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初高中孩子开始厌学,是从父母和老师忽略这6件事开始的

发布者: xkai2000 | 发布时间: 2025-9-30 09:20| 查看数: 106| 评论数: 1|



很多时候孩子厌学,不是他们“不想学”,而是“不能学”。

去真正发现孩子的问题,及时引导,才能给到他们最好的帮助。

——虎妈

作者 | 秒懂青少年

来源 | 秒懂青少年(ID:miaodongqingshaonian)



一个普通的初三女生,成绩中等,性格不张扬,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每天按部就班地上学、放学、写作业。

但就在中考前的半年,她突然变了:

  • 写作业越来越敷衍,常常拖到凌晨;
  • 一上课就犯困,课堂上眼神呆滞;
  • 作业做不完,干脆就不交;
  • 面对爸妈的责问,不再争辩,只是沉默。

她开始频繁地说一句话:

我不想学了。

父母震惊、焦虑、愤怒,反复质问她是不是谈恋爱了、是不是厌世了、是不是懒了。

但他们从没想过:

女儿不是突然不想学了,她是太久没被看见了。

她的努力没有回应,她的情绪没有出口,她的好学生努力换来的,是你看看别人的永恒指责。

她不是不想学,而是:

再努力也没人看得见;再累也换不来一个鼓励;再拼命也总是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于是她选择躺平,不是放弃未来,是为了保护那点被踩烂的自尊。

孩子厌学,不是一夜之间的反常,而是一次次被忽略的结果。

很多父母在孩子厌学的时候才突然惊醒:

他以前不是好好的吗?

怎么就突然不行了?

是不是叛逆期来了?

但你知道吗?

孩子的厌学,从来不是突然爆发的情绪,而是一个被父母和老师长期忽略的过程。

就像房屋裂缝从不是地震造成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构疲劳。

而这些裂缝,你可能从未意识到:

你以为他不专心,其实他在焦虑;

你以为他偷懒,其实他根本不懂;

你以为他不听话,其实他在保护自己。

孩子不是不努力,而是他找不到被理解、被尊重、被激励的土壤。

厌学的根源:父母和老师忽略了这6件事。

原来孩子不是不想学,而是:

  • 被要求太多,却被理解太少;
  • 被否定太狠,却被鼓励太轻;
  • 被高估自控力,却被忽略心理弹性。

当父母和老师把学习当成唯一衡量孩子的尺子时,孩子就会用拒学来守护最后的自我。

接下来我们将深度解剖这6个最容易被大人忽略、却最容易让孩子陷入厌学深渊的关键点。




忽略了:孩子并不擅长自我驱动

很多父母和老师在孩子初中之后,突然就把学习这件事还给了孩子。

你自己要知道学习是为你自己啊。我已经帮不了你了,你得自己努力。你想学就学,不想学你以后吃亏。

这些话看似有道理,其实对一个正在经历青春期、心理尚未成熟的初高中生来说,简直就是精神卸责。

  • 事实是:大多数孩子根本不具备稳定的自驱力

尤其在应试教育和高压竞争的系统中,孩子学习的本质其实是:

他律为主,自律为辅;

结构引导优先,自我觉察滞后;

情绪影响巨大,意志力极不稳定。

教育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延迟满足能力(即能否为了长远目标,抵御短期诱惑)。这一能力直到青少年中后期才逐步成熟。

所以,你让一个13岁的初中生,在没有强结构支持的前提下,自觉学习、自主规划、自我驱动,本质上是在让一个刚学会骑车的小孩参加自行车马拉松。

他很快就会摔跤,受伤,崩溃,然后说:我不想学了。

  • 案例:我就是控制不住我自己

明明知道该做作业,却先刷手机;明明答应了明天考试复习,却临睡前一点没动。

你一问,他就炸:我就是不想学!你再问,他爆:你别逼我了!

很多父母气到心梗:他到底是不会还是不愿意?

真相是,不是不会学,是不会自控。

  • 为什么这时候的孩子特别容易假放弃、真逃避?

因为没人帮他搭建计划—执行—反馈的学习闭环;

因为习惯养成机制长期被家庭情绪打断;

因为目标管理意识从来没人认真教过他;

更因为,他曾经认真努力过一次,被你一句考这点分还有脸高兴全盘否定。

孩子不是懒,而是自我驱动系统没有发育完成,就被推上战场。

这时候你再喊一句为你自己学啊,他心里想的是:我都不知道该怎么为自己努力了。

  • 家长和老师该怎么做?

