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一个家庭最大的不幸,是父母开口闭口都是这3句话

发布者: xkai2000 | 发布时间: 2025-11-19 21:47| 查看数: 39| 评论数: 0|

文/黄叙舟

有句话说得挺好:“被打击的孩子,不是更强大了,而是更硬了。软则韧,硬易折。”

——柳 似,《读者》(校园版)2020年第7期

曾看过这样一则新闻:

上海一对夫妇驾车带5岁女儿和2岁儿子出行时,因未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导致女儿调整座椅后意外压住弟弟,造成孩子窒息身亡。

父母不仅未反思自身监护失职,反而起诉汽车制造商索赔200万元,最终被法院驳回。

这种遇事只会推卸责任、指责外界的思维模式,同样体现在日常教育中,演化成对孩子的语言暴力,例如“你怎么这么笨”“都是你的错”“你看看人家”。

一个家庭最大的不幸,是父母用语言暴力摧毁孩子成长的根基。



否定之伤:“你怎么这么笨”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父母随口的一句‘笨’,可能成为孩子一生都挣脱不了的枷锁。”

一句否定的话,可能让孩子一生都走不出自我怀疑的阴影。

今年8月初,一则新闻报道颇引人关注。

在西安中童儿童康复医院,邢先达医生接受了一名21岁的患者小洢。

女孩被精神疾病纠缠了十年。

她常常莫名的烦躁易怒,夜晚被失眠折磨,还不时闪过轻生的念头。

追溯病症根源,是她从小成长的打压式教育的家庭环境。

小洢的父亲脾气十分暴躁,对家人习惯性批评、贬低和怒吼。

无论她怎样努力,成绩再好,都难以得到父母的肯定。

而一旦犯下一点小错,便会引来父亲的责骂,“你怎么这么笨”这句话,像诅咒一般时常在她耳边响起。

五年级时,一次与父亲的激烈争吵,让小洢急性焦虑发作。那一刻,她全身发麻,双眼发黑,几乎窒息,从此,也种下了常年的病根。

否定是亲子对话的休止符,而鼓励能谱写出持续成长的交响乐。

就像教育家陶行知说的:“孩子需要的是我相信你,而不是你怎么这么笨。”

华人船王赵锡成的妻子赵朱木兰,堪称教育典范。

她育有六个女儿,面对女儿成长中遇到的难题,从不以“你怎么这么笨”来指责。

当女儿们在学业上碰到难关,赵朱木兰会温柔地鼓励。

在生活中,女儿们尝试新技能若遭遇失败,她也总是肯定她们的勇气,夸赞尝试的行为。

最终,六个女儿全部毕业于美国常青藤名校,其中四人毕业于哈佛大学。

赵锡成夫妻懂得,孩子不是等待修剪的盆栽,而是需要阳光的幼苗,否定是阴云,会遮住他们生长的光。

无数事实证明,否定是给孩子的人生设限,而鼓励是帮他们拆除思维的高墙。

心理学中的标签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被贴上什么标签,就会不自觉地去匹配这个标签。

否定孩子等于诅咒,鼓励才是真正的教育。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控制之伤:“我都是为了你好”

心理学家李雪说:“父母的控制欲,是孩子一生的灾难。”

父母打着“我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号,按照自己的意愿干涉子女的生活,会让孩子无法喘息。

电视剧《小日子》中,张亚善持续干涉儿子朱劲草的婚姻生活,她常挂在嘴边的“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妈能害你吗”等话语,将控制欲完美包装成母爱。

她不仅插手儿子儿媳的买房、装修等重大决策,更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施加影响,使朱劲草长期处于母亲和妻子之间的两难境地。

这让朱劲草陷入严重的心理矛盾,一方面想要维护婚姻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难以摆脱对母亲的愧疚感。

最终,他长期压抑的情绪终于爆发:“您的为我好,让我快喘不过气了!”

父母越界的爱,反而成了两人婚姻的裂痕。

以爱之名的控制,是最令人窒息的枷锁。

聪明的父母则懂得,用旁观式关爱替代操控式付出。

就像一句话说的:“父母与子女,不过是生命旅途中的先后行者。”

杨绛在《我们仨》中,记录了对女儿钱瑗的教育方式。

在学业选择上,钱瑗想报考北京师范大学而非父母母校清华,杨绛与钱锺书并没有反对,而是完全尊重女儿的选择,只说:“你自己定。”

在婚姻态度上,当钱瑗婚姻出现问题时,杨绛默默支持其重新振作,始终保持着守望而不越界的距离。

结果,钱瑗成长为独立自信的教育家,母女俩成为终身的精神伙伴。

听过一句话:父母的爱,应该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不要将子女视为自己的人生续集,而是允许他们书写自己的故事。

因为,过度干预会让孩子失去生活的乐趣;退后一步方能守护孩子的成长空间。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操控型父母”,对子女过度干预,会导致子女感到束缚、焦虑甚至敌意。

真正为孩子好,应该是尊重其意愿,允许试错,而不是用控制剥夺他们成长的权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比较之伤:“你看看人家”

无数孩子的成长史里,总有个阴影叫“别人家的孩子”。

“人家考100分,你怎么只考了96分?”

“你表姐年薪百万,你连工作都找不到。”

“你同学都结婚了,你连对象都没有。”

那些脱口而出的比较,每一句都在孩子心里留下伤疤:你很差劲,永远不如别人。

被一路比较着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未来成长,而且也会慢慢与父母拉开距离。

在电视剧《少年派》中,“你看看人家”这句伤人的比较,成了林妙妙与妈妈王胜男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学霸钱三一如同参照物般横亘在母女关系里,他成绩稳居年级第一,是王胜男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而林妙妙活泼好动,成绩中游徘徊,上课爱开小差,时常因调皮被老师点名。

每当成绩公布,王胜男总会拿着成绩单叹气:“你看看钱三一,同样在一个班,人家怎么就考那么好?”

饭桌上、辅导作业时、亲戚聚会中,这样的比较如影随形,一次次的贬低让林妙妙自尊心严重受挫。

久而久之,林妙妙的反抗从沉默隐忍到激烈爆发。她开始故意和妈妈对着干,上课更不专心,甚至偷偷逃课。

妈妈再次拿她和别人对比时,终于崩溃嘶吼:他是他,我是我,你那么喜欢他,让他当你儿子好了!

这场争吵让母女关系降到冰点。

爱因斯坦说:“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的能力来评判一条鱼,它终其一生都会觉得自己是个笨蛋。”

孩子的心很脆弱,你随口一句比较,可能在他心里碎成一辈子捡不起的玻璃碴。

你的比较,只会伤害孩子,别无益处。

须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星,没必要用别人的光来衡量他够不够“亮”。

当你停止比较,孩子才看得见自己的光芒。

为人父母当反思:我们总说别人家的孩子好,可我们是别人家的父母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写在最后

网络有句流行语:“毁掉一个孩子,不需要刀枪,只需要语言暴力重复50次。”

父母脱口而出的话,看似无心,却是刺向孩子心灵最锋利的刀。

语言暴力之下,没有赢家。父母发泄了情绪,孩子却破碎了一生。

当父母放下评判的刀、解开封裹的茧,孩子才能在人世间挺直脊背。

请记住,真正的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不是用语言暴力去摧毁一个灵魂。

别让家,成为孩子最想逃离的地方。

本文来自公众微信号:读者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