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孩子老流鼻血怎么办?一位医生妈妈花了6年时间总结:这几件事最该做好

发布者: qianyuan | 发布时间: 2025-10-8 14:40| 查看数: 116| 评论数: 0|



天干物燥,孩子的鼻黏膜就容易“出状况”。作为一名耳鼻喉医生,同时也是一个陪娃和鼻血“过招”多年的老母亲,今天就来聊聊——如何预防和应对流鼻血?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耳鼻喉医生,自己的娃反反复复鼻出血,从幼儿园开始,到现在上六年级了,最近我才隐隐觉得——娃鼻出血这件事情,好像终于能够上!岸!了!

距离最近一次给她做硝酸银烧灼治疗(下文展开说),大概有3个月了,这期间无论是偶尔有点感冒,还是过敏性鼻炎发作,都没有再发生鼻出血。甚至我把坚持涂了很久的凡士林也试着停了下来,鼻子情况也一直很稳定。

在陪娃应对鼻出血的这六七年里,我有作为妈妈的辛酸无奈,也有作为耳鼻喉医生的学习和成长。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到更多被孩子鼻出血困扰的家庭。

序幕:幼儿园开始反复鼻出血

娃反复鼻出血大概从四五岁开始。起初次数不算多,每次量也不算大,我按照书上教的办法给她止血、海盐水喷鼻保湿,虽然不能做到完全不出血,但次数还算可以接受,回想起来,当时鼻出血的频率,大概几个月一次。

幼儿园老师也说,小朋友鼻出血挺常见的,让我们别太担心,在幼儿园鼻出血时她会帮着处理的。

话虽如此,作为医生还是会先把事情往坏处想(对就是怕血液病...),于是带娃去查了静脉血常规和凝血功能,都没问题。再加上每次鼻出血都可以很快被止住,也没发现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瘀点这类问题,所以稍微放了点心。

为什么小朋友这么容易鼻出血?

(甚至幼儿园老师都习以为常)

绝大多数小朋友的鼻出血发生在鼻中隔前端的黎氏区。这里有密集的血管网,位置非常表浅。



黎氏区的血管结构和脆弱性呈现出明显的 “中间高,两头低” 的年龄特点,即幼儿期、学龄期高发,随青春期发育至成年期逐渐减轻。儿童鼻出血的发病高峰集中在3-8岁。

一篇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上的综述明确将2-10岁列为儿童鼻出血的核心人群。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 生理因素:此阶段儿童生长发育迅速,黎氏区的血管网极其丰富、充盈,但血管壁本身的厚度和韧性尚未发育完全,非常脆弱。

● 行为因素:孩子开始探索世界,活动量增大,容易发生碰撞。同时,自我清洁能力和好奇心驱使,抠鼻行为变得非常普遍,这是导致黎氏区粘膜损伤的最直接原因。

● 环境暴露:开始上幼儿园、上小学,接触呼吸道病毒、过敏原的机会大增,急慢性鼻炎发病率升高,炎症进一步加剧粘膜充血和脆弱性。

早在1961年就有学者通过临床观察和解剖学知识指出,随着年龄增长,在青春期前后,黎氏区粘膜血管会更深地“陷入”粘膜下组织并获得更多的纤维支撑,从而变得不那么容易受损。

但是,鼻出血在成年人中可能再次出现,而出血点可能不再局限于黎氏区,且病因更为复杂。如果已经成年,仍反复被鼻出血困扰,需要面诊耳鼻喉科评估、寻找鼻出血的原因。

后来有一次娃在幼儿园鼻出血,老师也尽心尽责处理了,但娃回来跟我讲了处理的方法,让我有点哭笑不得。老师确实是好心,把经验性的办法都用上了:举手,仰头,冷毛巾敷脖子,但这些方法其实都没啥用。

那次出血还稍微有点多,加上止血方法不当,可能有一些血被吞下去了,我记得后面隔了两天娃还出现了一点黑便。

鼻出血时,如何正确止血和护理?

