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起床时这个表现,说明你的血液太“黏”了

发布者: x-kai | 发布时间: 2025-11-20 21:31| 查看数: 19| 评论数: 0|

早晨起床后头晕、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吃饱后就犯困……一些人出现这种状况时,通常认为是睡眠出了问题。

在心血管科医生眼中,这些可能是“血液黏稠”的预警信号。



血液为什么会变黏稠?血黏有哪些危害?《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解读,告诉你血液黏稠的身体表现和调理方法。

受访专家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陆志刚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主管护师 杨楠

身体5个表现说明“血黏”了

除了血糖、血压、血脂,「血液黏稠度」也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血液指标。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各种血细胞、分子颗粒之间以及血液与血管壁之间会产生一定的磨擦力,这种磨擦力就是血液黏度产生的原因。

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刘洪智表示,一旦血液黏度升高,血液流动减慢,大量脂质、脱落的细胞等易沉积在血管内膜上,血中纤维蛋白、血小板等趁机在异物上聚集,使血管腔狭窄,甚至形成血栓,更加阻碍血液的正常流动。

由此可引起一系列与供血不足相关的症状及临床表现,医学上称为“高黏稠血症”。

中老年人和有心血管病的人,要特别注意血液黏度。因为血液黏度升高后,流经一些小血管时容易形成栓子,小血栓如果发展成大血栓,可能发生严重的血管阻塞。



当身体有5个表现,可能是在提醒你血液黏稠了。

!

晨起头晕

有的人早晨起床后,感觉头脑不清醒、昏昏沉沉的。这可能是由于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速度减慢,血氧量下降,大脑得不到及时的营养供给导致的。

!

饭后犯困

吃饱后就困,这是由于消化食物让大量血液流入胃肠血管,导致大脑血液减少所致。不少人都有此症状,但血液黏稠或有脑血管动脉硬化的人,这种困倦状态出现得更频繁。

!

晚上睡不着

血液变得黏稠时,无法实现正常的全身循环,人的精神就可能处于亢奋状态,难以入眠。

!

下蹲时胸闷

当我们下蹲时,流回心脏的血液会减少,若血液过于黏稠,血液循环供血不足,氧气与与二氧化碳不能及时交换,会使肺、脑等脏器缺血,出现胸闷、憋气等机体缺氧现象。

!

劳动后嘴唇发紫

嘴唇没有表层皮肤,属于黏膜,对血液循环非常敏感,正常情况下,它应该是粉红色的。如果劳动后嘴唇呈紫色,可能是血液黏稠,导致含氧量减少所致。

一旦发现存在以上一项或多项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是不是高黏血症导致的。

研究证明,冠心病、心梗、脑血栓、高血压病等均与血液黏度升高密切相关。临床观察发现,很多常见症状,如头痛、头昏脑涨、听力下降、耳鸣、记忆力减退、嗜睡等也可能是血液黏度异常在作祟。

血液黏稠不等于高血脂

从字面意思理解,一些人往往会把“血液黏稠”与“血脂高”划等号。事实上,它们并非同一概念。

血液黏稠

血液黏稠属于血液流变学的范畴,通过对血液黏度、红细胞变形与聚集、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原等的测定,预测某些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全血黏度的测量是反映血液流动特性的一个宏观指标,当血液黏度增高时,血液流动受阻,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聚集性增高,使血液流入微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流量减少。

血脂

血脂是存在于血浆中的中性脂肪,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当每日进食的热量超过消耗所需的能量时,这些热量除以肝糖原或肌糖原的形式贮存外,几乎都会完全转换成脂肪的形式贮存起来。

由此可见,肥胖与血脂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血液黏稠可能是高血脂导致的,但决定血液黏稠度的并不只有血脂一个因素,而是好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做好4点降低血液黏稠风险

血液黏稠与血浆、血细胞、血管等发生异常有关,而这些异常的发生,又与不良的生活习惯相关。为了降低血压黏稠风险,生活中最好做到以下几件事:

1

戒烟酒、多喝水

过度吸烟、饮酒可致血液黏稠度高,所以习惯烟酒的人,如果无法马上戒断,建议早晨起床后和晚上就寝前,喝一大杯白开水,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平时还可多喝茶,最好戒烟限酒。

2

多做“温和运动”

散步、快走、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有助于加速内脂质代谢,降低血液黏稠度。



3

饮食清淡,多吃蔬果

平时饭菜宜清淡,多吃些粗粮、绿叶蔬菜和瓜果,如黄豆、黑豆、玉米、燕麦、生姜、大蒜、洋葱、香菇、苹果等。

这些食品有辅助降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动物脂肪(特别是内脏)和甜食会增加血液黏稠度,所以要少吃。

4

减轻心理压力

生活不规律,长时间精神紧张或心理压力过重,也容易导致血液黏稠度高,因此平时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心情愉快。

需要提醒的是,血黏度的化验受影响因素较多,检查结果存在不确定性。

现在临床上对于中年以上人群,一般还是以血脂全套检查为准,尤其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些具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最好每年进行一次血脂全套检查。▲

本期编辑:张宇

本文来自公众微信号:生命时报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