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为什么喜欢独来独往的人,大多值得深交?

发布者: Ienfamily | 发布时间: 2025-11-6 20:37| 查看数: 26| 评论数: 0|



作者:枳为橙

来源:读书369(ID: dushu369com)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周周朗读音频



你有没有发现,有这样一类人:

单位里,当众人扎堆闲聊八卦琐事时,他们通常很少参与其中,或笑而不语,或沉默转身;

生活中,当身边人都在忙着参加各种饭局时,他们却习惯了独来独往,敢于拒绝无意义的交际,更享受一个人的清净。

仔细观察就会明白,这类人不仅活得清醒,日子过得幸福,而且往往更值得深交。

哲学博士赵越曾谈到一个观点,发人深省:

“越是好的人,越能独处。

有的人需要通过在周围人那里占便宜,找到存在感,他得靠着外人的‘血包’才能活下来。

他的心是很空的,根本没法面对自己,更没法跟自己的良知待在一起。

而一个善良的人,内心足够强大,根本不需要向外求,自然能够活得幸福。”

为什么喜欢独来独往的人,大多都很善良,人品也大多没什么问题?根本原因就在这3点。



01

  • 选择独来独往:主动远离是非,生活圈子干净。

作家杨绛曾翻译过一首名为《生与死》的诗,其中写到: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首诗是英国诗人兰德75岁时所作,凝结了他毕生智慧,也是杨绛翻译过的作品中,她极为喜欢的一段话。

人生路上,她也常常秉持着这样的生活态度:

是非面前,不喜争执,不愿纠缠;世态人情,看得透亮,内心澄明。

有一年,学校的大会上,一名学生突然站出来公开指责杨绛,称她在课堂上宣扬不当恋爱观念,引得舆论风波不断。

杨绛听到后,虽感到十分不解,她没教过这个学生,也没说过那些话,但依然选择冷处理,不争不辩。

哪怕外界各种抨击风浪四起,她依然从容生活,正常出门买菜、上班,稳住了节奏。

有人疑惑她的处理方式,希望她能出面解释,她坦然回应:

“知道我的人反正知道,不知道的,随他们怎么去想吧。”

那段岁月里,除了忙于工作,其余闲暇时光里,她更喜欢在家读书、写作,觅得一方清净。

后来,钱钟书的《围城》爆火,前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他们夫妇通常都是礼貌回绝,保持好生活圈子的干净。

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后,杨绛也选择一个人独居在一家人的老房子里,就这样走过了许多年。

在此期间,有人上门想要采访,也有人前来她家希望她能继续创作,她都一一拒绝了。

比起与众人扎堆追名逐利,比起纠结过往的是非对错,她更想把精力放在眼前的世界中,整理爱人的书稿,听从内心的声音。

到了100岁时,亲朋好友们提出想给杨绛办一个热热闹闹的寿宴,她也推辞了,坦言称:

“我今年100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只想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平静地生活。”

这就是独来独往者最清醒的地方:

他们从不把合群当义务,更不会为了融入某个圈子而改变自己的真正追求。

你有没有发现?

总爱聚在一起评判旁人长短对错的人,通常自身的生活都充满空虚无聊。

因为他们把精力都用来关注别人的生活,那些经常独来独往的人,反而能在自己的领域做出成绩。

仔细想想,人生中大多扎堆的热闹里,藏着太多“三人成虎”的陷阱。

饭桌上一句无心的抱怨被放大成“不满某人”,闲聊时一声随口的猜测给旁人带来数不清的麻烦。

而热衷于独行之人的主动退避,从来不是懦弱,而是对干净圈子的坚守。

他们有三不沾:一不弯腰讨好人,二不背后嚼舌根,三不与人勾结作恶。

永远心里揣着杆秤,脚底下踩着自己的人生底线。

这种人活得透亮,步伐坚定,不会在喧嚣里迷失自己,终将在平静的岁月中收获独属于自己的心安。



02

  • 社交保持清醒:关系宁缺毋滥,待人真诚可靠。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什么样的?

