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如果一个女人长期不被爱,身上会有这个特征,藏都藏不住

发布者: enfamily | 发布时间: 2025-11-5 20:28| 查看数: 22| 评论数: 1|

文/苏金刚

来源/张德芬空间(ID:tefenchangpublic)

不知道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一种朋友:

他们向你诉苦,但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油盐不进。

他们还会说“你过得那么幸福,哪里能感同身受我的苦楚!”

我有个朋友小云,就是这样的人。

我见证了她几段失败的亲密关系,现在她在婚姻里多年,依然常常会和我抱怨哭诉老公是如何亏欠她。

我从开始的心疼着急,到后来感到些许厌烦。

因为她从来听不见我的话语,只是自顾自地沉浸在自己的悲痛里。

仿佛是一种痛苦的享乐,疼但是她又特别喜欢这样的重复。

我有一次忍不住问她:为何你总能这样理直气壮的咒骂怪罪你老公呢?

因为在我看来她老公并非那般十恶不赦,甚至对她百般忍让照顾。

她顿时更加理直气壮地回我:

因为我是痛苦的那方啊!你没看见我付出了多少?!他就是欠我的!他本就应该对我好!

我看着她理直气壮的模样,虽然气势汹汹的,但感觉到她内在是虚弱的。

这份“你们都不懂我”特殊感,以及“大家都亏欠她”的这份匮乏感,细细想来,隐藏着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你根本就不懂我的痛”

在小云的世界里,老公不懂她的痛,闺密也不懂她的痛。

没有人懂她的痛,自然也没有人是真的爱她的。

但这并不是她第一次在亲密关系里疼痛、绝望了。

她总是一次次验证着自己是“不被爱”的。就好像这早就是一件确定的事,不过是等着男人们“原形毕露”罢了。

小云的老公曾和我说起过,他不知道如何真正走进她的心里。

他反复听小云哭诉着童年的那些疼痛的回忆,父母不断争吵给她带来的惶惶不安,小小的她无人依靠,常常缩在屋里听着父亲的暴怒吼叫,母亲的哭泣声,独自害怕孤独着。

他也心疼小云,开始总是尽全力地安抚她,在生活中更用心地关怀照顾她。

但好像不管他做什么说什么俩人之间都隔着一层膜,他始终渗透不进小云的内心深处。

而且,小云还会变本加厉地索取关注,又一次次用指责和失望控诉老公给得不够,一次次咒骂老公根本不爱自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呵呵,结婚这些年来,我为你做了多少?

如果不是我牺牲了自己本可以上升的事业,你能有那么多精力去拼搏自己的事业?

你父母那么不会做人做事,我包容了多少?!

你现在什么都好了,就开始觉得我烦了!忘恩负义的渣男!

我真的非常受不了你这种腔调!每次你都这样站在道德制高点上。

在我们的关系里,你总是主动先拿出你最好的给予我,用你最好的一面吸引我。

然后又等着日后某一天能站在制高点上来压制控诉我!强行把我按在忘恩负义的位置上!

像这样的对话,他们一再重复着,以至于他日渐感到疲累,乏味,直至想逃。

小云就像把自己罩在某个罩子里,将自己置于孤独、孤立、痛苦的内在世界中。她不愿走出去,别人也无法走进来。



想逃离痛苦,却一直重复着痛苦

为什么有些痛苦的人想着远离痛苦,却发现,痛苦始终在重复?

他们无法离开痛苦,也许因为他们潜意识深处根本没有真的想要离开。

他们其实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维持着痛苦的运转。

就像小云在关系中陷入了不被爱→痛苦→抓取→痛苦→不被爱的死循环中。

早年不被爱的缺失,让她一直渴望能在亲密关系中得到补偿。

于是对老公就有了过高的期待和过度的索取,她老公也逐渐在这样不平衡的关系中失去耐心和信心,只剩下疲惫和想逃。

这样的两个人,很难有真正的连接,最终就会让如小云担心的那样,再次感受到自己是不被爱的。

在这样的痛苦循环中的人,是如何秉持着这种痛苦的特殊性与不被理解,扎疼了自己又割伤了别人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①因为我认为你不懂我的痛,所以我看不见你的爱与呵护。

在小云心里,当老公看不见她真正的需要,那么无论他给了多少做了多少,都不是她最想要的。

只要不是她最想要的那种爱,那就都不叫爱。

但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其实她又无法清楚地跟老公表达出来。

她的心理成熟度还不够,所以她还期待对方对自己的需要可以“不言自明”。

如果你爱我,你就应该要知道我要什么,你就应该完美地贴合我。但这样的要求,又有谁能满足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②因为我是痛的那个人,所以你理应照顾我,对我更好。

小云只能看见自己的痛苦,她认为自己所有的苦难和内心的缺失都应该被看见和偿还。

而亲密关系中的人,就成了这处空洞的理所当然的补偿者。

而老公这个真实的人,她是很难真正去看见的。

她看到的,只是她想象中的那个人。好像他人的存在,他人的爱,都是为她而存在的,都是应该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③因为没人能真正满足对我好的标准,所以别人都是亏欠我的。

既然是替代性的补偿者,当然无法真正去补上那些曾经留下的旧的坑洞。

她没有与过去和解,外人又如何帮她去原谅?

