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身体有这1种信号,说明你会越过越好

发布者: xkai2000 | 发布时间: 2025-10-20 20:18| 查看数: 61| 评论数: 0|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绛染朗读音频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过得怎么样,身体总是最先知道的。

长期熬夜,眼底会留下乌青;

持续焦虑,肩颈会僵硬如石;

过于紧张,就连我们的社交、语言也会出现障碍……

身体像是最诚实的记录者,用细微的变化诉说着我们最真实的状态。

而当我们身体变得舒展时,人生似乎也出现了转机,生活似乎也会越过越顺。

这是因为,松弛的时候,我们不再是被外力推着在走。

而是用自己的创造力,去主动选择生活。

此时此刻,我们也更容易全力以赴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更加从容地应对生活、努力去抓住机遇和挑战。



“下、下、下面我汇报……”

会议室内,同事小陈站在投影仪前,手心冒汗,声音不受控制地颤抖。

这个场景他已经预演了无数遍,却又在关键时刻失控了。

“小陈,要不你先休息一下?”部门主管温和地打断了他。

小陈踉跄地坐回座位,整个人被紧绷感和羞耻心吞没。

他不是没有准备,甚至在会议前夜,为了反复背诵汇报的内容,他熬了一整个通宵。

但关键时刻,还是功亏一篑。

不知道,你身上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努力了很久,只是一到正式场合,就紧张到手心出汗、声音发抖。

内心已经演练了无数回,可到了关键时刻,还是磕磕绊绊,无法正常发挥。

复习了好久,一上考场,就紧张到大脑一片空白,看得见面试官的嘴在一张一合,却听不见他们究竟在说啥。

或许,这一切并不是因为你能力不行,也不是因为你心理素质差。

而是在你的内心深处,太过于在意他人的眼光了。



在意他人的看法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它源于我们对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的需求。

只是过于在意,人的内心深处就会出现一些“预测性焦虑”,即在社交情境前,会过度预演可能出现的尴尬场景。

这种过度的自我监控会产生“认知超载”,让你无法专注于交流本身,导致原本你熟悉的技能也无法正常发挥。

当预设的糟糕情况一出现,大脑空白、手心出汗、声音磕绊、甚至双腿发抖的情况,都有可能出现。

长时间处于这种情况下,人可能还会逐渐失去自我认知,继而陷入无尽的自我怀疑和焦虑之中。

更可怕的是,别人或许压根不在乎你是否发挥得最够完美,也不会真的在意你反复纠结的小错。



而想要生活变好,就得让自己从紧绷走向松弛。

世界是有浮力的,你越放松,越能被托举,你越舒展,结果往往越好。

演员宋佳的人生路,也是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才开始变好的。

初到北京拍戏时,宋佳是个彻头彻尾的新人。

镜头前的她总是紧绷着,每个动作都在思考“这样演对不对”,每句台词都在担心“这样说合不合适”。

有一次拍哭戏,她酝酿了很久情绪却怎么也哭不出来,导演无奈地说:

宋佳,你在演哭戏,而不是在哭。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让她开始反思自己的状态。

她回忆说:

我总是在想导演会怎么想,摄影师会怎么想,观众会怎么想,唯独忘了自己该怎么感受。

这种过度在意外界的状态,让她的表演显得刻意而不自然。

转折发生在她参演《好奇心害死猫》时。

有一天,导演对她说:

宋佳,把你学过的那些表演技巧都忘掉,就用你最真实的状态来演。

这句点拨让她豁然开朗。

她开始尝试放下包袱,不再追求“完美表演”,而是专注于感受角色的情感。



从“演”到“活”,是一个演员找到自我的过程。

当她不再试图证明自己是个好演员,而是真诚地去体验每个角色时,表演反而变得愈发纯熟自然了。

从《萧红》到《师父》,从《山花烂漫时》到《好东西》,从她塑造了一个个深入人心的角色。

这种“活出自我”的态度,不仅让她的工作生活更加轻松自然,也让她的路越走越宽。

最近,网上特别流行一句话:“no one is coming。”

