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读懂《庄子》才明白:你焦虑了一生,其实没啥意义

发布者: x-kai | 发布时间: 2025-11-20 21:39| 查看数: 14| 评论数: 0|



作者:每晚·南风

来源: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

凡事看开,便是逍遥。

在古代读书人的口中,口口相传着这样一句话:

“得意学孔孟,失意学老庄。”

在今天这个焦虑与内卷如影随形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读一读《庄子》。

读完你会发现,人这一生中烦恼确实太多,但大部分担忧的事情,根本不会发生。

你焦虑了半生,其实一点意义都没有。

01



《庄子·齐物论》里有个故事。

春秋时期,一个叫丽姬的美人,生活在荒凉贫瘠的边疆。

她家境虽不富足,但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很是快乐。

岂料,平静的幸福被一场战火打破。

丽姬被率兵的晋献公俘虏,还将被带去遥远的晋国。

一想到吉凶莫测的前路,丽姬的泪水止都止不住:

夫君不暖心怎么办?日子过得差怎么办?将来还要遭受灾祸怎么办?

可是,当她哆哆嗦嗦走进富丽堂皇的宫殿,发现一切和自己预想的完全不一样。

侍从们待她尊敬有加,晋献公同她平起平坐,桌上摆满山珍,衣架上挂着绫罗。

丽姬突然感到好气又好笑,当初自己担忧的眼泪,简直是白流了。

庄子有云:“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万事万物的变化,如同骏马疾驰,没有哪个动作不在变化,没有哪个时刻不在迁移。

面对无常的未来,人们忐忑惶恐在所难免。

可执意在未发生的事上过分焦虑,就是在放大困难,提前把自己推进恐惧的漩涡。

忧虑改变不了明天的轨迹,却会偷走今天的安宁。

莫愁千里路,自有到来风。

停止无休止的煎熬,把明天留给明天,把此刻交给自己,才是你我应对莫测最踏实的方式。

02



《庄子·德充符》里提到,在卫国,有一个面貌丑陋,背上长着大瘤子的奇人,叫哀骀它。

说也奇怪,他的相貌没有吓跑大家,反而大家争相亲近他。

鲁哀公很好奇,召他来看。

一见面,鲁哀公被吓得不轻。

但相处一个月后,鲁哀公发现哀骀它才华横溢,宅心仁厚。

又过了一段时间,甚至还想任命他做宰相。

但哀骀它拒绝做官,并悄悄离开了。

哀骀它走后,鲁哀公坐立难安,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

鲁哀公很想知道,哀骀它究竟有何魔力,如此让人念念不忘。

类似的疑惑,卫灵公也遇到过。

一次,一个身体有残疾的贤士前来游说。

卫灵公见他躯体畸形,连脖颈都看不见,实在丑得可怕。

可经过多次深谈,卫灵公深深折服于贤士非凡的气度和过人的品格,对他越看越顺眼。

卫灵公再去看其他健全人时,反而嫌弃他们长得不好看了。

世人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厌丑之心,人亦有之。

庄子却不赞同。

他认为:“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当内在的德性足够丰盈,外在形貌的不足自然就会被忽略。

容貌是上天随机馈赠的礼物,美丑是世俗无端附加的标尺。

一个人与其追逐终将被时光模糊的皮囊,不如努力淬炼有质地的灵魂。

03



《庄子·逍遥游》中,有一句话:“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文中的列子,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更是一位能腾云驾雾的高手。

据说他曾向高人学习飞行,去时是步行,回来便能御风。

一个叫尹生的人,特别羡慕,想跟着列子学习。

可是,一连数月,列子都不搭理他。

眼看光阴飞逝,飞天之术半点没学到,尹生急得团团转,一肚子牢骚,甚至准备打道回府。

列子摇摇头,讲起自己学飞行的故事。

刚入门时,列子也非常焦虑。

不管他怎么追着师傅求教,对方始终不拿正眼看他,更不肯教本事。

整整三年,直到列子把急躁埋进心里,面上不露分毫,师傅才慢慢传授知识。

而后两年,列子努力学习,告诫自己要戒骄戒躁,师傅开始对他露出一丝笑容。

又过了两年,列子不再计较何时会飞,反倒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中。

这时,师傅愿意让列子同自己平起平坐。

再经过两年的学习,列子早已将学艺的目的抛之脑后。

他满心欢喜,只感觉身体早已和万物融为一体,轻飘飘如树上的落叶。

恰巧,一阵风吹来,列子居然乘风而起。

他学会飞翔了。

听完列子的故事,尹生愧疚地一句话不敢讲。

我们也曾和尹生一样,免不了为了某个目标穷追不舍。

但若将全部心神都系于结果之上,容易在焦虑中消耗心力,让本该轻松的脚步变得沉重。

庄子有言:“物物而不物于物。”