不要仰头!仰头会导致血液倒流至咽喉部,可能引起呛咳、恶心呕吐,甚至误吸入气道,也无法判断真实出血量。

正确止血方法:

1. 坐直前倾:让孩子坐下,身体微微前倾

2. 按压鼻翼:用拇指和食指紧紧捏住孩子鼻翼两侧的柔软部位(不是鼻梁骨头),直接压迫出血点。

3.持续加压:保持按压姿势5分钟,期间不要松开手检查是否止血。之后松开看看是否还有出血,如果仍在出血,可再次压迫5分钟

我家娃四五岁时,已习惯被老母亲捏鼻子止血



对于大部分出血量不大、出血频率不高的孩子,家长“学”到这里就够用了~

但对于孩子鼻出血频率更高、情况更棘手的家庭,可以看看我们采取的3个措施。

措施一:

孩子鼻出血频次高怎么办?

涂抹油性膏剂(凡士林)

孩子上小学后,老师不再能像以前上幼儿园时那样,把生活细节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在学校有过几次出血,都是自己跑去卫生间的水池止血。

后来,出血的频率竟然越来越高了,出血量有时还挺大,于是我按书上教的办法——给孩子鼻子里涂油性膏剂。原理是,让鼻粘膜表面多一层“保护膜”,减少水分的蒸发,保持粘膜湿润,从而减少显露的血管因干燥、破裂而出血。

膏剂的选择:红霉素眼膏vs凡士林

起初,我按照 Uptodate 的建议选择的红霉素眼膏,确实有效果,但不能停,只要停用一段时间,就又开始出血。

可红霉素眼膏毕竟是抗生素,抗生素制剂长期使用,我还是挺担心的。(如:是否诱发耐药菌的产生?)

于是查阅资料,发现可以用凡士林替代,且红霉素眼膏中对鼻出血起作用的,很可能也是凡士林这样的油性辅料。

一项发表于2021年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直接比较了莫匹罗星软膏(抗生素)、凡士林和无治疗组对儿童反复鼻出血的效果,结果显示,莫匹罗星软膏和凡士林在减少出血频率和严重程度方面均显著优于无治疗组,但莫匹罗星组和凡士林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这项研究表明,凡士林以及莫匹罗星软膏辅料中的油性膏剂带来的润滑作用是获益的主要原因,而非抗生素成分。

我换了凡士林后,效果确实也很好,就继续这样用了下去,娃也一直很配合。

怎么给黎式区涂抹凡士林?



步骤:

1.选择细棉签;(如孩子鼻孔很小,可用靠谱母婴品牌出的母婴棉签)

2.使用棉签抠出米粒大小的凡士林;

3.伸入鼻孔前端,把凡士林涂抹到鼻翼这一侧;(上图圈选处,别直接涂到鼻中隔,避免过度摩擦加重出血)

4.棉签拿出来后,轻揉鼻翼,让鼻中隔粘上凡士林。

凡士林疑云:脂质性肺炎?

后来有一天,我看到一篇报道,说的是一个六七十岁的大爷罹患脂质性肺炎,最终发现跟长期在鼻腔涂抹凡士林有关。

这可把我吓了一跳,赶紧去查资料,确实查到一些凡士林(矿物油)引起的脂质性肺炎病例。但深入查阅文献后发现,这些病例的发生背景都非常特殊,与用凡士林涂抹鼻子护理鼻出血的场景是截然不同的。

文献指出,脂质性肺炎是源于长期、大量吸入或误吸矿物油等脂类物质,文献中那些不幸的患者,大多是因为长期、大量地直接吸入或误服矿物油。

比如:习惯性躺着滴油性的鼻剂,把它当通便药服用,或者一些地方习俗给小婴儿灌服油剂。这些情况下,大量的油剂直接进入了肺部。

而我们用凡士林护理鼻腔,每次仅取“米粒大小”涂抹于鼻前庭。凡士林的物理性质和这样的操作方式决定了它几乎不可能被吸入肺部深处:

1.凡士林是半固态膏体:粘度高,表面张力大,极难形成气溶胶微滴。涂抹的动作实质是“铺膜”,而不是“雾化”。

2.涂抹凡士林无法产生相应的微粒:能深入肺泡而不引发咳嗽的微粒需极小(1-5微米),这通常需要医用雾化器或工业设备才能将液体油剂雾化到这样的粒径。日常涂抹凡士林完全不具备产生这种微粒的条件。

