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山西出台新规,“剩女”成过去式?背后原因引人深思

发布者: xkai2000 | 发布时间: 2025-11-9 21:53| 查看数: 37| 评论数: 0|

文/纳豆

“都这么大了,怎么还不结婚?”

“别再挑了,再挑就真没人要了!”

……

这样的“关心”,是不是很耳熟?

它总是时不时在大龄未婚女性的耳边响起,“剩女”这一略显污名化标签,也逐渐成了许多女性心头难以言说的痛。

如今,这一现象终于引起了立法者的关注。

近日,山西省修订通过《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明确禁止诋毁、侮辱大龄未婚女性,该办法将于12月1日起正式施行。

这一规定犹如一石入水,激起了社会的层层涟漪,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引发广泛讨论。




“婚恋脑”,真的存在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曾被国人誉为人生四大喜事。

足以看出,婚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

只是,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观念盛行时,如果没按照社会时钟在某个年龄结婚,似乎就成了一种另类。

尤其是女性,还会被贴上“剩女”“剩斗士”等标签。

网友@陈琳 就是如此,三十岁生日那天,陈琳收到母亲发来的长微信,字里行间浸透着焦虑和担忧。

尤其是这句:“你再不结婚,爸妈在亲戚面前都抬不起头了!”

虽然她刚刚晋升为一家科技公司的项目总监,却依然无法让父母为她感到骄傲。

原因就是,她还单身。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你看,社会的刻板期待、亲戚的过度关心、朋友的相继结婚,似乎都在无形之中加剧着个体的焦虑。

更可怕的是,一些商业机构利用这种焦虑牟利。

从昂贵的婚恋服务到所谓的“情感课程”,似乎都在暗示:有了伴侣,就能远离人间疾苦。

“什么年纪该干什么事儿”的观念,很多时候,如同一道无形的标准,影响着许多人的选择与期待。

而对这一观念的过度执着,也可能让一些人在压力之下,降低对情感关系的审慎,仓促步入婚姻。

若这段关系未能如愿幸福,便容易加深他们对婚姻的顾虑与不安,逐渐陷入渴望又畏惧的矛盾心态。

“那五年,我活得像在扮演别人。”回忆起上一段婚姻,40岁的吴思涵感慨道。

她在35岁时因家庭压力与相亲对象闪婚,却因价值观不合在五年后离婚。

她说,她和前任,虽然在表面上符合了结婚的社会期待,但内心却无比孤独。

心理学家王薇指出:“为满足他人期待而结婚,往往以压抑自我为代价。这种压抑可能在婚姻中以各种形式爆发,造成更深的痛苦。”

婚姻是人生的重要选择,值得每个人在理性与情感中平衡。

我们终究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与答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是不婚主义,而是幸福主义

当我们回顾历史与现实,会发现婚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视为人生的重要阶段。

这一观念的形成,与其社会功能密不可分。

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时代,家庭作为基本生产单位,婚姻承担着维系社会运转、延续家族血脉的重要责任。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精辟地指出,传统中国的婚姻是两个家庭之间的结盟,承担着繁衍后代、维持社会结构的重要功能。

它的出现,源于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个体的生存状况较为艰难。

随着社会进步,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入,尤其是女性受教育水平与经济独立能力的普遍提升,婚姻的社会基础与角色也随之演变。

人们更加注重婚姻的情感质量与个人幸福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35岁的赵薇是上海一家设计公司的合伙人,有房有车,经常旅行,生活充实而精彩。

“我不反对婚姻,但我反对为结婚而结婚。”她说,“我身边太多人因为‘该结婚了’而匆忙步入婚姻,结果过得并不幸福。”

数据显示,中国单身人口已达2.4亿,每五户家庭中就有一户是“一人户”。

结婚率连续下降,初婚年龄不断推迟——2022年,女性平均初婚年龄升至28.2岁,男性突破29.5岁。

在上海,初婚年龄更是超过了30岁。

2024年上海婚姻登记数据显示,全市初婚平均年龄30.1岁,其中男性30.8岁,女性29.5岁。

这些数字背后,是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

城市化进程加快、受教育年限延长、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都影响着个体的生活规划与选择。

