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走了再远,都别忘记为什么出发”

发布者: xkai2000 | 发布时间: 2025-11-9 11:23| 查看数: 15| 评论数: 0|



今天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何为记者?记者,是记录的人,也是发出声音的人;是用脚步丈量大地和时间的人;是用笔尖点破真相,以笔为刀的人;是让故事从笔尖流淌至心间的人。

他们像一棵树,倾听风的声音;像一艘船,在汪洋中捕捞真实的光点;像一个寻找故事的人,在纷繁中触达直击人心的部分。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普通人的笑与泪,用声音成为连接重洋之外的桥梁,用双手去触摸真实背后的醍醐之味——这就是记者。

今天的《夜读》,征集了16位总台一线记者的手记,让我们去看这每一道声音、每一帧图像、每一段文字背后的故事,去触及他们心中的悸动和理想。



以我之笔,记录在场

记者,像一棵树倾听风的声音

总台记者 王宁

窗外秋意渐深,我忽然想起那些在《吾家吾国》和《面对面》的采访路上曾见过的梧桐叶,它们一片片悄然落下,安静地铺满了来时的路。

这些年我渐渐明白,采访是挖掘,更是靠近。

记得有一位九十多岁的科学家,依然每天伏案。采访结束,他忽然俯身,拾起我掉在地上的纸张,那双手微微颤抖着。那一刻我明白,真正需要“拾起”的,是我们心中那份对日常的轻慢。

在他们面前,我学会了另一种时间观。摄像机录下的是对谈,录不下的是那些沉默的间隙——老人望向窗外时长久的停顿,手指轻轻摩挲旧照片的温柔,还有说到动情处突然的哽咽。这些“空白”里,藏着比语言更真实的人生。

我开始理解,采访的本质是靠近——陪一个人回溯他生命的长河,在他指给你看哪处转弯改变了流向时,你需要懂得如何倾听。最好的问题,常常不是问出来的,而是等出来的。

每次采访结束,收拾器材时总有些不舍。我们像偶然飞入他人生命的一只萤火虫,借得片刻光亮,便要飞回自己的轨道。但那些被照亮的瞬间,会长成心里的灯塔。



记者,永远在“最前线”

总台记者 王言

刚加入《大国外交最前线》团队时,兴奋感只是一瞬间,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光荣而庄严的使命感。因为这个系列节目的每一期、每一段甚至每一句话,都要把握高度的政治性、新闻性和权威性。

短短两个月,我就参与了2025年上合组织峰会、全球妇女峰会、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系列拍摄,节奏极快,特别深切地体会到:好的主持人就是要做好准备、准备、再准备

对于新闻人来说,最兴奋的事情就是现场报道,我们不仅需要系统地准备好背景资料,准备好语言分段,根据现场来实时调整,更要准备好各类突发的预案。

未来我们继续努力做到:大国外交最前线,我们在现场,我们,准备好了。



记者,是一个见证者

总台记者 崔霞

正式参与航空航天领域的报道,是从神舟二号开始的,那一年,我踏进这个领域,从此便再也没有离开。二十多年过去,从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到战鹰腾飞、航母入列,我始终记得自己最初的身份:一个记录者,一个见证者。

对于什么才是一直坚持下去的动力,我的答案从未改变:是那些默默无闻却熠熠生辉的航空航天人。他们在实验室里熬过长夜,在发射场迎着寒风守候,在测控大厅屏息凝神……

贪心一点说——这二十年,远远不够。我与星辰大海的故事,还有下一个二十年,下下一个二十年……星光不负赶路人,只要仰望还在,奔赴就不会停




△从神舟六号到神舟二十一号

记者,随“潮”而动

总台记者 王誉博

坐在追潮船上观钱塘江大潮,是我从事新闻工作以来最特殊的“演播室”。没有提词器,没有聚光灯,只有震耳欲聋的潮声和扑面而来的水雾。船在浪涌中起伏,潮头与船尾最近时不过三五米。这一刻,我不再是端坐于主播台前的播讲者,而是千万观众的感官延伸。

以往在镜头前播报“潮高1.9米”的数据,此刻变成了切身感受:咸腥的水汽钻进鼻腔,浪花飞溅在脸上,船身随波摇晃的眩晕——这些无法通过文字传递的体验,才是新闻最真实的质感。