3.用于护理鼻出血的凡士林用量极少、涂布位置表浅:通常会随着鼻腔粘膜的纤毛运动带到鼻腔后端、被咽下进入消化道,由胃酸处理,不会反向吸入肺部。

理论上,除非刻意将大量凡士林熔化后用雾化器长时间吸入,否则在正确护理下,误吸导致肺炎的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图示:不同气道区域会截留不同的纳米颗粒(NPs),这显示出纳米颗粒的沉积具有尺寸依赖性。微米级颗粒主要滞留于上呼吸道区域,而更小的颗粒则可到达肺部最深区域(肺泡)。

措施二:

孩子鼻出血量大怎么办?

捏紧鼻翼、增加时间

*希望大家不会遇到这种情况。

我给孩子长期使用凡士林涂鼻子后,她的鼻出血的次数大大减少。那种很少量的、一点点的渗血或者鼻涕带血丝的情况,几乎没有再出现。

但是,偶尔还有那么一两次的出血,还是“一来就是个大的”——出血速度快、量大,且止血困难。

有时候,孩子会在夜里突然喊“妈妈我流鼻血了!”,同时条件反射一样自己坐起来低头捏住鼻子。

我也立刻弹射起床,迅速开灯、拿脸盆(用来盛放用过的纸巾以及鼻子里排出的血凝块)、海盐水喷雾、湿纸巾、无菌棉球.……

工具拿回来我就接替娃、帮她继续捏鼻子,同时让她保持低头,感受嘴巴里是否有血味,有“痰”就吐出来给我观察。

不得不说,持续捏紧鼻翼还是挺“费手”的,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手酸。

有时,捏10多分钟才敢松开手检查。发现没有鲜血流出了,我会让她试着擤鼻涕,用海盐水轻轻给她喷鼻子,清理出积存在鼻子里的血凝块,不然这样的“血鼻涕”一直留在鼻子里刺激鼻粘膜,出血是无法彻底止住的。

有时,捏住鼻子期间孩子还是觉得血一直流,甚至两边鼻孔都有血溢出,偶尔还会有血痰从嘴巴里吐出,这一般是因为没有把出血点压迫到位,我会短暂松手、迅速往鼻子里塞入少量的无菌棉球起到“衬垫”作用,用于填补可能压迫不到的“死角”,然后再次捏紧鼻翼。

这个过程中,我虽然也很心疼孩子、想尽快给她把血止住,但一直告诉自己要保持冷静,手上动作要迅速,但态度语气要平静。我要是慌了,娃会更紧张;她一紧张,血压升高,那出血就更止不住了。

运气好的时候(可能只有1根小血管破裂?),捏10分钟松开检查不出血了,就可以各种擦拭、打扫战场,继续睡觉。

运气不好的时候,捏10分钟检查还在继续出血,那就再捏10分钟,这样反反复复,直到再次躺下,有时候一个多小时就过去了...

这样的大量出血次数多了,我也很担心。

那时候也有一些小朋友因为鼻出血来找我看诊,也按照我的建议使用凡士林,大部分孩子效果不错,但有那么一两个小朋友跟我娃一样还是反复出血、每次量挺大。

按照教科书和文献、指南的建议,下一步就可以考虑——对黎氏区的血管进行烧灼治疗。

措施三:

对付顽固鼻出血的大招

烧灼治疗

当常规护理效果不佳时,对于反复出血的顽固点位,耳鼻喉科医生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小武器”——烧灼治疗。

这是一种门诊即可完成的微创操作,目的是:封闭那些总“惹事”的血管

目前主流的有两种方式:

●  硝酸银烧灼:医生会用一根像火柴棒一样的硝酸银棒,准确地按压在出血点或糜烂面上,使蛋白质凝固,形成一层保护性痂皮。过程通常只需几秒钟。

●  电凝烧灼:使用一个细微的电凝探头,释放高频电流,使局部组织微微加热而凝固。这种方法作用更精准,对稍粗的血管效果更好。



硝酸银棒烧灼治疗

家长可能关心的问题:

