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师旷:他是创作出阳春白雪的乐圣,也是以乐谏君的一代名臣

发布者: xkai2000 | 发布时间: 2025-11-9 11:10| 查看数: 19| 评论数: 0|



来源 | 有书

作者 | 有书李美坤

人们常常用“阳春白雪”这个成语形容高雅艺术,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阳春白雪”原本指的是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阳春》与《白雪》两首古琴曲。

那么这两首曲子,为何能成为高雅艺术的代名词呢?

原来,《阳春》与《白雪》自诞生之日起,便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邃的意境,得到上层贵族的青睐。

楚国士大夫宋玉曾用《阳春》《白雪》虽优美高雅,却没几个人能跟着唱的例子,比喻自己品性高贵,一般人不能理解。

“阳春白雪”也就这样成了形容高雅艺术的成语。

而这两首古琴曲的创作者,正是被称为乐圣的晋国盲乐师——师旷。

那么,师旷究竟是在何种情境下,创作出了这两首神曲呢?

他的眼盲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乐圣的传奇世界,探寻他背后的传奇故事。

01

为学琴艺,刺瞎双眼

在春秋时期的晋国,有一个叫子野的年轻人,他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却对世间的繁华视而不见,只对音乐情有独钟。

子野自幼便展现出对音乐的痴迷,每当听到丝竹管弦之声,他便像被磁石吸引一般,难以自拔。

而且,他还有一项与生俱来的独特技能,那就是耳朵非常敏锐,辨音能力无人可及。

后来,子野决定离开晋国,前往卫国找顶级乐师高扬求学。

在卫国的一个小镇上,他遇到了正在抚琴的高扬。

高扬虽然看上去落魄,但却琴艺超群。

子野喜出望外,决心拜高扬为师。

经过一番恳求,高扬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收他为徒。

然而,子野的学琴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他觉得外界的干扰太多,眼睛看到的东西让他总是无法专心练琴。

他深知,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乐师,必须摒弃一切杂念,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世界中。

突然,他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极端的办法——用艾草熏瞎自己!

子野知道,这是一个风险极高的举动,但他更清楚,只有这样做,他才能彻底摒弃外界的干扰。

于是,他狠下心来,将自己熏瞎。

从此,子野的琴艺突飞猛进,让高扬都忍不住赞叹。

02

苦练琴艺,终成大师

子野失明后,他的世界虽然陷入了一片黑暗,但他的心却仿佛被一束光照亮。

他不再被外界的繁华干扰,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世界中。

在他的耳中,鸟鸣成了最动听的乐章,虫啾化作了最细腻的和弦。

他让这些声音在心中汇聚,逐渐成形,最终从指尖流淌出琴音。

他虽然离开了师父,但时刻不忘高扬的教导,琴艺之道,需心手合一,意随指动,指随意行。

一个春日的午后子野坐在林间,感受着春风的轻拂,听着鸟儿的欢唱,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冲动。

然后,他轻轻地拨动琴弦。

那旋律仿佛是在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嫩绿的竹叶在微风中摇曳生姿,清澈的溪流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远处的山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

终于,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子野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喜悦的笑容,他知终于创作出了一首能够完美表现春日美景的曲子——《阳春》。

紧接着,《白雪》也应运而生,琴声如同雪花般轻盈飘逸,又如同寒风般凛冽刺骨。

这两首琴曲一问世便轰动一时,传遍天下,被誉为神曲。

03

天下至聪,以乐谏君

随着时间的推移,子野的琴声越来越动人,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人们纷纷前来聆听他的演奏,为他的琴艺所倾倒。

他的琴声传遍了晋国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远播至其他诸侯国。

晋悼公对子野的琴艺大为赞赏,将他召入宫廷,任命他为宫廷乐师,从此,子野有了一个新的称呼——“师旷”。

师是乐官的统称,旷是他的名,师旷即人们对他的尊称。

师旷的耳朵特别善于辨别声音,后人用“师旷之聪”来形容人的听力灵敏。

据《吕氏春秋·长见》记载,晋平公铸造大钟时,乐工们都说音已调准,唯有师旷指出音律不调,结果的确如师旷所言。

师旷不仅为晋悼公演奏乐曲,更以他那广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

然而,好景不长。

晋悼公去世后,他的儿子晋平公继位。

晋平公虽然也喜欢师旷的琴艺,但却没有他父亲的慧眼和胸怀。

师旷曾劝谏晋平公要时刻好学: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意思是说:少年时爱好学习,就像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壮年时爱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老年时爱好学习,就像手持蜡烛照明一样,虽然光线微弱,但仍然能带来光明。