提供结构替代,而非指令逼迫。

不是说你快去写作业,而是:

你计划几点开始写?我帮你看下时间。

不是说你不能玩手机,而是:

你可以玩30分钟,前提是先完成今天这份练习。

规则必须外置,不能靠自觉;节奏必须设定,不能靠冲动。

用任务拆分代替大目标焦虑孩子的学习常常被大任务吓到,比如:

一整本卷子;一个星期的错题;一整章节的背诵任务。

你可以这样说:

我们别看整本,今天先写这两面。

错题分三天做,每天5题就好。

英语单词,每天记5个,一周就35个。

让任务具象化、颗粒化、周期化,是孩子重新找回掌控感的关键。

初高中孩子不是不想学,而是太多人假设他该自律,却没人帮他搭建路径。

你喊破喉咙说你得为自己负责,不如陪他做一张每周学习计划表,给他一条路走。




忽略了:

孩子成绩下滑背后的情绪信号

当一个曾经成绩尚可的孩子,开始频繁考砸,父母的第一反应往往是:

是不是最近太贪玩了?你就是没用心!我看你根本没在学,天天心不在焉。

但在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叫:情绪干扰效应

它告诉我们:

孩子的情绪状态,对学习专注度、理解力、记忆力,有决定性影响。

换句话说:

情绪紧张时,大脑前额叶(负责逻辑推理与专注)效率急剧下降;

焦虑时,认知系统会主动回避挑战性任务;

被羞辱后,孩子的大脑进入防御-关闭模式,根本学不进去。

成绩下滑≠不努力,而是孩子正在经历一场内在坍塌。

有些孩子你明明看到他坐在书桌前,甚至写得满头大汗,但分数却一塌糊涂。你怒斥:你根本没用心!可他很委屈地说:我真的尽力了。

这并不是狡辩,而是一种真实的学习失效,我明明在学,但我根本吸收不了。

这时候,真正出问题的,不是技巧,不是方法,而是孩子的心理能量已经消耗殆尽。

就像一辆看起来还在跑的车,其实油早就见底了。

  • 情绪型成绩下滑,常见于以下5种场景:

被老师当众羞辱后:你就这点水平,别想考重点班了!

长期被父母否定:你连你表弟都不如,丢不丢人?

努力没有回报:我拼命刷题,还是考倒数

人际关系出问题:我好像在班里没人喜欢我。

家庭气氛紧张:我爸妈一到晚上就吵架,我根本没法静下心来。

这些都不是成绩的表面问题,而是深层情绪创伤没有被看见。

  • 案例:男孩的突然塌方

一个初二男孩,曾经是全年级前50。

某次物理考试考砸了,老师在班上冷嘲热讽:你不是天才吗?你现在怎么废了?

之后的三个月,他每次考试都自暴自弃,后来干脆交白卷。

他不是突然变懒了,而是:

在你不配再被看好的羞耻中,逐步瓦解了自己的信心、努力意愿,甚至学习目标感。

这个孩子后来在心理咨询中反复重复一句话:

我很怕再试一次又失败,那种感觉太难受了。

他用放弃来换取免于再次被羞辱。

这不是逃避,而是自我保护机制在启动。

  • 家长和老师应该怎么做?

发现非暴力信号比质问更重要

如果你发现孩子出现以下现象,要高度警惕:

成绩突然下滑,但又说不知道为什么

明明在学,却学不进,记不住,脑袋空白

一谈学习就烦躁,想哭,没耐心

别立刻贴标签说他懒,先想想:

他是不是在情绪上出事了?

他是不是被你某句话深深否定了?

他是不是正遭遇努力无效的心碎?

  • 用描述情绪替代打标签

错误表达:

你就是没用!

你怎么老是这样!

你根本不想学了!

正确方式:

我感觉你最近好像有些烦,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

你这么努力,考差了会不会有点沮丧?

你是不是不太相信自己了?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

情绪能被听见,痛苦才有出口;孩子才会重新相信你是站在他那边的人。

成绩只是冰山一角,真正让孩子学不动的,是他心里的崩了。

学不好,不一定是懒,也可能是怕。孩子不是不想努力,而是怕努力了,还是被你说不够好。




忽略了:

家庭中学习已成为亲子关系的主战场

每天放学后,很多家庭的晚高峰不是吃饭时间,也不是团聚时刻,而是:

作业写了吗?你还有几门没写完?英语背了吗?明天默写怎么办?到底要不要我催你?!

