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中年以后,养情绪,就是养命

发布者: scarecrow | 发布时间: 2025-9-23 08:06| 查看数: 55| 评论数: 0|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佳音朗读音频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前阵子,一位朋友跟我说:

感觉最近脾气越来越差,每天都即将火山爆发。

有时候明明没什么大问题,可就是忍不住发火,然后后悔、自责,整夜睡不好觉。

我问了身边的朋友,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

年轻时,我们拼命工作、熬夜加班,身体承受着种种压力;

到了中年,我们开始重视养生,注重身体的保养,却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尤其某些负面情绪,无形中消耗着我们的健康,比身体的疲惫更加隐秘,甚至更加致命。

身体的病可以靠药物调理,而心里的累,却常常让人无法察觉、无力抵抗。

就像那句话说的:

“人到中年,养情绪,就是养命。”



你知道对人体健康伤害最大的是什么吗?

不是偶尔的饮食不规律,也不是偶尔的熬夜,而是长期积压、得不到释放的负面情绪。

我的一位医生朋友,跟我聊到一个病例。

一个45岁的男人,平时不抽烟、不喝酒,生活习惯相对健康,却在某天突然因心梗送进急诊室。

他的家人感到不可思议:他生活得这么健康,为什么会突然生病呢?

医生朋友说:“这是情绪累积的结果。”



原来,这名患者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中。

工作中,他常常受到上级的指责和不公平对待,却因为性格内敛,几乎从不表达出来。

长年累月的情绪压抑,让他内心积累了巨大的压力,而这种情绪透支,最终爆发了。

坏情绪的破坏力,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可怕得多。

心理学一项实验曾显示:

人在情绪不好的时候,血压会瞬间飙升到平时的两到三倍,相当于你用力跑完一场马拉松。

长期处于这种情绪状态,心脏、大脑、血管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耗。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时刻:

一次争吵,让你心口发闷;

一场委屈,让你彻夜失眠;

一段焦虑,让你浑身无力,做什么都无法静下心来。

这些情绪,看似只是暂时的烦恼,实则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了我们最宝贵的东西:

我们的健康、我们的活力,甚至是我们的生命力。



《柳叶刀》曾刊登过一项研究,指出长期处于情绪紧张的人,死亡风险比普通人高出近一倍。

这项研究的结论非常明确,长期的负面情绪不仅影响心理健康,还会在身体上埋下隐患。

每当我们感到愤怒、焦虑或者压力过大时,身体会分泌大量的应激激素,以应对外界的威胁。

久而久之,身体的各个器官都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心脏,在无数个无法释放的负面情绪中悄悄透支。

所以对于中年人来说,比起拼命赚钱,更重要的是学会别让情绪透支生命。



这些年,心理学疗愈课越来越火,很多人想通过学习这些理论,就能摆脱内心的烦恼。

朋友圈里,有些人晒佛经,有的周末去看心理医生,还有的天天练冥想瑜伽。

看似身心健康,但一遇到问题,焦虑时依然焦虑,压力大时还是无法释怀。

这其中的关键,不是理论不够深刻,而是我们常常忽视了情绪背后的深层原因。

有位百岁老人被记者问到长寿秘诀,她笑着说:

不生气,想开点,吃嘛嘛香。

这简单的一句话,藏着身体健康的真谛:

好心情,也许真的是你长寿的最大秘密。



哈佛大学一项追踪研究发现:

情绪乐观的人,平均寿命比悲观的人长10年以上。

为什么呢? 因为好心情,能让身体进入一种修复模式。

它能让免疫系统更强大,减少炎症反应;

它能调节荷尔蒙水平,降低血压和心率;

它能促进消化吸收,让人吃得香、睡得好。

有位网友@皮皮球妈妈曾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她说,有段时间工作压力巨大,血压都飙升到了160。

去医院检查时,医生建议她开始吃降压药。

那段时间,她每天都面临老板的责备,晚上还要辅导孩子作业,几个月下来,她真的感到快要崩溃。

直到有一天,她听到一位大学同学英年早逝的消息,瞬间想开了。

她意识到,工作再重要,也不如健康重要。

于是,她决定辞去工作,开始在家办公。

虽然收入有所减少,但血压迅速恢复到正常值,整个人的状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皮肤都变得更好了。

那一刻她才明白,好心情真的是最好的保健品。



巴尔扎克说过:

一个人的情绪低落,疾病就会控制他的躯体。

身体健康,不仅仅取决于饮食和运动,更取决于我们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也就是,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我们依旧能够保持一颗平和、乐观的心态。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所有人都在推崇“情绪稳定”。

