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能扛事的孩子,家里都有这5条“隐形家规”

发布者: wangxiaoya | 发布时间: 2025-9-22 10:09| 查看数: 72| 评论数: 0|



孩子只有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最终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虎妈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男孩派主播亚楠朗读音频

作者 | 秋秋

来源 | 深度育儿(ID:baomabaobao)



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大家都透露过类似的焦虑:

现在的孩子说不得骂不得,没吃过苦没受过罪,将来能扛得住生活的重担吗?

其实,能扛事的孩子,家里都有这5条隐形家规,让孩子更有韧性。



允许犯错

有一次和孩子一起去公园,走在前面的有一对母女,小女孩在马路牙子上走,突然被绊了一下差点摔倒,紧接着我走着走着,也被绊了一下。

儿子扶住我说,“没事吧妈妈?原来大人和小孩一样,也会失误啊!”

我说:“对啊,都是人嘛,大人只是失误的频率会低一些。

比如小孩做一件事会犯错10次,看起来就像总在犯错,大人可能会犯错2次,好像不太扎眼。

但归根结底,是人都会犯错,尤其事情最开始做的时候,也是最容易犯错的时候。”

对于孩子来说,差不多所有的路都是第一次走的路。

生活中的小失误、小过错,放在孩子身上再正常不过。

只是面对孩子的失误,大人总是有点过于紧张和在意。

这和我们小时候做错事被如何对待有关。

我自己每次失误、犯错,也要在心里打打鼓:我怎么手忙脚乱的?我又干了什么?

没错,犯错会带来批评、指责、惩罚,比起怎么弥补、挽救,我似乎更加根深蒂固想要去掩盖。

为什么我如此惧怕犯错?因为我从小受的教育,使我对错误非常敏感。

一旦犯错,就要承认自己笨、坏、无能、不听话、没记性、不聪明、没出息……

总是责怪,很少安慰,一直教训,几乎是我们对待错误的一贯态度。

可悲的是,我们一直都搞错了,“错误不是用来承认的,而是用来改正的”。

当孩子犯错,比起指责,比起告诉他为什么错,比起逼他承认自己的无能,

告诉他怎么才是对、怎么才能对,陪着孩子找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帮助他学会并减少再犯的可能性,才是王道。

李笑来的一句话,他说学习能力也好,执行力也罢,核心只有一个:在刚开始的时候,平静地接受自己的笨拙。

一个被允许犯错的家长,更能学会原谅。

一个被允许犯错的孩子,更能勇敢闯荡。




每个人都是家庭

和自己的责任人之一

在一个家庭里面,不管是何种角色,每个成员都是家的责任人,要共同努力去打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我们恢复体力和心力的“补给站”,使我们在每日的奔波之后,都能受到互相的滋养,有能量在新的一天重新出发。

家庭成员分工明确,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家庭的事情共同决策,一起付出努力,不仅能让孩子体会到小主人心态,还能锻炼孩子的各方面能力。

1. 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无关年龄大小和性别,男性女性、大人小孩,都是一样的。

包括做出行计划、安排家庭活动,作为家庭的一份子,慢慢长大的孩子,是越来越有能力参与进整个家庭的决策活动的。

孩子有自主管理能力,才会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施展这种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学习、交友、自理能力等等。

2. 可以不开心,这是每个人的权利,但不要将坏情绪以最不堪的方式传导给家庭成员,而是温和地发泄,得到家人的救赎,提供帮助或者仅仅是情绪价值就能陪伴家人走过艰难时刻。

要知道,当大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的一个笑容就能驱散心底大部分的阴霾。从小为孩子树立独立和承担的思维,非常重要。

3. 与此同时,每个人又是自己的责任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

古人曾有云:不自理,难自立。

知名漫画家蔡志忠曾说:

“我很感激父母的教养。

我们家从我小时候到15岁离开家到台北当漫画家,这15年来,没有问号。

父母总是对我说,你身为蔡家的小孩,你就是自己的主人,你要做什么你自己决定,父母永远支持,不问为什么。”

正是因为父母的不干涉,他才拥有了完整的自我,有机会选择了一条自己最喜欢的道路。

艾尔菲·科恩在《无条件养育》一书中指出:

“孩子学会做正确决定的方式就是通过做决定,而不是遵循安排。”

让孩子自己去选择穿什么衣服、选择晚饭吃什么、买什么样的文具、放学先玩还是先写作业、假期计划……

不要害怕孩子会把一切搞砸,对于每个人来说,会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




不过度保护孩子

要让他处在真实的生活中

古人说:“大树之下无芳草,伤于多阴也。”

养育孩子也是如此。如果过度保护,孩子很难成长为“芳草”。

有意识的放养式育儿,退出保护,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去解决。

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自己做,摔倒了自己爬起来,不会做的事就多做多练,多跑多跳多做事,身上的力量感才能被激发。孩子,真的不要养得太娇气。

退出决策,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去复盘。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不要总是代替孩子做决定。

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去适应、去改变,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和尝试的机会,慢慢提升胜任感,而不是随时随地被支配、一直依附于父母,孩子才会越来越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相信我,孩子的胜负欲、奋斗力都是在自主决策中激发的。

真实的生活才有“烟火气”。

带孩子逛菜市场,买东西就是决策训练,需要买什么,怎么挑,价格在什么区间最合适,价格差异是如何出现的。

制定家庭每日食谱、一起做饭、坐下来享受美食,或者找一家好吃的餐厅、饭店,也是独立能力的一方面,会让孩子们看到真实的世界,慢慢了解生活、学会生活。




去做情绪的主人

每天会经历多种情绪,起起伏伏,大人小孩都不例外。

电影《头脑特工队》中,快乐、悲伤、恐惧、愤怒、厌恶、惊讶,每种情绪都被人格化,拥有自己的样子和名字,就是在告诉我们每一种情绪都是合理存在的,人不论产生哪种情绪都是正常的。

我们能接受正面情绪,也希望自己“天天快乐”,但不能否认,负面情绪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排斥、打压、忽略甚至厌恶,都不能将其消除。

该如何和情绪和平共处,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这是一个需要一辈子去面对的人生大课题。

《整理情绪的力量》一书中说,“会感到愤怒、悲伤并在其中不断挣扎,这才是人类。我们也许无法让躁动的情绪复原,但是可以去努力整理好它们。”

了解这些,是做情绪的主人的大前提。

情绪稳定的人,首先要允许各种情绪出现,其次才是如何调整情绪。




爸妈永远是孩子的后盾

就像每个孩子在学习走路时,能勇敢向前的底气,就是面前张开双臂等待随时托举住孩子的父母。

想想也是,浩瀚宇宙,茫茫人海,初来乍到的孩子该怎么确定自己的位置呢?

答案就是:

人是通过认可,一点点来确定自己的人生坐标的,尤其是身边人的认可。父母就是孩子最亲近的身边人。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说过:

“当一个人感到自己真正被另一个人接受时,他就会从此起步,开始思考自己希望做出什么改变,希望如何成长,怎样才能变得不同,如何才能发挥更大的潜能……” 

当孩子想要挑战,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是孩子前进的动力;

孩子遇到困难、做错事情,能坦然向父母求助的前提是,父母愿意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次求助,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明白父母永远是孩子的后盾。




有段话是这么说的:

父母存在的意义,就是当你想到父母时,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

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因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希望我们能和孩子一起建立起这样有力量的家庭,成为互相给予勇气的亲密家人,成为能扛事的大人和小孩。



*来源:深度育儿(ID:baomabaobao),每天中午一点半,为您分享有深度,有态度的育儿知识。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