既要让观众通过我的呼吸声听到潮水的急促,又要确保每个数据经得起推敲;既要传递心跳加速的震撼,又要守住客观的底线。正如一位老记者所言:“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专业记者的价值愈发清晰。我们需要更多记者走向现场,用自己的眼睛代替观众看,用自己的耳朵代替群众听

钱塘江的潮水会退去,但我们传递的真实体验将汇入新闻报道长河。“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镜头前;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

记者,去记录那些

身处困境又充满韧劲的人

总台记者 庄胜春

我们为什么做记者?

每年记者节,都是一次检验,看看自己会怎么答这一问。这一次,我先想到的不是某个报道,而是一位网友的留言。TA来自大西北,去年第一次来信时,还在读高三。

同行们,我们的一篇篇报道、一段段影像,真的能在某个角落,抚慰一个孤单的心灵。这份工作,好珍贵。

从那之后,我每发一条“蹲点”,TA几乎都会回一条长信息。《蹲点吊香蕉》,TA说,“好有意思,新知识+1,没准可以用在作文里”;《蹲点外贸工厂》,TA说,“之前总听贸易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现在好像了解了一点”;《蹲点报志愿》,TA说,“留在本地,还是去外地,真的好为难,想问问您的看法……”

直到今年8月,我收到一条简短的喜报——虽然又有新的“压力山大”,但我相信,轻舟已过万重山喽。



其实,更应该说谢谢的,是我。

如今的中国,面对许多挑战,更有无限可能。你让我坚定,去记录那些身处困境又充满韧劲的人。屏幕那一边,千千万万个你,也许看到时会心底一动:还能这样活。

借《夜读》祝福大伙,找到自己的活法,咱们,一起生长。



记者,从容面对每一次突发

总台记者 张腾飞

24小时待命,说走就走,记者如此,突发应急记者犹甚!不敢养宠物,养花只配养多肉,约饭只能“到时看”。

应急,是深夜地震消息的铃声猛响,是黄金救援期的不眠不休,是断路断网断电时的焦躁不安。

直播,最难是抵达,最怕突然没信号,最郁闷是寒暑风雨中设备罢工……

现场,也从不缺废墟中的奇迹,逆行者的无畏,普通人的守望。那些生命的坚韧,人性的赤诚,胜过万千彩虹。而我在辗转中,也收获了一群出生入死的“战友”。

匆匆忙忙中,珍惜每一次出发,精进每一次抵达,才能多一些“从从容容”。



记者,在灾难中“逆行”

总台记者 刘骁骞

今年1月,我曾直击洛杉矶的山火。当时的洛杉矶市区,空气中浓烟味呛鼻,到处都是飞溅的火星,还有建筑发出爆炸声。放眼望去,废墟里一根根“壁炉”矗立。每一根,都代表曾经的一户人家。后来我才知道,这里7000多座民居被烧掉。

我也险些经历撤离,好在比较幸运;我也曾直面火灾中洛杉矶政府治理的疑点,并如实记录……我有时在突发灾难报道中“逆行”,有时在深度调查报道中“独行”。但在这种脱离记者身份、最大程度接近本我的过程中,我反而有机会讲述真相的复杂性。而展现一个新闻事件的复杂性,也是记者的职责之一。



记者,去记录那些无法回答的问题

总台记者 梁慧

巴以局势紧张那会儿,我们去加沙边界采访都要请专业安保团队陪同。有个以色列特种作战部队的小哥,不服役时就来做安保。

小哥高大魁梧,细心友善,笑起来有些没心没肺的样子。作为预备役军人,在这一轮的巴以大规模冲突中,他也曾数次被派去加沙前线,说起前线故事,语气十分轻松,就像是跟朋友们一起去郊游或踢球。

我忽然想起与另外一个年轻人的初见。他是以色列阿拉伯人,受人之托来机场接我。见面第一句话他就说:抱歉,刚刚在检查站被拦下,盘问了许久。从本-古里安机场到耶路撒冷的路上,雨下得很大。我说实在抱歉,给你带来这种麻烦。小哥只是摇摇头,说这种事见多了,“谁让我们是阿拉伯人?”