1. 疼不疼?治疗前会进行表面麻醉,使用表面麻醉药喷或敷在即将进行烧灼治疗的粘膜表面,减轻治疗的疼痛不适感。治疗中孩子可能会有轻度的酸痛或刺痛,大部分大孩子可耐受。

2. 治疗后要注意什么?治疗后粘膜局部会形成痂皮,这是正常现象。让孩子不要抠挖鼻子,可以使用红霉素眼膏局部涂抹、润滑和预防感染,等待大概7-10天让它自然脱落。

3. 效果如何?这是处理顽固性鼻出血的金标准方法,根据文献报道,约80%的孩子烧灼后鼻出血可显著改善。个别孩子可能无法达到完全不再出血的效果,但可以使出血量减少、出血频率下降。

于是,我开始给自家娃“上手”,表麻用的药物给她试了丁卡因喷雾、利多卡因乳膏,发现利多卡因乳膏表麻效果更好,敷30分钟以上,连我娃这样的“敏感选手”都可以耐受烧灼(虽然还会有些掉眼泪,但至少没有乱动和大叫)。

在给孩子烧灼治疗的过程中,我还进行了方法的优化,比如:

操作前要剪鼻毛,否则影响操作视野;

要塞棉球到鼻内,保护其他区域的粘膜;

我家娃治疗当天会疯狂打喷嚏流鼻涕,短期服用抗过敏药可改善;

烧灼后的伤口涂红霉素眼膏,可以防止鼻腔粘连和保护创面;

……

遗憾:我家娃的治疗效果不太好

在我治疗过的孩子当中:大部分效果都非常好,基本上烧灼1次后,一两年不会再因为鼻出血而就诊。

效果最差的——可能就是我娃。

这可能跟她性格中的敏感特质有关,每次都很紧张,治疗前后很害怕、很崩溃,这种紧张和压力可能会使鼻粘膜黎氏区血管更容易扩张,影响伤口愈合。

她也挺不能接受治疗后当天的短暂流涕,总是不停擤鼻子,还没长牢靠的伤口可能也很容易破溃。

几年的时间里,我给她做了3次烧灼,效果“最差”的一次,当天下午刚烧完,晚上回去就被她擤鼻子擤出血了。(我真的是服了)

没办法,只能继续把能做的做好,继续每天涂凡士林,时不时对着她的鼻子观察看看。

转机:最近一次,扛住了整个暑假的空调

在上个学期,孩子又密集发生了几次挺大量的鼻出血。我很担心影响她期末考试,于是计划给她再做一次烧灼。

虽然我对别人家孩子一直都很认真细心负责,但可能在娃眼里,我这个妈妈并不那么靠谱,问就是“你都给我烧了好几次了!没有用!”

好在孩子大了(11岁半),还是能讲道理的。经过反复的劝说(威逼)以及鼓励(蛋x派对游戏的氪金承诺作为利诱),她终于答应了我再尝试一次。

常有人说我“医生妈妈就是不一样,对自己的娃也能下得去手”,其实我反思前几次烧灼效果不好可能也是我没有真的烧到位,这次下了决心——在烧灼过程中即便短暂的冒了一下血,我也强行压住自己的心疼,又怼了一根硝酸银棒上去,终于烧住了。



孩子大了确实不一样,这次烧灼后的护理很配合,能做到不去频繁擤鼻涕、抠鼻子,也愿意好好涂抹红霉素眼膏护理伤口。

我们先是风平浪静地度过了期末考试。到了暑假,第一个月,我还在坚持每天涂凡士林;第二个月,我观察发现娃鼻子里的血管网好像没那么明显了!于是,试着慢慢减少凡士林的涂抹频次,没想到——即便在空调房里一直待着,也没有再出血。

起初我有点沾沾自喜,以为是这次的烧灼终于到位了,但掐指一算,孩子也已经11岁了啊!本身也就到了鼻出血该好转的时候!

循证医学诚不欺我!

常见疑问:孩子反复鼻出血,长大就会好转吗?

常常有家长问我,孩子反复鼻出血,医生总说大了就好了,是真的吗?

