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父母最大的愚蠢,是在这3方面耗尽子女的福分

发布者: scarecrow | 发布时间: 2025-9-23 08:07| 查看数: 55| 评论数: 0|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绛染朗读音频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原生家庭是根”这句话常常被提及,这根能滋养出参天大树,也能长出缠绕的荆棘。

父母的一言一行不仅左右着一个家的走向,也影响着子女的福分深浅。

子女的福分,从来不是天定的缘分,而是父母用智慧一点点积攒,或用糊涂一步步消耗的结果。

那些看似不经意的举止,或许当下不觉得有什么,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磨掉孩子身上的福泽。

直到孩子的人生布满阴霾,父母才幡然醒悟,可那时为时已晚。

尤其是这三方面,父母若不警惕,最容易耗尽子女的福分。



最近请了年假回家看望父母,听妈妈说,前院的林阿姨最近总在抱怨女儿娜娜不孝。

娜娜结婚后搬去了新家,林阿姨每周都要打三四次电话。

从菜价涨了几毛,到邻居说了句闲话,再到年轻时受的苦,絮絮叨叨说个没完。

娜娜偶尔打断说自己要忙,她就立刻委屈:

我养你这么大,说几句话你都嫌烦?

时间久了,娜娜看到她的电话就心慌,周末也找借口不回家。

林阿姨更委屈了:

我不过是心里苦,想跟孩子说说,她怎么就不能体谅我?



其实,不是女儿不体谅林阿姨,是林阿姨没意识到,自己早已把女儿当成了情绪垃圾桶。

那些无休止的抱怨、诉苦,像一根根稻草,压得女儿喘不过气。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情绪勒索”,指的是用愧疚、责任绑架对方,强迫其承接自己的负面情绪。

父母对子女的“诉苦式倾诉”,正是最隐蔽的情绪勒索。

看到网友@阿哲讲述的故事,他说他从小就是父母的“情绪树洞”。

爸爸在单位受了气,回家就对着他大骂领导无能;

妈妈买东西亏了钱,边哭边说“要不是为了你,我才不会这么省”;

他上大学时,每次打电话回家,父母三句话不离“生活太难”“做人太累”。

他说:“我总觉得自己像个罪人,好像他们所有的不幸都是我造成的。”

工作后,他拼命赚钱给家里,可父母依然抱怨不断。

后来他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医生说,根源是他长期承接他人情绪,自我价值感被严重消耗。



孩子的心灵,本应是被阳光照耀的地方,若长期被父母的负面情绪浸泡,就会变得敏感、自卑、充满无力感。

他们会觉得自己必须对父母的情绪负责,从而压抑自己的需求,活成父母期待的“情绪拯救者”。

更可怕的是,这种模式会代代相传。

就像那些总说“我都是为了你”的父母,往往也曾是被上一代情绪绑架的孩子。

他们没学会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便把这份沉重的“遗产”传给了下一代。

作家刘震云说: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提供一个情绪稳定的环境,而不是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

真正清醒的父母,懂得给情绪设一道边界。

偶尔向孩子倾诉烦恼没问题,但别忘了,他们是你的子女,不是你的情绪容器。

有些负面情绪需要自己消化,给孩子留一片晴朗的心灵空间,才是对他们最深的呵护。



前阵子,看到一则新闻:

30岁的男子在家啃老,父母已年迈,没有太多积蓄,他却每天点外卖、打游戏,连杯水都懒得给父母倒。

邻居看不下说他几句,他理直气壮地说:

我爸妈从小就说,我啥都不用干,他们养我一辈子。

原来,男子是家里独子,父母从小对他百依百顺。

他要零花钱,父母哪怕借钱也会满足;

他不想上学,父母就编个谎言向老师请假;

他成年后不想工作,父母说“家里不缺你这点钱”。

父母把对孩子的宠溺当成真爱,实则是在把孩子塑造成精神上的“贫困儿”。

子女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没有抗压的勇气,更没有对人生的责任感。

就像被圈养在笼子里的鸟,看似衣食无忧,实则早已失去了飞翔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发现,过度满足会导致“快乐阈值”升高。

孩子习惯了不劳而获,就会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稍有不顺就会暴躁、抱怨。

反观那些懂得适度放手的父母,反而养出了更幸福的孩子。

作家蔡颖卿的女儿,5岁就会自己整理房间,7岁能做简单的饭菜。

蔡颖卿说:

我从不觉得让孩子做家务是委屈她,反而觉得,这是让她学会承担责任的开始。

子女需要的不是无条件的满足,而是有所克制的爱。

给他们尝试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让他们知道“想要什么,要靠自己争取”。

他们才能长出坚硬的铠甲,抵御生活不时袭来的风雨。



想起上海海事大学的研究生杨元元,开学不到70天,就以一种令人心痛的、决绝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

她在卫生间以半蹲的姿势,用两条毛巾自缢。

哪怕稍一抬头就有生还可能,她却决然离开。

这份绝望的背后,是一段令人窒息的亲子关系。

杨元元幼年丧父,与母亲、弟弟相依为命,母亲的过度照顾逐渐演变成对她生活的全面侵占:

阻止她报考心仪的大连海事大学,只因“路远花费高”;

在她大三时,以搬迁为由住进她的寝室,一住就是两年;

即便她考上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母亲依旧如影随形,全然不顾对室友的困扰和她的感受。

长久以来,杨元元的世界一直被妈妈入侵,导致她的精神世界彻底崩塌。

这正是心理学上的“病态共生”,父母入侵成年子女的生活,使其无法实现正常分离。

就像寄生虫依附宿主,这种关系若不打破,悲剧便难以避免。



《为什么家会伤人》中提到:

不懂得分离的两个人黏在一起,你干涉我的空间,我侵占你的空间,两个人都不能很好的成长。

成长从不只是孩子的课题,也是父母的。

子女长大后,父母就要适时退出,让彼此拥有独立空间,这才是父母真正爱子女的表现。

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父母把子女当成自己的“附属品”,觉得“我生你养你,就有权决定你的人生”。

可别忘了,子女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

过度入侵子女的生活,只会让他们失去自我,活成父母的傀儡。

在书中看过作家周国平和女儿啾啾的故事。

啾啾小时候想学画画,他没有逼她去培训班,而是让她自由涂鸦;

啾啾青春期想恋爱,他没有严厉禁止,而是跟她聊“什么是真正的喜欢”;

啾啾自由选择专业,他表示“你的人生,你自己负责,我只做你最坚实的后盾。”

在如此家庭环境里长大的啾啾,很有主见,更懂得如何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

父母是弓,孩子是箭。

弓的责任,是让箭射得更远,而不是把箭拽在手里,生怕它离开自己的视线。

父母与子女,本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

父母之爱,是在子女需要时伸出援手,在子女独立时得体退出,默默祝福。

父母之爱,不是枷锁,而是翅膀,助力子女勇敢地飞向他们想去的地方。



多少子女明明有振翅飞翔的能力,却被父母用“爱”的名义捆住了翅膀。

把焦虑转嫁给子女,把溺爱当成关怀,把控制错认成守护,最终让子女困在原地,寸步难行。

不把负面情绪丢给子女,他们才能心向阳光;

不纵容出精神“贫困儿”,他们才能独立坚强;

不入侵子女的边界,他们才能活出精彩的自我。

愿每个父母都能明白:

当父母学会修炼自己,给子女留一片自主、自由的生长空间,子女的福分便不会消减,家的福气也会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作者 | 除尘子,爱读书、爱写作,文字道场中的修行者。

主播 | 绛染,电台主播、爱配音,神秘的爱猫人。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