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25岁、35岁、45岁:你赚钱的逻辑要变三次

发布者: 风中麦田 | 发布时间: 2025-11-8 21:29| 查看数: 32| 评论数: 0|



作者:洞见pumpkin

成长永远发生在舒适区之外。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云湾朗读音频



我创立洞见公众号初期,因为内容优质,吸引了不少关注。

后来我每天既要写文章,又要对接主播,沟通商务……忙得像陀螺一样,但账号却没有保持高速增长。

那时,我把原因归结为行业周期,直到看到这样一句话:

“如果你的工作方式在过去十年没有改变,那你凭什么认为现在的你,要比十年前的你能赚更多的钱?”

我改变了单打独斗的模式,成立了洞见公司。

不再自己吭哧吭哧写,而是将写作经验和方法论系统化地传授给一个团队,让自己站在战略层面思考账号的发展。

一段时间后,账号出了更多优质文章,迅速跻身行业头部,不断有品牌主动寻求合作,公司也发展壮大了。

这段经历,让我对“赚钱”这个事儿有了更深的感悟:

人生不是一场匀速跑,而是一场需要不断换挡的变速跑。

在不同的年龄段变换你赚钱的逻辑,财富才会源源不断来到你身边。

01

  • 25岁:凭体力与智力,开疆拓土。

刚刚进入职场的时候,我在一家小型报纸做实习。

当时同期进来的年轻人有好几个,大家干着相似的工作。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其他人都在变着法地偷懒,只有我自己每天老老实实采访写作。

我向朋友抱怨:“拿着同样的薪水,我比其他人干得多,太亏了。”

朋友听了却说:“你和同事是竞争关系,工作只有那么多,你多做一点,得到的经验和成长就多一点,从这个角度看,你其实是赚了。”

这番话点醒了我。

此后,别人不愿意接的采访我接,别人不愿意碰的选题我上,别人不愿意写的稿子我写。

在这个过程中,我文笔的流畅度,思考的深度以及认知事物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几年之后,我去了一家杂志,从编辑开始,到编辑部主任,再到副主编、常务副主编,薪资翻了几倍。

也是从那时起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在为老板打工,而是在为自己的简历打工。

25岁是职业生命的早春,此时你最大的优势是精力旺盛、学习力强、试错成本低。

这个阶段赚钱的核心是用你的体力和智力,去兑换对未来至关重要的经验和技能。

不要怕“被利用”,就怕你“没用”;不要怕吃苦,就要自找苦吃。

多做一件事,就多熟悉一个环节;多解决一个难题,就多积累一份经验。

就像张一鸣,他刚入酷讯的时候,完成本职工作之余,还会主动帮同事解决问题,帮新人讲解内容,工作前两年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一两点,下班回到家也继续研究编程。

这让他从一众名校出身的同事中脱颖而出,短短两年时间,就从普通的程序员晋升为技术高管。

就像萨提亚·纳德拉,刚加入微软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其他人避之不及的技术难题他主动接下,在取得技术成就后又主动转向业务岗位。

