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在这个脑腐危及人人的时代,你不变笨就是最高级的自律

发布者: enfamily | 发布时间: 2025-11-5 21:13| 查看数: 31| 评论数: 0|



作者:洞见Moon

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楚翘朗读音频

01

清晨醒来,你的第一动作是什么?

不是睁开眼迎接晨光,不是思考今日计划,而是本能地摸向床头柜的手机。

手指滑动,各种APP推送、热搜榜单、短视频信息流如潮水般涌来。

这一刻起,你的大脑就不再属于你自己:

通勤路上,你戴着耳机,用15秒一个的垃圾视频填满每一寸时光;

工作中,你的专注被不断弹出的即时消息切割得支离破碎;

夜深人静时,你在无穷无尽的剧集和短内容中寻求放松,直到眼皮沉重才不舍睡去。

我们被信息包围,却比任何时候都感到思想贫瘠;我们接触海量的知识,却最难形成自己的见解。

这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脑腐”危机。

“脑腐”这个词,是由牛津大学选出的2024年度词汇

它不是智力本身的退化,而是独立思考能力的衰退、专注力的瓦解、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和认知深度的塌陷。

在这个信息繁杂的时代,能够主动选择“不变笨”,保持思维的清醒与敏锐,已经成为当代人最高级、最艰难的自律。



02

起初我对“脑腐”这个词感受不深,直到前两天看到一位德国心理学家的实验。

实验分为成人组和儿童组两部分。

他先让150名成年人随机分成三组,进行为期100天的行为测试:

A组尽可能少接触短视频;

B组每天控制在三小时左右;

C组则密集刷短视频,几乎沉浸其中。

100天后,研究人员让三组人背诵一段文字。结果令人心惊:

A组完成率接近70%,B组降至40%,而C组竟连15%都达不到。

C组参与者普遍表示,由于长期浸泡在低密度信息里,他们对知识的敏感度已大幅降低。

有人坦言:“我现在根本静不下心读书思考,哪怕看一页文字,都会不由自主地一目十行。就算刻意放慢速度,注意力也像失控的齿轮,无法咬合深度内容。”

而实验中对儿童的观察更让人揪心。

研究人员让三组5岁孩子在纸上画小人:

几乎不看电视的孩子,画出的小人完整、细腻;



每天看电视超过3小时的孩子,画出的形象简单呆板,缺乏细节;



而看电视的时长和内容均不受限制的孩子,画出的小人要么断手、断脚,要么身体不完整或只有局部。



这些结果指向同一个真相:碎片化信息所吞噬的,正是我们整体性、连贯与深度整合的思维能力。

它让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变得支离破碎,难以形成一个完整、自洽的内心图景。

一个人长期接受低密度信息,对知识的敏感度不断降低,不能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于是,读一本稍有深度的书,几页就头脑发胀;面对一个本该深入的问题,稍作思考便选择放弃。

长此以往,人的情绪颗粒度变大,语言扁平化,思维如散沙般难以凝聚。

最终,在低水平满足中,一步步走向难以逆转的“腐化”。

03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曾直言:

互联网并没有改变人类无知的状态,反而让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无知时代”。

碎片信息的简单堆砌,并不能带来真正的认知升级。

它只让我们“知道”,却不让我们“理解”;只让我们“看见”,却不让我们“思考”。

环顾四周,这种“新无知”的症候无处不在:

多少人能对网络热梗、明星八卦如数家珍,却在合上一本稍有深度的书籍时,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与茫然;

多少人能在指尖滑动间浏览海量资讯,却在需要提笔书写时,发现自己脑海中的思想如散沙般难以凝聚。

这不是能力的退化,而是思维习惯的“被改造”。

就像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警告的: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当算法不断投喂我们喜欢的、轻松的、不费脑的内容,我们便逐渐失去咀嚼复杂、延迟满足的能力。

研究表明,现代人的平均专注时长已经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现在的8秒,比金鱼的注意力还要短暂。

长期在低密度的信息泡沫里,我们无异于将自己的智力锚定在浅滩,心甘情愿地被平庸的思维与平庸的生活终身绑架。

所以,越是在这个众声喧哗、注意力涣散的时代,越应该养成深度阅读与思考的习惯。

它是我们在喧嚣洪流中,为自己建造的一座内在避难所,也是我们对抗“脑腐”最有效的武器。



04

斯坦福大学医学教授安娜·伦布克在《成瘾》一书中说:

“我们所追求的多巴胺欲望,其实是自然演化中保留下来的一种机制,帮助我们在残酷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生存和繁衍优势。

但是,如果我们过度激活这种机制,当大脑习惯了一种刺激后,它就会变得麻木。”

对抗脑腐第一步,就是远离短平快的劣质信息,去拥抱有深度的内容。

以下五条“大脑塑形计划”,助你重掌思维主权:

1 . 主动筛选信息。

每周花15分钟清理你的信息源:

取关那些只会制造焦虑、输出低质内容的自媒体账号和博主;

有意识地寻找并关注几个不同立场的高质量信源;

关闭非必要的APP推送;在社交媒体上,多关注领域内的专家,少关注哗众取宠的网红。

记住:你的注意力是你最宝贵的资源,不要轻易把它交给任何人。

2 . 保持深度阅读。

比如每周2小时,或每月一本经典著作。

选择那些需要你放慢速度、反复咀嚼的文字,而不是那些可以一眼扫过的浅白内容。

3 . 划定“手机禁区”。

每天设定1-2个“无手机”专注时段,在这段时间里,将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全身心投入到需要深度思考的工作或学习中。

戒掉在碎片时间(如等电梯、排队)下意识刷手机的习惯。

取而代之的是,允许自己发呆、观察周围环境,或者进行短暂的冥想。

这些“空白时刻”往往是创造性思维的温床。

4 . 拥抱“费曼学习法”。

学会一个概念后,最硬核的检验就是:你能把它清晰地讲给一个外行听吗?

这个“讲授”的过程会迫使你理清逻辑、简化概念、发现自己的理解盲点。



5 . 主动打破认知壁垒。

每月抽时间了解一个自己专业之外的领域基础知识;尝试用A领域的思维模型来解释B领域的问题。

比如,用生态学的概念思考你的职业发展,用建筑学的原理规划你的人际关系。

这种跨界连接,往往是创新思维的最佳源泉。



技术无善恶,但选择有高低。

在这个思考变得奢侈的时代,你如何分配注意力,就在如何定义自己。

最高级的自律,就是从算法手中夺回思考的主权,在信息的洪流中为大脑筑起堤坝。

这终将引领你走向更广阔、更深刻的心灵自由。

点个推荐,愿我们都能守护思维的深度。

本文来自公众微信号:洞见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