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守住家的根本,是守住这5个习惯

发布者: wangxiaoya | 发布时间: 2025-11-21 10:38| 查看数: 15| 评论数: 0|



来源 | 洞见

作者 | 洞见ciyu

把健康放在首位,是一种远见。

这几天,我看了管理学家史蒂芬·柯维的经典著作《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

我很欣赏一个观点:家庭若想实现长期和谐与幸福,需要建立一套共同遵循的原则习惯。

一个家是否走上坡路,不在于财富多少,而在于习惯。

只要守住以下5个习惯,就是守住了家。

01

阅读习惯

在一次采访中,季羡林老先生被问及,如果装修房子,那么最必不可少的是什么?

他脱口而出:书,什么都可以没有,但唯独不能没有书。

书香满屋,是一个家最顶级的软装。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曾谈过小时候的成长故事。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梁父在家中打造了独特的读书环境。

家里有个阁楼,阁楼里的藏书达到了上千册,梁父还设立了每晚的家庭读书会,一起阅读各种书籍。

很多父母只会督促孩子们去读书做功课,自己则在一旁玩手机聊天。但是梁家不一样,“家庭读书会”是每日雷打不动的日程。

梁父会让梁文锋先不着急完成每日的作业,而是先一起读些有趣的书籍再说。

父子俩经常就书里的内容各抒己见,有时候,就某个问题争论不休,这种方式培养了梁文锋的思考能力,也激发了创造力。‌

我们与其一味追求大房子,不如打造一个书香四溢的家。

内华达大学的埃文斯教授,对27个国家73249个家庭,进行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

他最后发现:一个家能否长期兴旺,不在眼下父母的收入和地位,而在藏书的数量。

诗书传家,继世绵长;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书,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一个家的立足之根。

家大业大,总有一天耗尽,而书中传承的知识与精神历久弥新。

02

理财习惯

观察身边的一些家庭你就会发现:

有些家庭也算是高收入家庭,却总是过得捉襟见肘;而有些家庭两口子工资都不高,家底却越攒越厚,一步步买车买房。

这之间的差别不在收入,而在理财习惯。

不懂规划的家庭,钱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就花掉了。

之前看到一个博主@司空写的一篇文章。

有一次,他心血来潮地拉了家庭每月的支出账单。

不拉不知道,一拉吓一跳。

今天全家去吃个海底捞,明天又去外面搓一顿。

今年要换个苹果手机,明年想换一个笔记本电脑。

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从不去统筹账户上的钱该怎么花。

最终,一年下来,家庭存款所剩无几。

理财,表面上看关乎“赚钱”与“存钱”,实质上它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与秩序。

当一个家庭不用为明日之粮而终日惶惶,爱与温暖才有了生根发芽的土壤。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合理稳健的家庭资产分配方式:标准普尔家庭资产象限图。

这是国际权威机构在调研全球数十万个资产稳健增长的家庭后,分析总结出的家庭理财方式。

日常要花的钱占10%,用于保障的钱占20%,理财生钱的钱占30%,保本升值的钱占40%。



有人做了一个比喻:

标准普尔图相当于足球比赛的站位,三象限是前锋,一象限是中场,四象限是后卫,二象限是守门员。

一个家庭有了健康的理财习惯,便拥有了一种内在的韧性。

生活起起伏伏,我们需要合理的排兵布阵,从容应对未来的风浪。



03

分享习惯

电影《一句顶一万句》的男女主角去民政局登记时,遇到了两对夫妻。

一组是来结婚的,结婚的原因是爱人愿意和自己说话。

一组是来离婚的,离婚的原因是双方都不愿意说话。

我认同一句话:对话,才是让夫妻界限消融的唯一可能。

如果家庭成员各忙各事,没有交流、没有分享,这个家便失去了温度。

真正长久的关系,都保持着旺盛的分享欲。

在餐桌上,在沙发上,在散步中,我们可以分享一天的经历,分享收获的喜悦,甚至分享遇到的困惑。

如此,爱就会流动起来。

王小波和李银河,不管婚前婚后总有着说不完的话。

哪怕平时碰到一个路人滑稽的样子,王小波都会迫不及待地跟妻子分享。

李银河也随时跟王小波谈自己的创作想法、生活中的趣事,有时是一道美食,有时是一个好词。

李银河常常感慨道:和小波在一起聊那些家长里短,让我觉得快乐。

分享,让琐碎平淡的日子变得妙趣横生,让家人之间的感情也在相互倾听中变得愈加深厚。

聊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对方感受到存在,感受到被需要,被尊重。

04

健康习惯

北京生活方式医学研究院多次指出:因疾病而产生的治疗费用,已然成为当下许多家庭一夜返贫的主要因素。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场重疾,就会拖垮一个家庭。

贫穷和小康,就是一场病的距离。

到了我这个年纪,看到了太多这样的故事。

有一个朋友,常常熬夜通宵工作,又喜欢去泡吧喝酒。最后,被检查出尿毒症。

他现在一边忙着工作,一边得固定去医院透析。

金钱的压力、精神的压力,让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还有一个朋友,母亲突发中风倒下,失去自理能力。

原本薪资就不高的他,因为这场变故,家底几乎被掏光了。

无力请护工的他,自己担起了为母亲“擦身子、洗床单、做饭”的责任,日子一点盼头都没。

对于一个家庭,幸与不幸之间、中产与破产之间,有时真的只隔着一场病。

这些悲惨故事并不遥远,我们每个人或许都会面对相似的困境。

我们唯有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

定期安排全家体检,及时发现家人潜在的健康问题。

带动家人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如制定家庭养生计划、规划家庭饮食营养等。

把健康放在家庭首位,是一种远见。

05

仪式习惯

德国学者洛蕾利斯·辛格霍夫在《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里写道:

“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仪式令人们有所依傍。仪式帮助我们处理生活中的窘境,唤醒我们心中的美好情感,是心灵的港湾和力量的源泉。”

仪式感,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家庭情感的锚点。

现代社会,很多家庭不知不觉地面临着分散危机。

家庭成员各有日程,共处时间越来越少,交流被压缩成碎片化的信息。

父母白天时,围着工作连轴转,晚上回来后要么是加班加点赶任务,要么又投身于繁忙的家务里。

孩子呢,一肩挑着校内作业,一肩挑着各种兴趣班。

一家人聚在一起谈心、闲聊的机会,其实并没有很多。

这时候,仪式感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虽然日子兵荒马乱,但我们可以每天早起和爱人互道“早安”,睡前互道“晚安”,简单的问候,温暖了每一个普通日子。

每周提笔给孩子写一封走心的信件,聊生活、聊学习、聊怎么与同学相处,让孩子知道你永远在他身边。

每周一次家庭日,共同做饭、游戏或散步,这些专属时间让家人重新连接。

重视节日庆祝和家庭传统,无论是除夕守岁、生日许愿,还是自家特有的小习俗,这些仪式创造共同记忆,构建家庭认同。

我们不追求仪式感的复杂与宏大,只追求一份真心、一份默契。

认真遵循这些简简单单的仪式,哪怕生活兵荒马乱,幸福便不会离自己远去。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里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你认真观察一下身边的家庭,那些蒸蒸日上的家庭,其实都离不开上面的5个习惯。

我们只要守住了这些家庭习惯,便也能拥有最踏实的幸福。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