你有没有发现,从孩子上初中起,学习这两个字,成了家里每天最大、最频繁,也是最具火药味的议题。

而父母与孩子之间,原本亲密的链接,也在一次次关于学习的对峙中,慢慢地,被拆解成了战壕对战。

  • 你到底在逼我学,还是不愿意看我不学?

很多家长不知道的是:

在孩子眼里,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纯粹的知识任务,而是父母情绪的晴雨表。

只要我不学,爸妈就脸色难看;

只要我成绩差,爸妈就失望、愤怒;

如果我成绩好了,他们才笑,才夸我几句。

于是,学习变成了维系关系的工具,不是为了知识,不是为了成长,而是,我不学,你就不爱我。

  • 孩子开始用厌学来反抗关系中的不平等

一个孩子说:

我妈根本不在乎我,她只在乎我有没有写完作业。我爸一到家就检查我有没有偷懒,从来没跟我聊过我今天开心不开心。

他们慢慢形成一种思维:

我做题,是为了不挨骂;

我考好,是为了不被比较;

我努力,是为了不惹麻烦。

这样的孩子,看似在学习,实则在忍耐。

一旦情绪值耗尽,他会用我不学了作为最后的抵抗方式。

我知道你们会崩溃,我就是想让你们也难受看看。

这不是孩子坏,而是他们找不到能让自己被爱的方式,只能用极端手段逼你看见他。

  • 案例:一段围着作业转的亲子关系

一个初三女孩,曾经是爸妈的乖乖女,成绩不拔尖,但也稳定。但某次月考失利后,妈妈就开始天天盯作业:

吃完饭立刻检查错题;

睡前背诵英语单词打卡;

一没完成就开始冷战、指责。

女孩起初配合,后来渐渐拖延,再后来开始撒谎。

最后她在日记里写道:

我越来越讨厌她,她总是说为我好,但我觉得她只想控制我。

你看,学习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任务,而是权力的载体。

学习在家庭中的意义,早就错位了。

  • 家长该怎么做?

把亲子关系和学习表现分离开来。

错误的做法:

你要是再不写作业,我就不理你了。

你不努力,我真觉得你让我们很丢脸。

正确的做法:

我爱你,和你成绩好坏没有关系,但我希望你对自己负责任。

我不想催你学习,但你需要对自己的规划有意识,我可以帮你。

爱是无条件的,努力是需要引导的。别把它们混在一起。

  • 重建亲密时间,不谈学习,只谈生活

每天安排15分钟的非学习对话时间:

可以聊:今天谁在班里说了个冷笑话?

可以问:你最近在B站刷到什么好玩的视频?

可以说:我今天在单位也遇到烦心事,你想听吗?

当你从学习管理者变回情感连接者,孩子才愿意重新打开对话窗口。

学习是孩子的责任,但学习的土壤,是家庭营造的氛围。

真正的亲子关系,不该被作业吞没。当你不再用学习去绑架孩子的行为,他也就不再用厌学来抵抗你的控制。




忽略了:

老师的语言暴力比你想象的更致命

很多孩子的厌学,并不是从家庭开始的,而是从学校里,某一句话开始瓦解的。

你以为他是在学校不努力,混日子,但他从没告诉你:

我在学校被老师当着全班面讽刺过。老师说我连个技校都考不上。他叫我别坐在第一排,影响学霸发挥。

这些话,也许只是老师脱口而出的一句气话,却足以在一个尚未成熟的少年心中,种下一颗叫做我不行了的种子。

  • 教育中的隐形暴力,最容易被忽略

所谓语言暴力,不只是骂人、侮辱,而是:

贴标签:你就这智商,还想考高中?

贬人格:你这种态度,活该考差!

否定努力:你根本没资格说你努力了!

冷暴力:你这种学生,不配我花时间讲。

很多老师并非恶意,但在应试压力下,常常用刺激法来激励孩子。

但他们忘了:

孩子的自尊,是世界上最脆弱的玻璃。一旦被击碎,学习的热情、信心和主动性也会随之塌方。

  • 案例:一句你不用考了,毁了一个本来愿意努力的学生

一位初二学生原本学习一般,但态度端正,每次都努力完成作业。

某次数学月考成绩不理想,老师在全班说:

你就这成绩,建议你别想中考了,早点学个手艺。

从那天起,他开始拒绝完成作业,课堂上放空、打瞌睡。父母觉得他变了,但他只在心里告诉自己:

反正我怎么努力,老师都不会相信我。

这不是他不想学了,而是他心里那盏被看见、被期待的灯,被一句话吹灭了。

他用躺平来回应这份羞辱。他开始对学习失去信任,也对自己还能变好这件事失去了信心。

  • 这类语言伤害,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短期:打击信心,成绩下滑,产生抵抗心理;

中期:开始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产生焦虑、羞耻感;

长期:形成习得性无助,也就是心理学中说的:

我不管怎么努力,反正都没用。

你越骂,越难激起斗志;你越踩,越容易失控。

而且,孩子并不会把这些委屈告诉家长。

因为,他怕你不信;他怕你说:老师骂你是为你好;他更怕你跑去学校理论,让他在班上更尴尬。

于是,他选择沉默,用不学了来默默表达愤怒与伤心。

  • 如果你怀疑孩子在学校被言语伤害,你能做什么?