这两个年轻人年纪差不多,生活在同一片土地,境遇却是如此不同。他们的话听上去轻描淡写,却对这个时代提出最犀利的问题。

作为记者,我无法给出答案,只能忠实记录。因为有些事,如果没有记下来,就再也不会被记得。



记者,记录正在发生的世界

总台记者 陈慧慧

刚刚过去的10月,我的关键词是“重返”。

新一轮大规模巴以冲突爆发两年后,加沙停火第一阶段协议生效,我重返了加沙边界。两年过去,再次踏上同样的路,心境和眼前,都已不同。

有人说,记者的工作是“记录正在发生的世界”。在一次次抵达现场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白,它更像是一种不断走近的过程。走近人,走近故事,走近这个时代。

两年前,我们第一次来到加沙边界时,几乎每天都响起防空警报。今年再次抵达时,警报少了,防弹衣没有穿过一次,但这并不意味着加沙冲突真的结束了。

这一次增援报道,有效采访时间不足五天,要不是时间太短,我还想再多看一些,再多听一些,再多记录一些。遗憾,是新闻现场的常态,选择留下,努力记录,是记者的本能。

作为记者,我常常觉得幸运。我们能站在现场,能把看到的、听到的、触及到的温度原样传递给大家。有人问我,这些年为什么一直在路上。我想起一句话:“爱不只是感受,更是一种决定。”你决定走近,你决定看见,你决定记录,于是,你会一次又一次地出发。

感谢所有在前后方并肩的同事。我们一起在世界的风沙里,努力留下一点真实的痕迹。



△2023年10月,加沙边界以色列一侧斯代罗特,手指的方向就是加沙北部城市拜特哈嫩。



△2025年10月,同一位置看过去,拜特哈嫩已经完全变成了废墟。

记者,传递那至关重要的一刻

总台记者 李霜溪

今年6月,我站在德黑兰办公室窗前,目睹以色列空袭炸弹划开夜空,落在不远处的建筑上,被击中的建筑立刻燃起火光,巨大的爆炸声令人不寒而栗。同时,天空中不时传来遥远而密集的爆炸声,是伊朗防空系统在拦截空袭。窗外,人们的哭喊声、警笛声交织。

办公室里我们只留了一盏小灯,还有电脑屏幕发出的微弱光亮,昏暗中我和雇员立刻戴上了刚摘下的头盔。当时只有一个念头,立刻发新闻!

记者——记录者,对我来说,如果不能及时发回报道,那么无论我的经历与感受是什么,对于记者的职业来说都毫无意义。在职业中,我不仅是我,也是眼睛、是耳朵,是传递信息中的一环。采取不同的方式,让信息得到传播,让事件本身说话,将聚光灯留给需要被看见与听见的人和事。



记者,做光影的见证者

总台记者 曹岩

今年是我成为记者的第20年。今年,总台新闻中心推出了首个文化述评类融媒体专栏《曹岩说说》。就在记者节前夕,节目产品数量达100期。

通过这100期节目,我见证了“哪吒2”的冠军之旅,见证了《南京照相馆》在世界各地的直抵人心,见证了“跟着电影游中国”的精彩纷呈……

我想,作为记者,我要做时代的记录者,首先要有与时代同行的能力,而获得这个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保持终身学习——始终在前行的路上看风景,勇敢地在奔跑中调整呼吸。

记者,在奔跑中出发

总台记者 杨威

从我2009年正式入行,担任总台的体育跑口记者,如今一晃已经16年过去,第一次采访全运会,第一次境外报道奥运会……起初这份工作带给我的满是惊喜。当然,我也曾有过一段迷茫的时光,似乎失去了进入行业更深层次的勇气。

帮助我重拾激情的是北京筹办冬奥会。对自己,对很多人,这都是一份完全新鲜的体验。户外严寒下的每一次拍摄固然辛苦,但当你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来到雪山之巅,总能收获独一无二的体验。这种心境大概只有真正到达过的人才能领悟,所以我总是很庆幸,庆幸自己能幸运地因为热爱而选择出发。