特别是女性通过教育与就业实现经济独立,使婚姻从以往某种意义上的生存必需,逐渐成为人生中的重要选择之一。

如今,一段美满的婚姻依然被许多人向往,但与此同时,人们也愈加看重感情的质量与双方的契合。

无论选择何时结婚、与谁相伴,认真对待、理性决策,才是通往幸福的关键。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打破标签,是对人格的捍卫

从“剩女”到“女强人”,从“妈宝男”到“凤凰男”,与婚恋相关的话题,总是充斥着各种简单粗暴的标签。

这些标签看似只是戏谑,实则构成了一种无形的暴力——它们解构着人的多面性与可能性,将活生生的人压缩成扁平的符号。

对于李佳而言,就是如此。

“35岁,未婚,女总监。”

这三个标签放在一起,仿佛自带故事性。

在公司的团建活动上,她常常能从不熟悉的新同事眼中读到一种预设的叙事——她一定是个强势的、难相处的、把事业看得比一切都重的“女强人”。

直到某次项目合作,一位年轻同事才坦诚地说:“佳姐,没想到你这么随和,完全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

李佳笑着反问:“你觉得35岁的未婚女总监应该是什么样?”

标签,是对复杂个体最粗暴的简化。

社会学家戈夫曼在其“污名理论”中指出,标签的本质是社会对某些特征的过度解读,使得被标签者不得不背负额外的身份压力。

当一个女性被贴上“大龄剩女”的标签时,她就不再是完整的自己,而成了一个需要被怜悯、被拯救,或被指责的对象。

这则法律修订看似只是地方法规的一次常规更新,却能激发更多关于性别平等、婚恋选择的理性讨论。



《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中的相关条例

山西此举,被媒体解读为省级立法层面首次以禁止性规范,对针对特定女性群体的污名化行为做出直接回应。

规定直面社会痛点,剥离了“大龄未婚”这一中性事实不应有的道德评判和负面色彩。

乍看之下,此举似乎只是对个别极端行为的约束。

它真正瞄准的,是一种系统性的社会偏见,是一种长期以来将女性价值与婚育状态强行捆绑的“软暴力”。

这副“盾牌”,不仅承认了这种无形压力的存在与危害,更为处在困境中的女性,提供了法律法规的硬气支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创造更多的“柔性共识”

法律法规的“刚性规定”,其最终目的,是培育社会的“柔性共识”。

山西的立法实践,其意义正在于通过法律的权威宣示:个体生活方式的选择权应受尊重,任何基于婚姻状态的诋毁与侮辱都是对人格尊严的侵犯,为法律所不容。

这一规定,超越了“保护弱势群体”的传统叙事,它丈量着一个社会迈向多元包容的文明刻度,也更清晰地划出了一条红线:个体的人格尊严不容侵犯。

这既是法定权利,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交往底线。

当然,这是勇敢的开始,却并非一劳永逸的终点。

法律法规能惩戒明目张胆的侮辱,却难以根除深植人心的观念。

未来,在执法层面如何精准界定、有效取证,仍面临着考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一场更为广泛的“软环境”共建:

停止对女性‘婚恋年龄’的炒作,展现丰富多彩的人生样本;

教育需从小培养性别平等与人格独立的意识;

社区与职场也应营造更为宽松、包容的氛围……

法律与社会的互动从来都是双向的。

当法律明确站出来反对基于婚姻状况、生育选择等的歧视与侮辱时,也正是在引导社会从单一的评判框架转向对多元价值的尊重,从对个体选择的干预转向对人格尊严的守护。

当女性不必因为“大龄未婚”而背负污名,不必在“将就的婚姻”和“社会的白眼”中做艰难抉择时,她们对于婚姻和生育的决策,才可能真正回归本心——

基于爱与真实连接的渴望,而非外部的恐惧与压力。

我们期待,社会变得更加包容,愿我们都能勇敢坚定,去追逐真正的爱情。

文末点个,愿你能遇到幸福,也能创造幸福。

参考资料:

1.光明日报 | 一地立法“禁止诋毁、侮辱大龄未婚女性”!网友:全国推广

2.人民论坛网 |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与观念的演变

3.澎湃新闻 | 上海人初婚年龄超30岁,在全球还不算晚

4.腾讯新闻 | 中国婚姻报告2024

作者:纳豆,我在弹指间环游地球。

本文来自公众微信号:读者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