所以无论他人多努力地去做,都很难满足她所缺失的部分,最终都会以让她失望而告终。

这种痛苦的人设剧本,既束缚了她自己的人生,也割伤了想要靠近她的人……



抓住痛苦,不是唯一的办法

不可否认,小云确实是痛苦的,她在关系中不自知地重复咀嚼着自己的苦难。

没人能懂她,但她又热切地期待着有人能懂她、拯救她。

这跟她早年缺失的内心安全感,以及鲜少从父母那获得爱的回应有关。

她内心深处始终空洞着,她始终在做着对爱的呼唤,那些她未曾得到的爱的满足。

但她将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给了他人。她希望有人能看见她的坑洞,能用爱抚平她的缺失。

所以这份沉重的期待,才会让她在经历失望后更加痛苦。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痛苦和缺失,当我们面对痛苦和缺失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抓住痛苦本身,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第一,没有安全感的她,缩在熟悉的痛苦里,本身就是一种“安全”。

如果小云接受了男朋友和闺密的关爱,那她内在的痛苦模式就会被打破,她将失去一直以来抓住的那个确定的东西。

那对她来说,可能是很可怕的。

就像我们常说的舒适区。

哪怕那个舒适区是痛苦的,但至少也是熟悉的,而全新的位置,是充满不确定性,是更加不安全的。

这就好比说,一个人验证了自己预设的事情(他们不爱我),就像能把控未来一样,有确定的答案和方向,这样就有了掌控感。

这样的感觉一定好过一切的不确定和未知性,那样的不可把控会让人的自恋受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第二,为了防止自恋受损,只能不断在关系里自证。

因为,在这种自证式的痛苦中,至少保留住了我们的自恋不是吗?

明明你就是欠我的,我都这么痛了,你竟然还不对我好点!

你是我的朋友,我都这么难受了,你竟然还站在他那边!

这些话语就像一堵墙,挡住了外部和自己不一样的声音。

是的,你们都不懂,你们都不对!

秉持着这种封闭性,我们的自恋就不会被打破了。

而且我们可能会觉得:一旦有人是真正爱我的,我成长路上的那些创伤与痛,就好像被否定了。

那种曾经的苦难与疼痛,不被爱的特殊感,也不复存在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于是,为了维持这种“不被爱”的特殊感,我们可能会用索取与控制赶走他人

‘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感同身受’;

‘你过得那么幸福,有什么资格来教育我’;

‘你没有经历过我的人生,根本就不懂我的痛’;

‘我是世界上最痛的人,我独一无二’。

一次又一次,把爱和疗愈推远。

但这不是唯一的办法,我们还可以有其他的选择。



能拯救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如果你没办法去承担自己的缺失,那你就很难拥有自己的主体性,就始终会站在一个客体的位置。

你就会被他人是否爱我们恨我们,是否对我们满意等这些想法牵着走。

  • 别人给你爱,认可你,对你满意,你才能相信自己是可爱的,值得被爱的。
  • 别人不爱你,不认可你,你就是不好的,不值得被爱的了。

于是你就总在等待。

等待爱你的人出现,等待懂你痛的人出现,等待他人为你做出改变。

但你忘记了,真正能解救自己的人是你自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因为有了不满足才开始慢慢成长的,就好比随着婴儿长大,感到母乳已经无法彻底满足自己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加入辅食了一样。

这样的不满足是帮助我们慢慢去形成和建构自我的重要条件。

如果完全沉浸在全然满足的状态中,就不可能产生自我。

父母无论如何都会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法给到孩子所有的满足,孩子只能不断地将自己的需要转化成可实现可升华的欲望,去追逐,去完成自我满足,这就进入了成年人的世界。

如果你着迷于期待他人填补你的位置,那你就容易丧失主动创造的积极性,自我主导权也被削弱了。在关系里,也很容易有匮乏感和失望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我们常常觉得我们没有力量,所以我们才需要依赖他人,其实恰恰相反。

是因为放不下要去依赖的执念,才会让我们感到无力。

能拯救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踏出第一步,先去自己看见自己的痛,以及维系痛苦的需要,承认自己的需要。

这就是你对自己爱的回应。

点亮文末,愿我们都有去爱、去活出自己的勇敢。

作者:苏金刚;来源:张德芬空间(ID:tefenchangpublic),由知名作家张德芬女士创办,分享自我负责的个人成长理念,倡导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读者产生积极转变。


最新评论

gxthomas 发表于 1 小时前
愿我们都有去爱、去活出自己的勇敢。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