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豆瓣9.4,这部国产神作提醒我“活着真好”

发布者: x-kai | 发布时间: 2019-9-28 12:58| 查看数: 1043| 评论数: 0|



作者:肖瑶

来源:南风窗(ID:SouthReviews

一百年前,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30岁,而如今已经达到了70多岁。

个体生命长度的跃升,与医学科技的进步密不可分。手术,成为推动这个进程的重要一环。很多人以为“手术室”离自己很遥远,但数据告诉我们:并不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官方微信“健康中国”曾报道,据统计,一个普通人平均一生中会经历7次或大或小的手术。

正是手术史的不断进化,逐渐祛除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照亮了对未来的希望。

从漫长的蛮荒时期到今天的精细医学,两百年的人类手术史包含了太多我们无法想象的故事。

1

《人间世》是告别,《手术两百年》是启程

医学科技的发展,使得记者、导演等记录者们开始有意识地通过医学题材,探索生与死的话题。

三年前,一部叫《人间世》的纪录片横空出世,把观众目光拉到急诊室里的生死别离上。



《人间世》剧照

而就在前不久,另一部医学题材的央视纪录片《手术两百年》(下称“《手术》”)也毫无防备地火了。在豆瓣评分上,《手术》和《人间世》相差无几,一个9.4,一个9.6,无疑都可以站在国产纪录片的第一梯队。

《手术》聚焦于外科手术的发展。主创人员大多是没有医学背景的80、90后,他们历时三年,辗转12个国家,系统展示了从手术缘起,到腹腔、大脑、心脏等手术等手术逐步发展的历程,并翔实地展望手术的未来。

与《人间世》一样,《手术》也通过人类对抗疾病与死亡的过程,展现出一定的人文关怀。

如果说《人间世》是一次对生死别离的深情告白,那么《手术》更像是一位微不足道的普通人,望向整个浩瀚的生命历程所感受到的震撼。



手术台上的时间向来是分秒必争。一台手术可以短到几分钟,也可以长达数十小时。然而,“台上一分钟”,台下所需的功夫和时间,远不止十年、二十年。

透过手术台前后的深度和广度,“手术两百年”不仅象征了“一刀百年”的震撼,更将目光放大到整个人类文明。它告诉我们,纵古贯今的历史长河里,每一场惊心动魄的手术都是映射生命不息的一面棱镜。

2

昨日的血腥,今日的专业

《手术》在开拍之前,就面临着一堵坚硬的壁垒。

纪录片是一种介于现实与艺术的表现形式,而医学涉及的叙事环境不像《舌尖上的中国》《行星地球》那样公开且容易获取,其专业性和严谨性对创作者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了让这部医学史百科呈现得足够有厚度、真实和贴地,制片人池建新决定一反国内管用的“再现”拍摄手法,采取纪实拍摄。



“我们(要拍的案例)有没有博物馆,有没有讲解员,(关键场景)有没有遗迹,(关键人物)有没有后代?”这些都是团队需要逐步解决的难题。

对纪实的坚持,是由《手术》一开始的视角和眼界决定的:这部纪录片不会局限于表层的医学与疾病。

不同于《人间世》那种紧跟现场、以时间线性叙事的拍摄,《手术》通过追溯人类医学的历史脉络,穿插早期人类社会对死亡、疾病的认知和处理,巧妙地将“昨日”和“今日”联系起来。

纪录片以心脏手术开场:在一个冬天的夜晚,一位年轻的男孩正准备面对人生中的生死转折,他在等待一颗还跳动的心脏。



从心脏手术开始,逐渐扩大叙述到整个人类寿命和心脏病亡史、医疗手术的发展史,继而直接引入主题:本片是要透过外科手术,深入到手术的前世今生,探索现代科学架构上人类的生与死。

历史视域的引入从第二集《手术基石》开始,该集借医学史学者理查德·巴奈特的“重口味”医学画册《手术剧场》,再现了那段“黑暗中的手术”时期。

这个时期里,有原始巫术的现代文化痕迹,鄂伦春最后的萨满以及18世纪爱丁堡偷尸杀人案的故事,讲述这些,不过是为了向手术科学的起源——解剖学致敬。



今天的外科手术,是从最原始的解剖学演变而来,它们是纪录片里的“昨日”与“今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尅戎曾经形象地表述道:“没有解剖学以前的手术,是黑暗中的手术。”

五千年前人类就开始有了手术的尝试,基于解剖的“外科”最初形态就是切割和缝合。原始形态的手术生猛而血腥,在麻醉、消毒等科技尚未成熟的时代,演绎着一场场的截肢生锯、铁烙止血,几乎与生死博弈无异。