不急着护短,先倾听感受。

不要一上来就问:是不是你先不好好听课,老师才那样说?

而是:

你那天回来好像有点不开心,是不是老师说了什么?

我不是来责怪谁的,我只是想听听你的感觉。

我知道你一定很难过,没关系,我们一起看看怎么面对。

当你成为一个情绪的容器,孩子才会把信任交给你。

很多孩子突然不想学了,不是懒了、坏了,而是,不想再面对那些让我觉得羞耻、没用、被否定的场景。

你以为他在逃避学习,实际上他在逃避受伤。




忽略了:

孩子无效努力后的深度挫败

在很多父母的眼里,努力这个词就像万能钥匙:

你只要努力,成绩就会好。别人能考上好高中好大学,也是靠努力啊。你不努力,怪得了谁?

于是,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是:你先努力了再说!

可是在很多孩子眼中,真正让他们崩溃的,不是没努力,而是,我明明努力了,但为什么还是没有用?

我也写完作业了,也熬夜复习了,也刷了题,但为什么成绩不升反降?

是不是我就是学不好?我真的太差了。

这种努力无回报的挫败感,比懒惰更致命。

  • 无效努力,是孩子厌学最隐蔽的杀手

很多初高中生,表面上很懒,实际上他们可能正处在一种高度压抑的情绪状态中:

每次都考不好,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脑子不够用;

刷题没效果,开始觉得自己是不是学不会;

老师一句你不行,爸妈一句你又考砸,就彻底让他们放弃。

你看到的是他们不再主动学习,但你看不到的是他们曾经咬牙拼过,只是换来的,是彻底的失望。

他们不是懒,而是累。是心理上的累,是明知没用还要做的那种累。

  • 案例:一个努力无回报的男孩

一位初三男生,数学一直不好,期中后发誓要逆袭。

每天放学在学校自习到晚上九点;

家里把手机锁起来,整晚刷题;

连续两周几乎没娱乐时间。

可到了月考,他的数学依然只提了4分,排名没变。

他没哭,也没闹,晚上一个人把所有试卷都撕了。第二天起,彻底摆烂:不上晚自习,不交作业,不理老师。

他说:

我学不动了,不是因为懒,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再也学不会了。

这是一个标准的习得性无助案例:

长期努力得不到正反馈,会让人产生我无法掌控的错觉,最终选择放弃。

  • 家长最容易犯的两个误区

你再努力点,成绩就会上去的。

很多家长看见孩子崩溃后,还会说:

你没学明白,是你练得还不够。

努力不够就别抱怨!

别人能学会,你为啥不行?

但他们不知道,这些话听在孩子耳朵里,是二次打击。

他们不是不努力,是没有方向的瞎努力。

他们真正缺的,是:

方法;

策略;

反馈;

认同;

以及一次被肯定的机会。

就算没效果,你也得坚持!

坚持当然重要。但在没有纠偏机制、没有反馈优化的前提下,坚持做无效动作,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绝望。

就像一直拿锤子敲一堵铁墙,敲不动不是因为不够用力,而是方向错了。

  • 家长该怎么做?

及时结构性复盘,替代盲目加压。

孩子每次考完试,不要只问分数、排名,而要带他复盘:

哪些题型是他理解不清的?(认知问题)

哪些题是粗心还是没时间?(方法问题)

哪些地方是有点突破的?(正向强化)

教孩子怎么学比学多少更重要。

孩子真正厌学的那一刻,不是从不学了开始的,而是从那句我好像真的不行了开始的。

不要用努力绑架孩子,而是帮他找到努力有效的方法,让他看到希望,才愿意继续前行。




忽略了:

厌学其实是孩子保护自尊的方式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不想学习、拖延、敷衍、摆烂时,会觉得:

他就是不上进。他太懒了,没志气。他对自己人生都不上心!

