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有一种不健康的习惯,叫穷思竭虑

发布者: x-kai | 发布时间: 2025-11-20 21:36| 查看数: 15| 评论数: 0|



作者:洞见muye

思虑过度是心灵的枷锁,也是身体的毒药。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佳音朗读音频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对一件事情反复纠结、无法释怀,过度分析每一个细节,即便事情已经过去很久,思绪却依然无法停止。

这种停不下来的、无意义的过度思考,就是“穷思竭虑”。

心理学研究发现,穷思竭虑不仅令人疲惫,更会侵蚀身心健康。

观察一下身边人也不难发现,那些思虑重的人大都身体不太好。

所以我劝大家一定要停止穷思竭虑,这是一种极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01

中医将“思”列为七情之一。

正常的思考是生理活动的一部分,但过度思虑则会成为致病之源。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便是思虑成疾的典型。

她自幼体弱,母亲早逝,父亲疏于照料,只得寄人篱下。

生性敏感的她,常常过度解读周围人的言行,心中千回百转。

周瑞家的送宫花时,因最后才轮到她,她便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第八十三回中,她卧病在床,忽听窗外有老婆子嚷道:“你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个什么东西,来这园子里头混搅!”

林黛玉听了,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从小没了爹娘,寄人篱下住在大观园里。

所以,她认定老婆子是在辱骂自己,一下子哭晕了过去。

实际上,老婆子是在教训自己的外孙女。

长期的思虑,让林黛玉的身体日渐衰弱,最终在宝玉与宝钗大婚之日,泪尽而亡。

其实,生活中像林黛玉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他们习惯把事情往坏处想,将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反复咀嚼,陷入无尽的内耗。

久而久之,不仅情绪陷入泥沼,身体也会随之崩溃。

《黄帝内经》中写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简单来说就是,想得太多,钻牛角尖,容易让身体里的气堵住,最终引发身体不适。

想得太多,真的会生病。

那些纠缠不休的念头,看似无形,却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令人透不过气,心绪难以平复。

长期下去,再强健的身体,难免也会被拖垮。



02

最近在书里读到一个故事,叫《一位校长的怪病》。

这位校长平时头脑冷静,适应力也很强,却突然之间病倒了。整天头晕目眩,只有躺下来才能稍微缓解。

可只要一尝试坐起身,他就天旋地转,甚至呕吐不止。

这怪病从何而来?

原来,他之前碍于情面,答应为一位朋友做贷款担保。

担保之后,校长却越想越后悔:

“这笔贷款数目太大,万一他还不上怎么办?那我的房子和存款岂不是也要受牵连。”

就在这种持续的不安与焦虑中,校长一病不起,只能终日卧床。

医生也查不出病因,束手无策。

但神奇的是,当那位朋友来探望他,并告诉他贷款已全部还清时,校长的病竟瞬间好了。

第二天,他就精神抖擞地回到学校上班了。

他所担心的一切,其实什么都没发生,可他的内心却上演了一整部惊心动魄的大戏。

思虑过度是心灵的枷锁,也是身体的毒药。

多思者必累,多想者必苦。

说到底,一个人若思虑过重,拖垮的不仅是精神,还有身体。

《武汉晚报》报道过48岁李女士的经历。

近两年来,她总觉得身体每况愈下。

有一次,嗓子突然变得嘶哑,持续了半个多月也不见好转。

她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结果令她大吃一惊: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慢性盆腔炎…大大小小的健康问题,竟有十多种。

李女士辗转于四五家医院,药吃了不少,治疗也做了,身体的不适却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重,甚至发展到夜不能寐的程度。

后来,她来到武汉市东湖医院。

康复科副主任医师段圣德在详细问诊后,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

李女士性格内向,遇事容易钻牛角尖,任何不顺心的事都能让她反复烦恼好几天。

她之前的诸多病症及越治越重的情况,根源在于长期思虑过重导致的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精神内耗是最隐蔽的能量小偷,它偷走的不仅是你的快乐,还有身体的底气。

北京心理专家姜长青分享说,他每天接诊的患者里,近九成身体出问题,不是得了什么重病,而是被自己的“念头”熬出来的。

其实,人生本就充满不确定性,有些事想再多也无济于事,有些问题根本没有标准答案。

与其在无意义的思虑中消耗自己,不如学会“断舍离”。

断了没必要的牵挂,舍了不属于自己的执念,离了消耗身心的内耗。



03

看过一项调查:

长寿老人的共同特质,不是锦衣玉食,也不是坚持锻炼,而是心态平和,很少过度思虑。

他们懂得与自己和解,不跟往事较劲,不跟他人攀比,更不跟自己为难。

明代文学家陈继儒早年热衷功名,四处奔走求官,心思重得夜里常常失眠。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路过一座深山古寺,看到老和尚每日扫地、诵经、煮茶,神情淡然。

陈继儒问老和尚:你难道就不担心寺院的未来吗?

老和尚指着院中的竹子说:你看这竹子,春生夏长,秋枯冬藏,从不多想什么,却能长得挺拔修长。人若能像竹子一样,少些思虑,多些顺应,何来烦恼?

这番话点醒了陈继儒。

他不再为琐事纠结,回到乡下隐居,平日里读书、写字、种花草。

晚年的他面色红润,精神矍铄,活到了 82 岁高龄,在那个年代堪称长寿。

人这一辈子,就像背着一个行囊,想得越多,装的东西就越重,走得也就越累。

与其在鸡毛蒜皮的小事里耿耿于怀,在无法预知的未来里忧心忡忡,不如学会给心灵松绑。

就像那些长寿的老人,他们未必有多么优越的生活条件,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心态平和,不胡思乱想。

遇到事情不钻牛角尖,顺其自然;面对烦恼不纠结,一笑而过。

人这一生,少想一点,心就轻一点;心轻一点,人就快乐一点。

其实,做到少思,让自己活得更健康很简单,从这三件事做起就够了。

1 . 别跟小事较劲

生活中总有些鸡毛蒜皮,若反复琢磨,只会陷入烦恼的泥潭。

遇到小事别较劲,学会放宽心。

与其在小事上消耗自己,不如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2 . 别为未来焦虑

未来充满了未知,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于是,很多人开始为未来焦虑,担心自己赚不到钱,担心自己过得不如别人,担心自己会遇到意外。

可焦虑有用吗?没用。

我们能把握的,只有当下。

与其为未来焦虑,不如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

3 . 别对自己苛刻

很多人之所以思虑过多,是因为对自己太苛刻。

总是希望自己做得完美,总是担心自己不够优秀,一旦出现一点失误,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

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每个人都会犯错误。

与其对自己苛刻,不如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给自己多一点包容,多一点鼓励。



中医泰斗李辅仁活了105岁,他的养生之道其实非常简单,就六个字:不念、不思、不想。

养生的尽头是养心,养心的尽头是少想。

小事想多了,身疲;大事想多了,心累。不如少思少想,万般自在。

从今天起,烦恼时,去跑步;焦虑时,去读书;某事犹豫时,先做起来再说。

别让虚无的思绪,耗尽生命的能量。

点个推荐,与朋友们共勉。

本文来自公众微信号:洞见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