大意是说,不管好与坏,没有人会真正走入你的生活。

初听很丧,但仔细想想,这却是我们能真正松弛生活的一个关键点。

毕竟,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当我们找到主体性,才能创造出打动人心的人生故事。

因为,很多时候,真实会胜过完美。

放下防御,露出软肋,反而能与身边人建立起真正的连接。

更何况,与他人相比,你才是自己人生真正的主角。

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学会接纳它,你的大脑才不至于时刻紧绷,你的状态也才能渐渐松弛。

所以,学会把自己的感受置顶,你就能真正与命运达成和解,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莫言在《晚熟的人》里说:

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而是允许发生。

允许遗憾、愚蠢、丑恶、虚伪,允许付出没有回报。

当你允许这一切之后,你会逐渐变成一个柔软放松而舒展的人。

人生漫漫,对于未来,我们都我们有过梦、有过期许。

但奈何万物无常,不是所有人都会按你预想的走,不是所有事都会按你预设的发生。

一味对抗,只会让你变得痛苦而拧巴。

学会允许,失控才不会对你造成更大的伤害,继而获得真正对生活的掌控感。

想要让身心变得舒展,或许你可以尝试以下三种方式。



1)学会接纳

现代人焦虑的根源,往往在于过度追求控制感。

我们试图控制工作成果、控制人际关系甚至控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然而,追求完全的控制感只会导致焦虑和失望,真正的心理健康来自于接受不确定性的能力。

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教授塔尔·本·沙哈尔指出:

接纳的智慧在于区分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必须接受的。

这种区分能力本身就能显著降低压力水平。

的确,当我们接纳现实而不是抗拒时,大脑中负责情绪调节的前额叶皮层活动会增加,而负责恐惧反应的杏仁核活动会减少。

这意味着,接纳不仅仅是一种心理上的改变,更会带来生理上的松弛。

2)聚焦当下

曾国藩曾说:“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我们之所以觉得累,就是既在忧患过去,也在担忧未来。

比如,我们总是觉得,等到财富自由才能放松,等到事业有成才能享受生活。

但实际上,真正的幸福只存在于当下的体验中。

当下是你生命中最成熟的时期,也是你余生中最年轻的阶段。

真正聪明的人,会把力量用在此时此刻。

毕竟,过好了今天,你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3)向内寻找

孟子曾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人这一生,若总是把希望寄托于外物或他人,就等于交出了人生的主动权,只能被动地随风摇摆,被现实牵着鼻子走。

真正强大的人,早已懂得向内反思、持续精进。

他们不逃避责任、不推诿失误,在一次次自省中淬炼意志、提升能力。

这种不断向内探索的过程,不仅带来清醒的认知,也积蓄起深厚的精神力量。

哪怕外界风雨如晦,内在的清明与坚定也足以成为穿透迷惘的光。

这是一种深刻的自信与自足,让我们能在万千变化中站稳自己的坐标,亦能在起伏不定的人生路上,活出从容与力量。



我们常常误以为人生是一场竞赛,生怕落后,急于奔赴一个又一个标准答案。

可真正珍贵的生活,或许不在于跑得多快、站得多高,而在于是否走在自己真正向往的路上。

以一种松弛而专注的态度,选择自己真正热爱的方式去经历、去感受、去成为自己。

这并不意味着懒散或逃避,而是不勉强、不紧绷。

当你放下“必须怎样”的执念,允许自己呼吸、停顿,甚至走错路,你反而能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风景。

那些真正与你同频的人、契合的事,也会因你稳定的内在节奏,自然而然地被吸引,慢慢汇聚成一条明亮温暖的溪流。

所以,你可以慢慢吃饭、静静看云,可以在喜欢的领域深耕,也可以毫无负担地虚度一个下午。

生活从来不会因我们的“慢”而失去精彩,相反,当我们不再焦虑地追逐,它原本的丰富与美好,才会真正显现。

文末点个,愿你步履轻盈,内心松弛,走得坦然。

然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好每一天,过好这一生。

作者 | 纳豆,我在弹指间环游地球。个人公众号:四五页(dreaminggirls3)

主播 | 绛染,电台主播、爱配音,神秘的爱猫人。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公众微信号:十点读书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