而今天的手术室则是严谨的实验室,有着高度专业化、标准化的仪器和精密的数据监测。近乎寂静的环境里,医生不会再听到病人撕心裂肺的疼痛呼喊。



当柳叶刀游走于人类身体各部位之间时,手术就从最初粗糙的解剖形态,逐渐被发展成了一种救死扶伤的专业。

3

柳叶刀的失语

源于解剖学的手术科学经历了如此多的暗夜,才达到如今的水平。但是“医生”这一群体的地位,却在当下部分地被遗忘。

作为医疗行业中风险最高的专科之一,外科面临的利益冲突更加明显,其背后的误读和盲从也多了起来。

这样的矛盾体现在:首先,医学科技越是高速发展,越有更多病痛中的人将希望寄予医生。但有很多人忘了:手术刀和无影灯并不是上帝之手,它们无法完美地解决所有问题。



另一方面,医学专业日益细化,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人们虽将所有希望寄托于医院和医生,却鲜少能了解医学科学运用和具体流程的细节。

尤其是自医疗机构市场化改革之后,现代社会对医学的依赖和质疑都密集增加,媒体频频报道的医患纠纷、“天价医药费”等新闻,都折射出了医学科技在融入当代社会过程中的“排异反应”。

站在手术台背后的医生负担的,不再仅仅是作为一份职业的责任,而更多变成了一种生命的赤裸担当,那把操控柳叶刀的双手,甚至稍不留神就会被指摘为“刽子手”。



医生、医术与患者的关系,逐渐在无形中被畸变了。

实际上人人皆知的是,手术发展至今,不仅是一种医学手段,更成了一种信任关系的建立。

4

医学人文,敬畏为本

如果没有一次像《手术》这样系统的回顾,也许很多人会像制片人池建新和总导演陈子隽那样,对待医学的态度是“无知无畏”。

我们好像渐渐忘记了过去那种敬畏的精神。唐朝孙思邈在阐述精勤为博的医源时就曾表达过,“救济世而习医则是,欲谋利而习医则非”、“易地以观”等心态,是对医术、患者的重视,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

这些都是一种亘古不变的医学人文精神。

可是,在质疑和对医生过度依赖的今天,这种医学精神去了哪里?



生命无价,医学的特殊性决定这个职业的成长周期非常漫长,只有经过最严格训练的人,才有资格成为“生命的工程师”。

在大学的基础解剖课上,学生们面对的第一个“患者”都是遗体捐献者,拿起手术刀之前,全体师生都要全体向遗体鞠躬献敬。对无声个体的尊重,即一种对生命的敬畏。

标准手术的每个流程都在《手术》里被放大。冷冰冰的手术台上,手术医生平静有序的呼吸、高度专注的注意力,每一个严密步骤都相当具有仪式感。

无论一台手术程度轻重、时长长短,生动的画面流露出医师身上无处不在的对生命的敬畏。在以理性和严密著称的现代科技背景下,“医者父母心”的态度不仅没有消失,而且被渗透到各种细密而琐碎的医疗步骤里。



而医者与患者之间,虽不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地完全感同身受,但对生命的绝对重视,是在面临生死时,每方个体应有的基本态度。

回到片子本身,《手术》详尽再现科技在医学发展上的关键作用,是期望通过科学技术在现代循证医学中的关键作用,还原一个有温度的手术台。

“一刀百年”的重量,承载的正是这种正视和敬畏,但,又不仅止于正视和敬畏。

5

医学的善良情感

从第六集开始,《手术》逐渐转向更深层次的叙述:现代科学文明与生命和尊严的关系。

相比起《人间世》,《手术》要克制、冷静许多。前者的镜头更像一支疾病之外的注射器,详尽而细致地记录个体在生死搏斗中,每一句颤抖的“台词”,每一个不易察觉的微表情,都通过公众的凝视注入到患者和医者体内。



一窥手术史的百年历程,镜头在放大的骨骼、白细胞间穿行,通过手术这面透镜,映射生命源源不息如星河流转。

《手术》的六、七集讲述了器官捐献和移植。导演褚金萍在第一次看到肺移植现场那天,忽然觉得“一呼一吸之间如此简单的循环往复,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节奏。”

从这里开始,影片已经把视角从生与死的震撼交替,延伸到了一种具有呼吸力度的美感。

也正如总导演陈子隽在接受采访时的真情流露:

“生而为人蛮不容易的,可是生而为人又是一件骄傲的事情。我们其实是在向死亡和死神发起挑战,面对疾病、伤痛,做一些逆天的事情。医学实际上是人类善良情感的一种表达。”



生与死本来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习惯了讳谈死亡的中国社会,如今新闻、影视、文学等人文作品终于承载起生命教育的功能。

《手术》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用客观而细密的笔触,力图向人们传达,理解医学的视角不应仅局限在“医”,更要据一点而放眼整个人类历史。

医学本身是理性的、严谨的,手术室里的故事难免残酷紧张,但站在整个人类科学文明的角度,它就是一场编织奇迹的生命艺术。

正如第一集的标题“理性之光”所指,在医学这片仍有着如黑洞深渊的未知领域,更多的还是不断被掘开的光明,作为探索者,人类手持提灯,心怀敬畏,将更多希望注入未来。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