确实是这样,无论是权威的文献报道,还是我自己孩子的经历,还有我手上那么多其他孩子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儿童鼻出血大部分到了一定年龄会有明显好转。

但文献报道的数据毕竟只是数据,具体到每个孩子,几岁才能好,是有着个体差异、不太能预测的。

有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反复来找我看鼻出血,上小学后就没怎么来,后来偶尔在诊所内遇到孩子来看眼科,妈妈开心地说“张医生我们上小学就没怎么出血了!”

但也有大孩子已经上了初中、十几岁了还在反复出血,重大考试前会来找我看看鼻子,看有没有特别显露的血管处理一下、好安心应对考试。

不过总的趋势是,只要是儿童黎氏区粘膜出血,随着年龄增长,都是会越来越好的。

我们家长能做的,就是做好日常护理:

1.正确止血:在每次出血时,帮孩子正确止血,对出血很频繁的孩子,加强鼻粘膜的保湿和保护。

2.减少刺激:积极控制感染、过敏等各种原因引起的鼻粘膜炎症,减少对鼻粘膜的额外刺激。

3.必要时,可以找医生评估是否需要用烧灼治疗这样的“大招”。

不建议的措施:

各种修复凝胶、止血凝胶

在应对孩子鼻出血的几年里,“病急乱投医”的我曾经试着去网上买来其他的“鼻出血神器”,比如,各种“修复凝胶”,一句话总结:效果都不如凡士林!(而且还不便宜...)

我甚至想到,以前做手术的时候,用过的术中止血胶。但仔细研究了作用机制,就作罢了。止血胶可能更适用于广泛的创面渗血,比如一些肌肉纤维、腺体组织的渗血,“生物胶水”抹上去,整个世界就安静了。

但当有明显的、看得到的血管破裂出血时,术中止血也还是需要先把血管用电凝、缝扎之类的方式确切止住,不能只靠这些“胶水”。

对于鼻出血,如果只是把“胶水”抹在黎氏区粘膜表面,而扩张的血管还在那里,当这个胶融了、掉了,血管露出来,就还是会出血。

鼻腔护理措施:

娃老流鼻血,能洗鼻、喷激素吗?

面对鼻出血的娃,很多家长除了应对出血,还可能纠结于其他的问题:

鼻子这么脆弱,感冒的时候能洗鼻子吗?

鼻炎发了能喷药吗?

洗鼻、鼻喷激素会加重出血吗?

诶就这么巧,我娃都经历过。

感冒的时候黄鼻涕很多,我照样给她洗鼻子。

因为,持续泡在鼻涕里的鼻粘膜可能更脆弱、更容易出血,且鼻涕干结后形成的鼻屎干痂也会直接刺破血管引起出血。

而过敏性鼻炎发作时,我们也会用上鼻喷激素。

因为鼻子很难受时,孩子就会不停地抠鼻子、吸鼻子、擤鼻子,这些动作也会刺激血管、增加出血风险,这时用药控制鼻炎症状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但能让孩子感觉舒服一些,而且抠鼻、擤鼻动作少了,反而可以减少对鼻腔内出血部位的刺激。

使用鼻喷激素到底会不会增加鼻出血风险?

鼻喷激素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一线药物,能通过减轻炎症而长期减少鼻出血。其说明书上标注的“鼻出血”副作用,主要与使用技术不当(喷头直冲鼻中隔)导致的物理刺激和粘膜干燥有关,而非药物本身的化学作用。

在许多关于鼻喷激素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中,实验组(使用鼻喷激素)报告的鼻出血发生率确实略高于安慰剂组(例如,莫米松实验组约5-10% vs 安慰剂组约2-5%),但关键在于,这些研究中的出血通常是轻微、自限性的,极少因出血影响生活质量而需要停药,并且鼻喷激素治疗鼻炎带来的益处远大于此微小风险。

发表于2004年的一篇综述分析了鼻喷激素对鼻腔粘膜的影响,指出其导致鼻出血的机制主要是喷剂载体对粘膜的物理和干燥效应,而非类固醇的全身性不良反应或局部毒性。

发表于2015年的一篇综述也明确说明,鼻出血/鼻腔干燥是鼻喷激素最常见的局部副作用,但通常轻微,且通过改进使用方法(如喷向鼻腔外侧壁、使用前用生理盐水湿润鼻腔)可以显著减少或避免。



插曲:

常常鼻出血,还要重视这个问题

关于娃鼻出血,还有另外一个插曲。

有一次我常规带孩子去呼吸专科找徐医生复查(这部分血泪史可以参考:得肺炎却不输液?咳嗽好了却药不能停?当医生的娃反复咳…),徐医生循例问起近期症状,我说别的都挺好,就是又鼻出血了几次。她仔细看着孩子的脸,问我:有多久没有查过血常规了?