但他们从未意识到:

孩子所谓的厌学,其实是一种深度防御。他不是不想学,是不敢再学;他不是不上进,是怕再上也进不了;他不是没有梦想,而是觉得再努力也追不上别人。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自尊防御机制。

当一个孩子屡次失败、屡次受挫、屡次被否定之后,他会自动启动一种自我保护策略,我干脆不玩这个游戏了。

  • 孩子厌学,可能不是讨厌学习,而是害怕再一次被否定

你有没有听过孩子说:

反正我也学不会。

考好了你也不会夸我。

学了又怎样,我永远比不上别人。

不如我现在就不学,至少不是我努力了还不行。

这些话背后,藏着的不是懒散,而是巨大的心理压力:

只要我不学,就可以告诉自己:我不是差,我只是没试。如果我尽力了还是考不好,那我就真的没用了。太可怕了。

所以,我宁愿不努力,因为失败的后果,比不努力的罪名,更让人难以承受。

  • 案例:女孩的差生认同

一个初二女孩,英语成绩长期不理想。

有一次她鼓起勇气认真备考,结果依旧不理想。老师说她:你天赋不行,基础太差。妈妈回家也说:你这种分数还想考重点班?

她在那之后,开始故意不交作业、上课睡觉、嘲笑认真学习的同学。

在心理咨询中,她说:

当个差生虽然丢人,但我不怕丢人。最怕的是我再努力一把,还是被你们笑话。那我就真的一点价值都没有了。

她用自我贬低来逃避失败带来的羞辱。她主动认同我不行,以此来控制自己的伤痛。

这是青春期极其典型的一种心理逃避方式:认同负面标签,来获得确定性。

  • 家长该怎么做?

接纳孩子的脆弱,别再逼他坚强。

你可以对他说:

我知道你可能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但我真的很佩服你还愿意坚持来学校。

每一次你尝试,其实我都看见了,虽然成绩还没追上来,但我看到了你的成长。

咱们一步步来,我不要求你一下子变成学霸,只希望你别放弃你自己。

只有当孩子相信失败不会被嫌弃,他才敢再次站起来。

把注意力从成绩评价转向过程觉察,孩子才能慢慢找回成就感。

很多孩子不是不想学,而是怕尽力之后还是被说不行。

所谓厌学,不是懒惰,而是自我价值感濒临崩溃的最后求救信号。

请别再指责他不上进了,你看到的是他不学,你没看到的,是他正在拼命守住一点自尊。



不是孩子变坏了,是你忽略太久了。

当一个孩子说出我不想学了的时候,那不一定是他想逃避未来,而是他终于承认:

我已经没有力气再装作我什么都能扛了。

他不是突然不听话了,不是突然懒惰了,不是突然想当差生了,而是,你太久没看见他的挣扎。

是啊,这些年你太忙、太焦虑、太希望他出人头地,你盯着他的分数、排名、作业、试卷,你盯着他能不能进重点、能不能考985、能不能争口气,

可你有多久没认真问过:

他累不累?

他想不想被夸一次?

他是不是快撑不住了?

他为什么一说学习就发脾气?

他是不是害怕再努力也得不到认可?

你想把最好的给他,可是他需要的也许不是你给的。

他需要:

你一句温柔的鼓励,而不是一次次的催促;

你一个拥抱,而不是考试失利后的叹气;

你一个愿意听他说完的眼神,而不是立刻打断的质问。

他要的不是成绩达标,而是我哪怕不完美,你依然爱我。

有句话说得好:

成长是一场硬仗,但没有人该一个人扛。

你是父母,你是老师,你就是他人生前半场最重要的情绪支点。

你站稳了,他就不怕跌倒。

你看见了,他才不会用拒学来换取注意。

你愿意慢一点,孩子就能多坚持一会儿。

所以,亲爱的父母、亲爱的老师:

这不是一篇批评谁的文章。而是一次提醒,一次共鸣,一次觉醒。

因为我们都太容易把努力、成绩、未来当作唯一指标,却忽略了孩子最重要的东西叫,内心的力量。

如果你看到孩子已经在厌学边缘徘徊,别急着推他回书桌,不如先走进他心里。

你靠近一寸,他愿意再试一次。

你愿意慢一点,他会悄悄重启内心的引擎。

孩子厌学,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提醒我们,该换一种方式去爱了。



*来源:秒懂青少年(ID:miaodongqingshaonian),解秘青春期,更懂青少年。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最新评论

cdzhaoliang 发表于 2025-10-5 07:32:06
厌学是很严重的事,仅次于厌生。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