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鄂尔泰:庸碌半生一朝崛起,去世后配享太庙,他是如何逆袭的?

发布者: qianyuan | 发布时间: 2025-11-17 10:12| 查看数: 32| 评论数: 0|



来源 | 有书

作者 | 有书袁晓玲

在清朝中期,有这样一位举足轻重的人。

他是满汉内外大臣第一人,雍正皇帝身边的第一红人,与张廷玉齐名,比李卫更受宠,被雍正帝钦点为“天下第一布政使”。

他就是西林觉罗·鄂尔泰。

鄂尔泰的一生,可以用“大器晚成”来概括。

他虽然年少得志,但从21岁起就陷入了人生低谷,36岁时还是一名正五品的三等侍卫;

42 岁时,曾写下“看来四十有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的感慨,可见当时的他对自己的前途有多么悲观。

然而之后到了雍正朝,他却青云直上,仅用4年就成为封疆大吏,去世后更是配享太庙。

那么他是如何反转逆袭,实现华丽转身的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探索鄂尔泰传奇的一生吧!

01

蛰伏17载,迎华丽转身

鄂尔泰,字毅庵,清满洲镶蓝旗人。

他的爷爷图彦突曾经跟着多尔衮南征北战,官至正五品户部郎中;

父亲鄂拜自幼勤奋读书,史书上说他“岁读一两周,自元旦至除夕,不少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在学习,连过年都不休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自己的努力与刻苦,鄂拜最终官至国子监祭酒,也就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的负责人。

有其父必有其子,受父亲鄂拜的影响,鄂尔泰6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8岁学习写文,17岁中秀才,20岁就高中举人,21岁成为一名三等侍卫。

但是在此之后,鄂尔泰却经历了17年的人生低谷,仕途一直没有太大进步。可即使是这样,鄂尔泰读书的习惯却并没荒废,多年的积淀使得他写得一手好文章。

时任文渊阁大学士的李光地看了他的文章后,大为赞赏,说此人未来必将成为国家重臣。

果不其然,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康熙帝出题让翰林院的大臣们比试。

鄂尔泰毛遂自荐,写的文章文采飞扬,康熙看后非常满意,便把他调入内务府慎刑司。

在内务府任职期间,鄂尔泰不附权贵,秉公执法,因此得罪了很多达官显贵,这其中也包括后来的雍正帝胤禛。

但谁也没有想到,雍正帝即位后不仅没记恨,反而对刚正不阿的鄂尔泰极为欣赏,43岁的鄂尔泰因此迎来了他人生的快速上升期。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正月,鄂尔泰被任命为云南乡试副主考。

同年五月,他又被越级提拔为江南江苏布政使。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鄂尔泰担任广西巡抚,在赴任途中,又被直接改任为云南巡抚。

雍正四年(1726年),鄂尔泰调任云贵总督,一跃成为封疆大吏。

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鄂尔泰荣归京师,担任保和殿大学士,获封一等伯,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大臣。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帝驾崩,他在遗诏中写道:

“大学士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

安民察吏,绥靖边疆,洵(xún)为不世出之名臣……”

不仅如此,雍正帝还特意嘱咐,将来让鄂尔泰配享太庙。

那么,雍正帝为何如此看重鄂尔泰呢?

鄂尔泰都做出了哪些政绩?

下面我们来详细说说。

02

推动新政,促百姓安居乐业

雍正即位时,为了改变朝廷贪污腐败、国库亏空、人民疾苦的现状,推出了一系列新政以减轻百姓的负担,推动经济的发展。

这些新政严重损害了权贵们的切身利益,推行过程中受到极大的阻碍。

而鄂尔泰却是新政的积极拥护者和践行者。

雍正元年,鄂尔泰赴任江苏布政使。

初到江苏,他发现江苏有钱人多,贫富差距很大,有权有势的人总是欺压百姓,且攀比赌博的风气盛行,于是就公布了“江苏十禁”,包括禁土豪、禁赌博、禁婚嫁逾制等,桩桩件件都是为了保护穷人、约束富人、打击恶人。

不到半年,江苏民风大改,鄂尔泰因此被雍正赞为“天下第一布政使”。

鄂尔泰就任云南云贵总督期间,他发现云南虽是茶叶的故乡,但主要以远销和边贸为主,不为内陆所知。

于是当即在那里设立了茶叶局,统管云南茶叶贸易,同时勒令云南各茶山茶园顶级的普洱茶由国家统一收购,并亲自督办,利用马帮驼茶,上贡朝廷,开辟了茶马贸易的先河。

此后的数十年间,云南茶叶贸易逐渐兴盛,不仅推动了当地产业的繁荣,更为清政府带来了可观的税收。

为了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民的积极性,鄂尔泰还推行鼓励垦荒政策。

荒芜无主的土地,招农民开垦,官府发放农具、种子;