这下给我问懵了,我说:大概有两三年了吧?

徐医生有点责怪地说,她其实一直觉得孩子的脸色有点白,唇色不太红润,之前想着可能孩子本身肤色就这样,但反复鼻出血,还是得排查是不是有贫血之类的问题。

一查血常规,果然贫血!血红蛋白只有103g/L,于是徐医生又责怪(我)又心疼(娃)地建议我们补铁。

补了一段时间复查,竟然没补上来。徐医生认为稳妥起见,应围绕贫血排查其他病因,于是我们把地中海贫血等都查了一遍,好在没别的问题。

徐医生分析,可能跟孩子从小不爱吃红肉也有关系,铁储备不足,“欠债”太多,鼻出血次数一多,问题就暴露了。

继续坚持补铁,好好护理鼻子,加强红肉摄入,经过几个月的时间,血红蛋白终于回到了正常。

因此,对于出血病史很长、或反复大量出血的孩子,要注意:

1.评估出血对全身的影响,排查血液病、监测有没有贫血;

2.注意膳食中铁剂的摄入,保证孩子体内充足的“铁储备”。

作为一名耳鼻喉科医生,同时也是陪伴自己的孩子从四五岁到青春前期、反复与鼻出血“过招”的妈妈,我深切体会到:孩子的鼻出血虽然常见,却足以牵动全家人的心。我越来越能从医生和母亲的双重角度,真正理解那些鼻出血孩子家长们的担忧与期待。

�但请相信,绝大多数的儿童鼻出血是能够通过科学护理显著改善的。

如果家庭护理效果不理想,请别独自焦虑。我们卓正的耳鼻喉团队随时准备好为你提供专业评估和支持,无论是细致的护理指导,还是必要的“大招”治疗,我们都愿与你并肩作战。

也愿每一个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能更从容、更安心地陪孩子打完这场成长的“小怪”。



审稿专家 潘晓李

卓正耳鼻喉科医生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硕士

参考文献

[1] UpToDate 临床决策数据库《儿童鼻出血的评估》

[2] UpToDate 临床决策数据库《儿童鼻出血的病因》

[3] UpToDate 临床决策数据库《儿童鼻出血的处理》

[4] Kilinc, M., et al. (2021).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of nasal ointm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recurrent epistaxis in childr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 150, 110891.

[5] Marchiori, E., et al. (2010). Exogenous lipoid pneumonia.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findings. Journal of Brasiliere de Pneumologia, 36 (2), 248-254.

[6] Bandla, H. P., et al. (1999). Lipoid pneumonia: a silent complication of mineral oil aspiration. Pediatrics, 103 (2), E19.

[7] Annobil, S. H. (1992). Lipoid pneumonia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in South Africa.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 Journal, 11 (3), 230-233.

[8] De Matteis, V. Exposure to Inorganic Nanoparticles: Routes of Entry, Immune Response, Biodistribution and In Vitro/In Vivo Toxicity Evaluation. Toxics 2017, 5, 29.

[9] Kilburg, H., & Kelly, H. W. (2015). Safety of intranasal corticosteroids. Annals of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 115(2), 99-101.

[10] Melzer, E. O., et al. (2003).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fexofenadine hydrochloride and pseudoephedrine hydrochloride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in children with 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 Pediatric Drugs, 5(8), 545-553

[11] Wallwork, B., & Coman, W. (2004). The effect of intranasal corticosteroids on nasal epithelium.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Allergy Reviews, 4(2), 117-122.

内容编辑

本文来自公众微信号:卓正科普Health Express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