这些话一开始晋平公还听得进去,但是他刚愎自用,逐渐对师旷的直言不讳感到厌烦。

一日,晋平公的新王宫在众人瞩目中落成,其辉煌壮丽引得各国贵宾纷至沓来。

在这欢庆的时刻,邻国的卫灵公携其乐师师涓前来道贺。

在路上,他们一行人漫步至濮水河畔,被一阵突如其来的琴声深深吸引。

那琴声动人心弦,令人难以忘怀。

庆典之日,师涓有意卖弄琴技,特意把听来的神秘乐曲在众人面前演奏一番,果然引得众人如痴如醉。

然而,就在这时,师旷却厉声喝止,称此曲为亡国之声,不可再奏。

晋平公好奇询问原因,师旷便缓缓道来:

“这琴声乃是师延为商纣王所作的靡靡之音,后来师延自投濮水,此声便只在濮水之上回荡。

谁先听到此声,他的国家便会衰败。”

师旷秉承“以乐载道”的观念,认为音乐不仅仅是娱乐的工具,更是道德情操的内化和外延。

他强调音乐应该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所以才会坚决地反对演奏靡靡之音和亡国之音。

然而,晋平公却不以为然,他迷上了这美妙的乐曲,坚持要听完此曲。

师旷无奈,只得让师涓继续弹奏。

琴声再次响起,却引来了奇异的景象:一群玄鹤从南方翩翩飞来,聚集在宫门之上,随着琴声起舞,声音响彻云霄。

平公大喜,众人也欢呼雀跃,却不知这实乃不祥之兆。

在众人的欢呼声中,平公好奇地询问师旷此曲之名。

师旷回答说:

“这是清商曲。”

平公又追问:

“清商已经是最悲伤的曲子了吗?”

师旷摇了摇头,沉声道:

“还有更悲伤的曲子叫清徵(zhǐ),但只有有德之君才够格听这首曲子。”

然而,平公却不听劝告,坚持要听清徵。

师旷无奈,只好弹奏起清徵。

弹奏结束后,晋平公又问还有更悲伤的曲子吗?

师旷说:

“清角(jué)比清徵更悲伤,它是黄帝当年于西泰山上会集诸鬼神而作的,不能随意演奏,否则恐怕会招来灾祸。”

但晋平公不以为然,执意让师旷弹奏清角,师旷只得勉强从命。

谁知,琴声一起,西北方突然聚拢起一团玄云,大风随之而来,大雨倾盆而下。

宫室的帷幕在狂风中撕裂,祭品散落一地,廊瓦也被大风刮落。

众人惊恐万分,纷纷逃散。

平公也吓得趴在地上,瑟瑟发抖。

从那以后,晋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大旱,土地干裂,百姓苦不堪言。

晋平公也身患重病,这才意识到师旷当初的警告并非空穴来风。

师旷不止一次以乐谏君,但逐渐沉溺享乐的晋平公却置若罔闻。

师旷对晋平公感到深深的失望。

一次宴会上,晋平公邀请群臣共饮,高兴地说:

“没有什么比做人君更快乐的了,因为我的话没有人敢违背。”

这时,师旷竟操琴向晋平公撞去。

晋平公连忙躲开,然后问师旷撞谁,师旷说:

“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所以我要撞他。”

晋平公说:

“刚才说话的是我呀。”

师旷回答:

“这可不是为人君者该说的话。”

师旷被称为“乐圣”,这不仅是对他音乐才华的极高赞誉,更是对他以乐载道、以乐化人精神的深刻肯定。

师旷虽已逝,但其精神穿越千年,如《阳春》《白雪》的袅袅余音,不绝于耳,时刻启迪着后世之人在追求艺术、坚守正道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