对新垦的土地,水田延迟征税;

要求官员们将霸占的农民土地按土地清单让原主认领。

他还号召官员、富户捐助困难土著居民,同时本人带头捐银3000两、买牛100头、盖房600间。

一系列的新政推出,不仅从根源上扼制了地方的不正之风,改善了民风,还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03

兴修水利,促地方经济繁荣

水利乃民生之本,因此,历朝历代都对水利及水害问题极为重视。

鄂尔泰在任时也是如此。

在江苏就任期间,鄂尔泰发现在临安府南庄附近有很多田地,但因缺水灌溉而荒废,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鄂尔泰多方调查后得知,该地有一股泉眼,但因一直不知流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和疏通。

鄂尔泰想了个办法,让人把谷糠填入泉眼,然后向下寻找谷糠,终于发现了河流走向。

之后,他下令开凿挖穴,成功地挖通了灌溉水渠,解决了当地的灌溉问题。

在云南时,鄂尔泰发现云南山地多,水资源缺乏且分布极不平衡,加上气候影响,旱涝现象严重。

特别是昆明的滇池,因为是昆明、呈贡、晋宁、昆阳等州县水流的汇聚之地,而滇池的海口又是池水泄泻的要道,因此稍有淤塞,附近的田亩就会被淹没。

鄂尔泰为此亲自坐船到滇池巡察,用竹竿测试水深,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他下令开挖海口,使滇池水宣泄无阻,不只灌溉条件大为改善,沿岸的田亩也终于不再有水溢之害了。

鄂尔泰在主政西南的六年里,兴修水利工程70多项,可以满足两万多亩土地的灌溉。

他还设立了水利专项资金,用来保护这些水利工程。

同时奏请设置水利专官,专管水利项目,大大提高了地方官员对水利的重视程度,保证了水利事业的长久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雍正年间,云南省9个府20多个州县扩建、改建、重建和新建的各类水利工程有82项,占清代云南水利工程总数276项的30%。

其中大部分效益显著的工程,多得力于鄂尔泰,而且不少在今天仍发挥着作用。

04

改土归流,促民族团结

如果说水利工程关乎民生安危,那“土司之患”则关乎着国家安危。

土司,又称土官,是元、明、清时期在西北和西南地区设置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

各地的大小土司就像部落主,土著居民则都是他们的奴隶,土司与土民成为世代不变的主仆关系。

不仅如此,土司还拥有军队,兵权在握。

土司制度建立之初,是用于笼络中央政权无力顾及的西南边陲地区土人头目,以对其实行间接统治。

但最终落实起来,朝廷的敕诏并没有能够得到真正的贯彻。

数百年来,历代皇帝都对此有过治理行为,但都没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土司制度不只阻碍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的进步,也对中央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雍正帝上任后,将解决土司之患当成了重中之重,他任命鄂尔泰为云贵总督,解决土司问题。

鄂尔泰领命后,认为想彻底根除土司之患,就要改由中央政府委派的流官对当地直接进行统治管理,这就是著名的“改土归流“政策。

为了减少敌对情绪,减轻“改土归流”的阻力,鄂尔泰制定了“以用兵为前锋治其标,以根本改制治其本”的原则。

也就是说,对于顽抗到底者,坚决剿灭,绝不姑息;

但只要悔改,即使是对抗过官兵的土司也一律从宽赦免。

土司如能归顺朝廷,表现好的,保举他们为其政府的流官,并让其世袭不替;

不愿意做流官,但态度好的土司,则奏请发放国库银两,为之安排善后生活,拨给田产,建造房屋。

鄂尔泰坚决推行改土归流,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土司之患终于得到彻底解决。

“改土归流”政策从根本上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打破了原有土司制度“蛮不出峒,汉不入境”的民族禁锢,推动了民族融合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而在这项改革过程中,鄂尔泰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鄂尔泰病逝,享年六十五岁,谥号文端。

因雍正遗诏,鄂尔泰得以配享太庙,入祀京师贤良祠。

鄂尔泰始终为民办实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正如他所说:

“不以民事为事,不以民心为心,固未有能奏效者,恐廉吏与贪吏罪同等。”

国家设置官员,就是用来造福百姓的,如不能利民,只顾虚名,不能造福百姓,那么即便是廉洁的官员,也同那些贪官污吏一样有罪。

鄂尔泰大器晚成,人到中年才飞黄腾达的人生经历也启示我们:

别因一时的黯淡而放弃自己,坚持前行,终能抵达光明的彼岸。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