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看了这所大山里的村小,我才明白为什么我们养出的孩子会厌学

发布者: Ienfamily | 发布时间: 2025-11-25 09:30| 查看数: 62| 评论数: 0|



孩子不是需要被拧紧的发条,而是需要被滋养的种子,留白处,方能长出奔赴远方的无限可能。

——虎妈

作者 | 可乐妈

来源 | 男孩派原创



最近,四川广元有一所名为“范家小学”的乡村学校爆火出圈。

这座小学地处偏远山村,却让许多来自北京、上海、西安、石家庄等的家庭纷纷带着孩子来到这里“反向择校”。

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因为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非同一般,或是师资力量格外雄厚。

但看了各种报道后才发现,真正的原因或许是像网友说的那样——

“这里有教育该有的样子。”

从视频中,你可以看到,与传统教室板板正正的样子不同,范家小学将每间教室分成了阅读区、信息处理区、独立辅导区等,把白墙分别刷上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

教室后方还添置了沙发和书柜,让孩子们都能以自己喜欢的姿势阅读学习。



更令人惊讶的是,范家小学还设置了大量的课外活动。

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课程表上设置了不少“留白课”,而课程任务就是玩,允许并鼓励孩子们玩。

课间15分钟休息时间,没有一位老师会占用,或是阻止孩子肆意跑跳、打闹。

学校所做的,就是提前修好地、铺好沙做好防护措施。



除此之外,老师们还会带着孩子播种、捣春米,或者在森林里“寻宝”。



雨后,孩子们可以去漫山遍野地采摘蘑菇,去竹林里砍竹子回来自创竹艺。



有时,食堂的师傅忙不过来,老师们还会让学生轮流去厨房帮厨,包抄手,剥花生,晒萝卜干……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劳动中成长。

说到这里,或许有父母会担心:

心都玩野了,孩子们还能静下心学习吗?

但事实上,和那些管理过于严格的学校相比,范家小学的孩子们很少有厌学的情况。

在校长张平原看来,学校是儿童成长的地方而不是一个高考培训机构。所以,他所做的就是想办法让孩子能够持续地学习下去。

没想到,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内驱力反而被激活了。

平日里,很多孩子都会主动阅读、参加晚自习。

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学生都有三次机会,可自主申请,把发挥最好的一次成绩算作最终的成绩。

因此,孩子们也不再排斥考试。



看着范家小学的孩子们脸上由衷的笑容,我不禁想到清华大学刘瑜教授的那句话:

“正确的教育观是什么?

不是非要把小草培养成参天大树才行,而是要把一颗小草培养成一颗美好的小草、健康的小草。”



范家小学之所以爆火,我想大概是因为它戳中了当下教育的软肋。

现在的学校和家长都恨不得把孩子们关在笼子里,凡是与学习无关的活动都要禁止,最好每天只能看书、做题。

还记得前段时间的“厕所社交”吗?

有学校规定,课间十分钟内,孩子们不许去操场,不能在走廊里停留,甚至在教室里也只能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不许闲聊。

被逼无奈之下,孩子们只能把目光投向厕所。



明明是爱跑爱跳的年纪,却只能这样躲在脏乱、充满异味的厕所里,聊天、玩耍、吃点零食。

这样严苛的规定,或许本意是为了让孩子更加专注于学习。

但事实却是,还没等来分数的提升,很多孩子反而先失去了快乐和健康。

没有同伴关系,又少了跟自然的链接,这些孩子们整日里萎靡不振,脸上也没有这个年龄该有的笑容与朝气。

博主@王食欲就是其中之一。

3岁以前,她是“放养模式”中长大的,每天在乡下奶奶家爬树、抓鸟。

可当她上了小学后,一切却悄然改变:不许再出去玩,也不许看闲书。

周末、节假日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跟着妈妈穿梭在各种不同的补习班和兴趣班之间,最多的时候同时要上9门课。

哪怕是吃饭、通勤的时候,妈妈也要见缝插针和她练习英文对话,逼着她背几首唐诗宋词。

上初中后,父母鸡娃的力度更大了:

她被要求每天六点起床,上学路上一边吃早餐,一边背语文课文和英文单词。放学后,要在地铁里做完当天的家庭作业,回到家又马不停蹄地找来其他习题做。

就这样,一路卷到了北京最好的重点高中之一。

后来,又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北电。

可后遗症,也如影随形:

每当成绩不理想时,她就会格外难以接受,特别低落。

到英国攻读博士那年,更是被确诊了躁郁症:每天过敏,脸上全是疹子,经常发烧,随时随地在擤鼻涕。

每回走在泰晤士河边,都有一跃而下的冲动。

有天凌晨一点,她揣着遗书,给妈妈打了通电话,绝望地说“不想活了,控制不住自己”。

若不是那天天气不好,客轮的甲板被封闭了,她就从船上跳下去了。

就像一位心理医生说的:

“过去的孩子也同样有压力,但他们往往有发泄的出口,去外面跑一圈,和小伙伴们打打闹闹,什么不开心都烟消云散了。

但现在的孩子玩耍的空间被严重压缩,以至于负面情绪被无限放大,更容易脆弱。”

是啊。

别说孩子了,哪怕是一个成年人,如果生活里完全没有娱乐,没有自由,只剩下停不下来的学习和摆脱不掉的压力,又怎么会不痛苦、不压抑呢?

所谓厌学、抑郁,也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人物对范家小学校长张平原的访谈中,有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他提到现在全国各地很多学校都在花大量资金安装防坠网,以防孩子跳楼。

但是,防坠网是防不住一颗绝望、无助的心的。

这栋楼不能跳,难道孩子们不知道去另一栋楼吗?

所以,在张平原校长看来,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让教育回归正常,让家长明白考试只是评价孩子的一个方面。

教育的终极目的,其实是培养出一个幸福温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记得董宇辉曾在直播里提到的一件小事:

他说自己上学时,每次一回家,妈妈就会对他说:“儿啊,我想让你成为一个快乐的傻子。”

小时候董宇辉很是不解:“什么叫快乐的傻子?凭什么要让我当一个快乐的傻子啊?”

后来妈妈对他解释道:“妈妈是希望你别失眠、好好吃饭、颈椎不疼……当个快乐的傻子就挺好。”

多年后,董宇辉才渐渐咂摸出这句话的味儿来:

成功,从来都不是一个孩子人生的第一等要事。

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普通人也是教育的一种圆满。

教育专家李玫瑾也曾在演讲中提到,自己的女儿是个学渣,满分120分的数学,女儿只考了15分。

若是换作别的父母,多半焦虑得睡不着觉。

可在李玫瑾看来,这只能说明孩子是个资质平凡的普通人,并不意味着教育的失败。

于是,她想方设法挖掘女儿的天赋,发现孩子对音乐情有独钟。

她便重点培养女儿这方面的能力,让女儿上了一所艺术类院校,如今,女儿成了一名音乐老师。

日子平淡,却也幸福。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明白:

升学,固然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重要节点,但却绝非人生的全部答案。

若为了一纸分数,把孩子关入笼子里,将他们逼进厌学的死胡同,困在抑郁的阴霾里,甚至催生出精神问题,那才是真的得不偿失。

相反,如果能保证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那么即便他暂时落后,他也能够有直面挫折、探索未知的勇气。

最终,在不同赛道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毕竟,健全的身心才是那把打开未来万千可能的钥匙。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之前看过的小实验:

心理学家约翰・蒙尼曾让研究人员挑选了几只天性活泼、爱蹦爱跳的小猴子,然后将它们一只只单独关进笼子里。

就这样,小猴子们失去了与同伴追逐嬉闹、互相打闹的机会,每天只能在狭小的空间里独自待着。

但后来,约翰・蒙尼发现:

这些被剥夺了玩耍权利的小猴子,长大后完全没了幼年的灵动。

它们变得性格孤僻,不爱与同类交往,而且行为木讷呆板,还多了敏感、易怒的毛病,一点小事就可能让他们陷入狂躁。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陷入一个误区,认为“玩”是毫无意义的消遣,是在虚度光阴。

但事实上,成长从不是被圈养的赛道,而是需要留白的旷野。

那些被剥夺的玩耍时光、被压缩的休息间隙,看似为“冲刺”结余了了时间,实则是在悄悄耗尽了孩子内心的热爱与动力。

就像弓弦不能始终紧绷,我们的孩子也需要成长的空间。

那些奔跑累了的驻足、随心所欲的嬉戏,从来都不是偷懒,而是在给心灵充电、给好奇心留足生长的土壤。

当我们拆掉笼子的栅栏,或许就会惊喜地发现,我们的孩子能够比想象中飞得更高、跳得更远。

与所有父母共勉。



*本文系男孩派原创,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400万精英家长都已经关注我们。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