如今,我对这份工作更加饱含热情。虽然我们已经走了很远,但记者这份职业最重要的,是走了再远都别忘了为什么出发,以及带着那颗饱含热情、渴望的心,抵达每一个令人感动的新闻现场

记者,骄傲地保守着一些秘密

总台记者 沈静文

我做记者15年,我们做《时光里》两年。到今天,我们已经讲了101个人的故事。

一位艰难长大的女性赞美自己的家长,其实她身上还有一个被其他家人放弃的故事;一条轰动的社会新闻背后的当事人,面对亲属逢迎得让人心疼……比特稿更让人心动的是采访的原始速记,是我们当场答应“这个不播”,是我们保守的,于新闻无甚作用、于采访对象却至为敏感的秘密。

这些小小的秘密,我们靠充分准备、努力争取和最大可能的新闻专业主义,赢得陌生人的信任而获知;这些重大的秘密,我们因为尊重和共情,留在最小范围里。

这不是一场“坚持”,我们在每个人身上看到不同,又在每个人身上看到自己的父母、兄妹、子女。如何不加美化地表现,不动声色地保护,每一次,都是成长。

我做记者15年,做记者这件事,还是很有意思。

记者,让我们离真相更近

总台记者 任梦岩

十年来,在中国之声新闻热线每日的线索中,我们寻找那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再扑下身子,理性、客观地深入调查。看似“一气呵成”的报道背后,是大量看不见的“笨功夫”。

每天接到大量线索,而我们的工作,是靠专业的调查能力,查法规、问专家、跑现场、反复推演,尽全力还原并呈现真相,让每一个报道都经得起考验。

有人说,舆论监督就是“曝光问题”,其实一个敢于并善于接受建设性监督的社会,更是一个充满活力、更有韧性、更得民心的社会。我们正是架起群众呼声与政府行动的那座桥。

记者,要做更勇敢的人

总台记者 韩雪莹

如果你问我,乘坐过印象最深刻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到目前为止,一定是今年7月末北京密云洪水时助我挺进太师屯镇救灾报道一线的铲车。

当时,我站在驾驶室延伸出来的踏板上,一只手寻摸着能把自己拽稳了的地方,另一只手随时拍摄素材。挺进受灾最严重的葡萄园村的那条路时,我搭的铲车马力有限,两次未能冲过村口,只好折返。驶离最凶险处没多远,另一台体型更大的铲车正临时停靠。我一眼就相中了它!

两台铲车在洪水中“接头”,顺着车后盖和轮胎爬上新“座驾”后,我才得知这台铲车上参与救援的几位大哥都是热心村民。去救人,以及去记录救人,洪灾面前,这份双向奔赴的信任让我们无惧艰险,风雨同舟。

这台铲车驶进救援核心区的过程依旧艰难,我瞅准时机,一边安抚一路神经紧绷、刚能松口气的“铲车侠”们,一边记录下了这段生动的陈述:“我们这小兄弟,用铲斗端出来八十多条人命!”

电影《好东西》里,女主角的女儿在面对质疑时坦然回应“我正直勇敢有阅读量”。在我看来,这更像是对一线记者的基本要求——那是灾难来临时众志成城的向心力,是人民群众乐观坚韧的精气神儿,是记者将镜头和笔触再深入一些后,记录下的时代与历史的大图景。

记者,不只是记录者

总台记者 谭瑱

2月,四川筠连发生山体滑坡。山路崎岖、交通受阻,我知道,我的双脚是最靠谱的“交通工具”,越艰险越要靠近。凌晨三点,我跟随救援人员徒步抵近核心现场。当时四周还是一片漆黑,伴着二次滑坡石块滚落的轰隆声,我进行了直播报道。

进入汛期,我辗转北京怀柔、河北兴隆和甘肃榆中进行采访。踩在没过膝盖的淤泥里,一手拿着采访机记录现场,一手搀扶众人、让每一个人借力上墙。那一刻,我不只是记录者

这份职业是有魅力的,我能触摸到人世间最真实的温度,也能将所见所闻转化为希望,给人前行的力量。以脚步赴使命,以真心传微光,希望我的每一次“抵达”都有意义,每一次“发声”都有重量。

本文来自公众微信号:央视新闻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