这让他积累了全面的商业和领导力经验,为他最终执掌微软打下了坚实基础。

成长永远发生在舒适区之外。

你以为偷懒摸鱼是占了公司的便宜,实则是自己失去了突破边界、拓展能力的机会。

在专业领域深耕,在职责边界突破,才是25岁最聪明的工作方式。

当你把每个任务都视为提升能力的契机,把每次挑战都当作拓展边界的机遇,你就完成了职业生涯最关键的原始积累。



02

  • 35岁:靠经验与能力,建立壁垒。

前段时间在大冰的直播间听到一位外卖员的故事,很是唏嘘。

对方干这一行已经整整九年,每天风里来雨里去。

起初,他凭借不怕吃苦的拼劲,抢到了很多订单,一个月能赚七八千块钱。

可后来他发现,自己的时间和体力都有极限,不管多努力,一天最多也只能跑五六十单。

支付房租、生活费和孩子的学费后,每月便所剩无几。

更糟糕的是,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和长时间的四处奔波严重透支了他的身体。

30出头的年纪,就开始腰痛、腿疼,一旦发作便彻夜难眠。

很多人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

每天像牛马一样,熬着最晚的夜,加着最狠的班,恨不得把一天掰成两天用,收入却一如既往的微薄,一直在穷忙的圈子里循环。

财富专家托马斯·斯坦利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

人的收入只能增长到其能力增长的程度。

钱是认知的变现,而非勤劳的奖赏,每个人的财富都是跟自己实力相匹配的。

到了35岁,你的身体已无法支撑无休止的熬夜,你的家庭也需要你更多的时间。

此时必须用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力,形成自己的职业护城河。

你要能搞定别人搞不定的麻烦,链接起别人链接不了的关系,看到别人看不见的机会。

就像作家维小维在机场遇到的一位司机。

其他司机日均收入三五百,这位司机却能稳定日入两千,且只需完成十单。

秘诀在哪里?

原来这位司机刚干这一行时,也跟其他司机一样每天跑十几个小时。

可大多数时候,他不是遇上堵车,就是接不到单,根本赚不到多少钱。

为了改变现状,他不再埋头开车,而是一边观察周遭环境,一边动脑子思考。

他发现每家酒店里,都会有很多去往机场的客人。

机场位置偏僻,距离远,单价高,路况好,是效率最高的订单类型。

他不再与其他司机在市区红海中竞争,转而构建自己的运营体系:主动与各大酒店门童建立合作,以分成模式锁定优质客源。

这套精准接单系统,让他用最少的时间完成最高价值的订单。

一个月下来,有些同行赚几千块,减去油费和上缴给车队的钱,连房子都租不起。他却单单顺畅,早早收工,轻轻松松地月入两三万。

无论哪个行业,总有人能凭借更少的付出获得更为可观的回报,其关键区别,往往不在于投入时间的多寡,而在于他们选择了更高维的赚钱方式。

靠体力和时间,永远赚不到大钱。

35 岁以后,赚钱的逻辑要从埋头吃苦,转向抬头看路了。

把踩过的坑、流过的汗,提炼成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去观察趋势,去修炼技能、去提升认知。

当你不再吃无意义的苦,做让自己值钱的事,金钱迟早会流向你。



03

  • 45岁:借人品与口碑,赢得托付。

企业培训师刘丰说,人在财富面前有两重境界。

第一个境界:拼命挣钱,用生命能量交换财富;

第二个境界:吸引财富,用一些方法或智慧让财富向自己靠拢。

45岁以后,人与人之间的专业能力的差异已经不大,圈内人对彼此有几斤几两都心知肚明。

这时能让人走得更远、更稳的,是你几十年沉淀下来的人品、格局和口碑。

有良好的信用做担保,你不需要去“找”钱,钱会因你的名字而追随。

沃伦·巴菲特是这一点绝佳的诠释。

步入45岁之后,他不再是那个在奥马哈街头追逐套利机会的年轻人,也不再是那个通过收购纺织厂积累资本的实业家。

此时,他成功的基石早已不是具体的投资技巧,而是建立在极度理性、诚信与跨学科思维之上的声誉。

伯克希尔总能拿到别人拿不到的好机会,几十年积累下来的“金字招牌”就是他们最核心、最无法被复制的竞争力之一。

从1965年第一封致股东信开始,巴菲特就用极其坦诚的方式与投资者沟通。

他不仅分享成功,更不讳言失败——比如早年收购伯克希尔这个"愚蠢决策"就被他反复剖析。

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真诚,为他积累了巨大的信任溢价。

当年收购内布拉斯加家具商场时,创始人罗斯夫人拒绝所有更高报价,执意将毕生心血交给巴菲特。

问及原因,她说得很简单:“我相信他会善待我的员工。”

当其他企业在危机中苦苦寻求资金时,最好的投资机会却会主动找上伯克希尔。

一个人在前半生建立的声誉,是他后半生最宝贵的资产。

45岁以后,你会发现真正的富有不是你账户里有多少数字,而是当你说出一句话时,这个世界愿意给予多大的信任。

当别人因为你的参与而放心,因为你的承诺而信任时,你就完成了从"赚钱"到"值钱"的蜕变。

人品和口碑,最终会成为你最核心的竞争力。



财富积累本质上是一场从征服外部世界到征服内心的修行。

最可悲的莫过于在该拼体力的时候好逸恶劳,在该凭经验的时候还在吃青春饭,在该靠人品的时候却发现身后空无一人。

点个推荐,愿你在每个年纪,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本文来自公众微信号:洞见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