《韩非子》有言:“思虑过度,则智识乱。”

一个人内心思虑过多,就会思绪混乱,陷入错误的认知。

都说关心则乱,子女一点风吹草动,都容易在父母心里掀起轩然大波。

三天没有打电话,就怀疑孩子将自己抛诸脑后;

说话语气重了点,就揣测孩子对自己不再尊敬;

忽略你们的生日,就觉得孩子晚年时不会孝顺……

当你因此质问孩子后,原本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却留下了隔阂,引发了信任危机。

所以,请放下你不必要的焦虑,收起你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

你亲手养大的孩子,为人和品性,其实早已了如指掌。

有问题就及时沟通,有矛盾就坦诚交流,心里少点琢磨,保持清醒理智,处理亲子关系才能游刃有余。

本文来自公众微信号:儒风大家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