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资治通鉴》:懂得听劝的人生从不会遭遇大危险

发布者: xkai2000 | 发布时间: 2025-9-30 09:07| 查看数: 49| 评论数: 0|



作者:逸柳的知行之路

来源:逸柳投研笔记(ID:ealiu_investment)

文帝即位的时候才二十三四岁,正是青春年少,在他执政初年也是比较贪玩,经常带着一些跟自己年龄相仿的臣子出去打猎,击兔捉狐,不过尽管他喜欢去玩,但是在与此同时,他还颁布了一道诏书,内容是这样的:

“群臣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匄以启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翻译出来就是:“各级官员们,平时都要认真思考我的过失,也要多想想我不知道或者认识不够的问题,一旦发现之后,就要及时告诉我。此外,你们也要多举荐贤良、正直、敢于直谏的人,这样才能够纠正我的错误、弥补我的不足”。

这道诏书颁布没过多久,贾山就给文帝写了个奏折,贾山是灌婴的随从,平日里读书也比较多,他的上书洋洋洒洒,引经据典,最后就是劝谏文帝不要太频繁地跟大臣们出去游猎,这样会影响正常事务的处理,同时,那些贤良、方正的大臣们,如果带他们天天游玩,也会慢慢地就放松对自己地约束,品行和节操都无法获得进益。贾山的文章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因为篇幅原因,这里就不摘录了。

文帝看了贾山的上书之后,赞不绝口,并采纳了他的谏言,他跟父亲刘邦一样,都具有听劝的优点。司马光为了说明这一点,还紧接着在《资治通鉴》中收录了三个小故事。

上每朝,郎、从官上书疏,未尝不止辇受其言。言不可用置之,言可用采之,未尝不称善。

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中郎将袁盎骑,并车揽辔。上曰:“将军怯邪?”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圣主不乘危,不徼幸。今陛下骋六飞驰下峻山,有如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太后何!”上乃止

上所幸慎夫人,在禁中常与皇后同席坐。及坐郎置,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也。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悦,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资治通鉴·汉纪五·汉太宗文皇帝前元二年》

文帝每次去上朝的时候,经常会有官员在路上递交工作报告或者建议书,也许有时候还会在路上直接汇报,文帝都是停下车辇接收他们的文书。看到不能采用的建议,他会放在一边,而看到可以采用就会执行,并且会深加赞赏。

有次文帝登上霸陵,想从山上骑个快马冲下来,正准备俯冲下去,估计他做代王的时候也做过此类事情。听到文帝的想法,袁盎赶紧策马跟文帝并行,并伸手挽住文帝的马缰绳。

看到袁盎的架势,文帝就问他说:“怎么,将军难道害怕了么”,袁盎则回答说:“我听说‘家有千金资财的人,不能坐在堂屋的边缘’。圣明的君主也不会去冒险,不求侥幸。现在陛下要想放纵驾车的六匹骏马,奔驰下险峻的高山,如果马匹受惊,车辆撞毁,陛下纵然是看轻自身安危,又怎么对得起高皇帝的基业和太后的抚育之恩呢!”文帝这才停止这次挑战。

跟父亲刘邦宠幸戚夫人类似,文帝也有个宠妃慎夫人,在宫中经常和窦皇后同席而坐,皇后窦漪房这个时候因为有眼疾,跟文帝的关系也没有那么亲密了,她对此慎夫人跟自己平起平坐也没有说什么。有一次,文帝带着皇后和妃子出去外面玩,在郎官府衙入座的时候,袁盎特意把慎夫人的座位往后面挪了下,以示跟皇后的尊卑有别,慎夫人看到这情景,非常生气,不肯就座,文帝对此也很生气,转身就进了里屋。

袁盎找准机会,就跟文帝说:“我听说尊卑秩序明确,就能够上下相安无事,和气生财。现在陛下已经立了皇后,从身份来讲,慎夫人是妾室,而皇后作为正室是女主人。妾室和主人怎么能够同席而坐呢?陛下如果宠爱慎夫人,后加赏赐就可以了。您现在如果使用超越礼仪的做法宠爱慎夫人,以后反而会成为她的灾祸。戚夫人的‘人彘’悲剧历历在目,陛下难道不知道吗?”

文帝这才转怒为喜,并把慎夫人叫过来,将袁盎的话复述给她听。慎夫人也觉得很有道理,还赏赐了袁盎黄金五十斤,自此之后,慎夫人面对窦皇后变得十分恭敬,最后在文帝去世后,窦太后并没有为难慎夫人,她得到了善终。

史书上记载的那些有作为的君主,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愿意并且能够听劝,从秦孝公、齐威王到汉太祖刘邦和汉太宗刘恒,以及后来的唐太宗,这是做成事情的一个基本前提,因为单一个体的认知总是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局限,再者一个人看问题的视角、注意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考虑得那么全面,可是国家的事情涵盖方方面面,需要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思考,这一点只有多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才能够做到。

要听劝,当然不是跟自己相同的意见和建议,而往往是跟自己相左的观点,这其实是跟人的潜意识相悖的,人们往往会对反对观点有一种下意识的排斥,就像碰到批评或者职责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类似贾老板的防御机制,结果事情就越搞越糟。

当然,听劝也并不是说别人说什么就做什么,务必要识别哪些话能采纳、哪些话不能采纳,这一点尤其考验决策者的个人素质。

接着我们再回到故事的内容来看,文帝的诏书告诉我们,做事情如果形成一个机制,让一类事情形成常态的话,往往会具有更长远的影响力,当然,我们需要的是将好的行为习惯化,而要改变坏的行为习惯。

文帝的飙车企图则告诉我们要谨慎面对风险问题,并且冒险行为的后果会随着一个人所处地位和环境的变化而不同。文帝在做代王的时候,驾马车从山上俯冲下去,其影响相对有限,风险基本上是他自己和家人承担,可是当他成为了皇帝之后,这个风险就需要让整个国家来承受了。

另外,慎夫人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不喜欢的规则,如果缺乏对抗能力,选择遵从规则往往是更明智的举措。没有人喜欢自己比别人的地位卑下,刘邦的戚夫人不喜欢,文帝的慎夫人想必也不喜欢,可是她们都没有对抗这个规则的能力,戚夫人为了利用自己的宠妃地位给自己和儿子谋取利益,甚至还试图跟吕后对着干,最后却落得了一个悲惨的结局;慎夫人则是在袁盎的劝说下,接受了当时的那一套礼法和尊卑规则,避免了跟戚夫人相同的遭遇。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