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Bob0412
来源:真情部落格(ID:ZhenQingBlog)
现在是年底,转眼新年假期就到了。
每次逢过年过节,亲戚朋友间发个信息祝福一下是免不了的,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各种祝福语中,有一个词经久不衰,每年都有人在用,它叫做——“心想事成”。
“心想事成”真的是祝福吗?
其实仔细想想就知道,如果一个人真的想什么来什么,要什么有什么,这日子还不得无聊死,人生得多空虚啊...
这不仅不是祝福,更像是一种咒诅。
耶稣爱你,所以不会让你心想事成。
虽然心想不一定事成,可如果在你内心深处对一件事没有足够强烈的愿望,骨子里对它没有迫切的渴慕,大概率上也成不了。
简单说,就是“心不想,事难成”。
1
腾讯CEO马化腾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被问到年轻人创业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时讲到:
“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你对做成这件事的激情和渴望,因为内心不渴望的东西,你是永远无法靠近的。”
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在他的著作《活法》中也表达过几乎相同的观点,并根据自己多年的人生经验,总结出一条坚定的人生信念:
叫做“心不换物,物不至”,只有内心足够渴望实现的事情,才能被你召唤到成为现实的射程之内。
稻盛和夫说,要是真想做成一件事,唯一不可缺少的,就是“强烈的愿望”。要在头脑中不断地告诉自己,我一定要这样,我必须要做到。
“你想要做某件事,产生这种愿望本身就是一个证据,证明你具备将这种愿望变为现实的潜在力量。”
多年以前,稻盛和夫刚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有一次听松下幸之助演讲,当时松下讲到一种“水库式经营”的管理理念:
一条河如果没有蓄水池,下大雨时容易引发洪涝,遇到旱灾就会枯竭;企业经营也是同样的道理,经济好的时候一定要做足储备,以免萧条来临时现金流断裂。
现场有几百名中小企业主,听松下这么一说,都开始低头议论,表示不满:
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啊,我们来这就是想听该怎么建水库的,你只说建水库的重要性,对我们一点用都没有。
最后提问环节,有个人干脆站起来问松下幸之助,水库式经营,说起来容易,但我们根本没有能力建水库,不如你教教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吧。
松下很无奈,苦笑着摇头说,方法我也不知道,但一定要建水库,你必须得有这个信念。
此话一出,现场一片哗然,几乎所有人都对松下的回答感到失望。
只有一个人除外,就是稻盛和夫。
他不仅没有失望,而且听完后感觉全身就像有电流经过一样,他一下就明白了松下幸之助到底在说什么。
松下的意思是,问题的关键,不是方法,不是具体怎么操作,而是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如果一件事对你来说足够重要,非常重要,你或早或晚一定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平庸的人只谈方法论,厉害的人更看重价值观。
2
我们都知道,围绕一年一度的“高考”,新闻媒体每年都会出很多热点话题,因为它太重要了,俗称“一考定终身”。
在大多数普通人的观念里,想要咸鱼翻身,这几乎是唯一的上升通道。
然而,真实情况和我们想象的可能不太一样,高考是很重要,但远没有重要到决定你命运的地步。
2009年,中国校友会网曾对自恢复高考32年以来,高考状元们毕业后的职业现状做过一次调查。
记过发现,大部分高考状元虽然混得都不算差,但比普通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其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无论在政界、商界、还是文艺界,都少有行业翘楚和顶尖人才。
既然一个人的学习经历无法满足我们对未来的期待,那么决定一个人命运最重要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
有一个概念,叫做均值回归。
意思是说,任何一个事物,在它的成长过程中都是有高有底有好有坏的,但从长期来看,最终都会回到平均水平;
一种上涨或者下跌的趋势不管其延续的时间多长,都不能永远持续下去。股价、气温、运动员的状态,都是如此。
人一生的走势也有一个均值,这个均值与你对自己的期望值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你的内心深处,期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做成什么事,比你目前的实际状况更能决定你未来的命运。
比如小米创始人雷军就是早年在上大学的时候读了一本叫做《硅谷之火》的书,里面讲的都是硅谷早期的创业故事,这本书把他内心的火也给点燃了,激动的好几个晚上睡不着,围着操场不停地转圈,从那时起,他就励志成为一个伟大的创业者。
其实教育最大好处,除了教给人知识以外,更为重要的,就是它能让你的视野更加开阔,让你看到人生的更多可能,从而提高你对自己期望值。
3
无论做任何事情,强烈的愿望是成功的母体,如果你内心不呼唤,好的结果从就不会如期而至。但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有几个常见的误区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这不属于“玄学”的范畴,也不是某种精神力量作用的结果。
如果没有行动,愿望再强烈也没用,但迫切的意愿能够促使你在头脑中反复思考做成这件事的各种可能,不断演练实现愿望的具体过程,在一次又一次地排除错误方法之后,成功之路自然呈现。
其次,你的愿望要足够强烈,那种“如果能那样该多好啊~”之类的白日梦是不行的。
每个人都有梦想,可有些人只是想想,然后就洗洗睡了,而有些人却能为之付上极重的代价。
用稻盛和夫的话说,要想实现目标,你必须得有非同寻常的强烈愿望,恨不能一天到晚不断地、透彻地思考,从头到脚都充满着这种愿望,假如从你身上任何一处切开,流出来的不是血,而是这种愿望。这才是成功的原动力。
最后,你最终的目的,最好是要成为什么的人,或者做成什么事,而不是只想要得到什么好处。
有一种流传上百年的理论体系,叫做“吸引力法则”,说如果你想得到什么,只要整天幻想得到它之后的状态,你就能把它给“吸”过来。这个理论已经在1999年被加州大学的研究者证明是错的了。
强烈的愿望之所以能成为现实,关键在于这个愿望不仅要利己,而且要利他,不光要爱己,更要爱人,这才符合天道,这才是宇宙的法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