外物也好,结果也罢,都该为我所用,而非反过来主宰我们。

地里的庄稼,从来不会因为天天盯着就长得更快。

春种秋收,夏耘冬藏,把该做的都做了,剩下的交给时间。

不在过程中懈怠,不为结果偏执,你才能在耕耘与收获间找到真正的从容。

04



惠施家的葫芦藤上,结了一个大葫芦,足足五石重。

可是,惠施并不欣喜。

他觉得葫芦大而无用,既不能吃,又不能装水,拿起锤子就把葫芦砸碎了。

庄子得知后,无奈地说:为何一定要用能装水这种“有用”的标准,来衡量世间罕有的大葫芦?

你把它当做小舟,系在腰上,就能浮游于江湖,岂不逍遥。

惠施很不服气。

他说:在宽阔的路旁长着一株臭椿树,别看它很高大,却浑身是疙瘩,无法制成板材。

因而每一个经过的工匠,都懒得看上一眼,谁叫它没一点儿用处呢!

只做过漆园小官的你,就跟这棵树一样,半生碌碌,平庸至极。

庄子也不生气,笑了笑:你把臭椿树种在荒凉的旷野,这样就能在树下悠闲乘凉,怎么能说它没用呢?

再说了,就算臭椿树无用,它能免遭斧头的砍伐,烈火的焚烧,得以终享天年。

而桂树用途虽然看起来很大,却被人们无情地砍掉了。

对于臭椿树来说,无用,难道不是最幸运的事儿吗?

说到最后,庄子感叹道:“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看多了成功学的我们,喜欢把有用作为做事原则,把做个不凡之人当成毕生目标。

然而,太计较是否有用,反被功利心束缚;畏惧成为无用之人,最终会被焦虑捆绑。

很多时候,我们过不好这一辈子,不是运气差、实力弱,而是一直在和平凡为敌。

余秋雨说:“以平常态,做普通人,是最有滋味的人生。”

寻常的日子,看似波澜不惊,换个维度看,也意味着远离灾祸,平顺安康。

只要用心感受,就能过出平中显奇,淡中有味的美好。

05



《庄子·养生主》里,提到一种生活在沼泽里的野鸡。

它们走十步,低头啄一啄,再走一百步,找点水喝。

寻寻觅觅走上一天,才能勉强填饱肚子。

可即便忍饥挨饿,它们也不羡慕住在笼子里的家鸡。

在外觅食,看似辛苦,但能得到翱翔天地的自由;

而在笼中等候喂食,虽饱食终日,却要付出折断翅膀的代价。

老话说得好,得失自有定数,此处所得,必在彼处有所失。

假若紧握不放得失的算盘,人生便成了一场锱铢必较的交易,最终被盈亏所累。

放下计较之心,方能活出真正的自在。

《庄子·田子方》里,讲述了孙叔敖的传奇故事。

他是楚国的军机大臣。

仕途异常坎坷,三次被任命,三次又被罢免。

但神奇的是,不管是起是落,孙叔敖始终不悲不喜,泰然自若。

朋友肩吾不解,问他是如何做到的。

孙叔敖回答说:“吾以其来不可却也,其去不可止也,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而无忧色而已矣。”

我认为功名利禄来时,不用推辞;而它注定离开时,更不必阻拦。

既然得与失并非由我主宰,自然能心中毫无波澜,面上不带忧色了。

面对人生的盈亏,庄子教导我们:“得而不喜,失而不忧。”

得与失本是生命常态,就如江中秋水,有涨自有落,有来必有往。

比起执着于既要又要的贪求,不如得失随缘,闲淡由之。

那些辗转反侧求之不得的,或许本就是命中无缘;

那些不期而遇的获得,谁又能说不是冥冥中早有安排。

得失,有时只在一念之间。

心窄时寸步难行,心宽则万古长空。

《庄子》里有这样一句话:“为外刑者,金与木也;为内刑者,动与过也。”

外在的刑罚,不过铁木刑具,尚可挣脱;

内在的痛苦,则源自内心的烦忧,难以逃离。

很多时候,为你套上枷锁的人,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

从现在开始,多读一点《庄子》,减少一点内耗。

勿以有限身,常供无尽愁。

凡事看开,便是逍遥;心无所碍,人生就能越过越好。

本文系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原创,腹有诗书气自华,再忙也别忘记给自己充电,欢迎关注每晚一卷书。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