一旦情绪失控,就会被批评情绪化,好像情绪稳定才是一个合格的成年人。

然而,情绪管理的真谛,远远不止于压抑和掩藏。

情绪不可能消失,它们只是被压抑在你不易察觉的地方,最终这些情绪会以另一种方式在身体或心理上爆发出来,造成更大的伤害。



我家邻居王叔叔和王阿姨是出了名的恩爱夫妻,生活非常和谐美满。

但两年前,王叔叔生病去世后,王阿姨的表现让人有些意外,几乎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悲伤。

葬礼上,她冷静地接待宾客、安排流程,甚至还会反过来安慰亲戚;

之后的日子,她白天,该上班时照常去上班,晚上还照旧去跳广场舞,仿佛生活没受太大影响。

直到有天深夜,我加班回家路过她家楼下,看到她站在阳台哭泣,我才知道这一切平静都是“装”出来的。

结果可想而知,王阿姨渐渐变得沉默寡言,出现了严重的失眠和焦虑症状,最终需要住院治疗。

社会学家Glomb和Tews在研究情绪这一本质后,提出了两个概念。

一个是你心里真实的感受,比如王阿姨丧夫后的难过,这是“情绪感受”;

另一个是你展现在外人面前的样子,像王阿姨强装的平静,这是“情绪表达”。

他们发现,这两个“自己”的差距越大,你心里要承受的隐形消耗就越多。

表面上情绪稳定,实际上,内心的负担不断加重,逐步拖垮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所谓的情绪管理,并不是一味追求情绪稳定,装作若无其事。

而是允许情绪流动,让它自然释放。愤怒时可以大声喊出来,悲伤时就让眼泪流出来。

当你能做到真诚面对当下的情绪时,才算拥有了真正的情绪自由。

这种自由,意味着不被情绪控制,也不被“情绪稳定”绑架,而是完全坦然面对内心的一切,再次找回平衡。



人到中年,我们才慢慢懂得:

生活的难,并不只是赚钱养家,而是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好好相处。

年轻时,忙于事业、家庭和社交,往往忽略了对内心的照顾;

直到中年,我们才意识到,情绪的健康远比外在的成就更为重要。

那么,该怎么养情绪呢?这里有几个简单实用的方法:



1.学会“写下来”,而不是“憋在心里”

当不开心的情绪堆积在心里,心里的负担就会越来越重。

与其忍着或压抑,不如拿起笔,写下自己的感受。

无论是焦虑、愤怒还是无力感,把它们写下来,让自己面对情绪。

释放它们,而不让它们在心里徘徊,日积月累地转化成压力。

2.让身体动起来

很多人觉得“没时间运动”,其实不用刻意安排时间。

早上送完孩子,在小区多走15分钟;

晚上洗碗后,跟着手机里的视频做几组伸展;

甚至听着喜欢的老歌,在客厅里随意扭扭腰,都能帮情绪排毒。

同事老周之前总被工作压得烦躁,后来每天晚饭后绕着公园快走,看着路边的花草、聊天的老人,呼吸着新鲜空气,心里的闷堵感慢慢就散了。

身体动起来时,大脑会分泌让人愉悦的物质,那些纠结的情绪,也会在脚步声里悄悄溜走。

3.“三句话自我对话”

人到中年,难免遇到糟心事:

项目出错被领导批评、父母生病自己却帮不上太多忙、跟伴侣拌嘴后心里别扭。

这时别跟自己较劲,试着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件事已经发生了,我改变不了什么。

这件事真的值得我这么生气吗?

我现在的焦虑,是源自什么?

这些简单的自我对话,能帮助我们从情绪中抽离出来,不再一味地被情绪所控制,而是通过理性去消化、调整,最终找回内心的平静。



4.定期情绪断舍离

每个月挑个周末的下午,泡杯茶,拿出一张纸,把最近的烦心事列出来:

孩子成绩下滑、房贷压力大、同事间的小矛盾……

然后逐一琢磨:哪些是自己能改变的?比如孩子成绩,可以多陪他分析试卷;

哪些是暂时无解的?比如房贷只能慢慢还;

哪些是没必要在意的?比如同事的闲言碎语本就与自己无关。

把无解的、不重要的事划掉,就像整理衣柜一样,把没用的东西清出去,才能给好心情腾地方。

作家张爱玲曾说: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人到了这个年纪,身体开始提醒你岁月不饶人。

但更要命的是,每一次情绪的剧烈波动,都是在透支生命。

生个气,血压蹭蹭往上涨;焦虑一下,胃就开始隐隐作痛;抑郁几天,整个人的免疫力都要垮掉。

好的情绪管理,不仅能让心境平和,更重要的,是在为健康买保险。

如果你还在为琐事生闷气,不妨从今天开始,学会和情绪做朋友,让内心多一份从容,少一些计较。

点亮,愿我们的下半生,都能情绪自由、身心健康。

作者 | 鹿呦呦

主播 | 佳音,十点读书签约主播。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