余秋雨在《山居笔记》中这样形容:

“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

一种不理会喧嚣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并不陡峭的高度。”

放在现实中来看,其实就是:

当别人在酒局上推杯换盏,为了处理无意义的关系劳心伤神的时候,他可以一个人静坐在家中喝茶。

当别人在谈论八卦的过程找存在感时,他早已摆脱了靠合群证明自己的不安,掌握了交友的主动权,对待人际关系宁缺毋滥。

社交场上保持清醒,宁肯独来独往,也不强求与道不同者并行,不仅是一种克己的成熟,更是对待人生的真正负责。

电视剧《大江大河》里,宋运辉家庭成分不好,初中毕业只能下乡去改造。

后来高考恢复,他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安云大学。

进入大学后,他从不参与室友们的聚会,也不聊八卦,每天不是在看书,就是在借书的路上。

当时室友虞山卿对大家说了这么一句话:

“你们几个人当中,我谁也不怕,唯独惧怕小宋,因为他根本没有娱乐,也没有爱好,每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

果不其然,宋运辉毕业后,与虞山卿一起进入最好的金州化工厂,并因为踏实可靠、肯钻研,很快成为最年轻的部门领导。

独来独往的人,往往有着清晰的目标与极强的自制力。

他们宁愿忍受孤寂,也不在热闹中消耗自己。

突然想起自媒体人李筱懿的那段话:“我是个朋友不多的人。

因为我明白时间有限,生怕交往面广了,自己反而照顾不周全,冷落了值得的人。

所以我能够向世界微笑,这是善意;但却只能跟少数人深交,这是选择。”

真正的社交智慧,不是认识多少人,而是有多少人认识你、信任你。

真正有效的人脉,不是拥有很多的朋友,而是有多少人愿意在你需要时伸出援手。

那些独来独往的人,早已主动筛选掉了那些消耗自己的关系。

他们不会为了合群而勉强参加不喜欢的聚会,不会为了面子而刻意维系塑料友情,更不会为了利益而结交三观不合的人。

他们的社交法则里,没有“凑数”两个字,只有“契合”一个标准;没有敷衍的应付,只有真心的交换。

前行路上,修炼如此处世智慧至关重要,与其在无效社交里浪费生命,不如把真心留给值得的人。

人生漫漫,如果此生有幸遇到了这样真诚可靠的人,务必好好珍惜。



03

  • 习惯享受独处:精神层次丰盈,拥有独立人格。

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说:

“一个人在成熟的过程中,越自信的时候,越能独处。

越不自信的人,才需要一个人不能离开他,等于这个人在他身边证明他的一种存在。”

深以为然。

独来独往,不是孤独的煎熬,而是成长的修行;独处,不是与世隔绝的封闭,而是精神世界的丰盈。

现如今,不少人早已把独处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当别人刷视频、玩游戏消磨时间的时候,他们在阅读中与伟大的灵魂对话;

当别人扎堆闲聊、攀比炫耀的时候,他们在思考中梳理人生的方向;

当别人惧怕寂寞、寻求陪伴的时候,他们在专注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居里夫妇刚结婚时,家里只有两把椅子和一张餐桌。

父亲看他们家里太空,打算送一套家具,居里夫人却没有同意,丈夫就提议:再多加几把椅子吧,这样客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尴尬。

但居里夫人仍旧拒绝,说:“客人来了,闲谈的时间便多了。”

她更想把时间都用在科研上,没有多余的心思去社交。

正是高质量的独处,才让她发现元素钋和镭,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选择独来独往的人,并不是被迫的,而是自己主动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当一个人不惧孤独,善于在独处中修炼自己,那一刻就是他内在丰盈的开始。

音乐诗人李健更多时候喜静,不喜欢社交应酬。

他热爱读书,研究马尔克斯、村上春树、木心,让自己在书海遨游,吸收知识;

他酷爱古典音乐,认为那是所有音乐的一个源泉,每天听的音乐有一半以上都是古典音乐…

李健曾在采访中解释说:

“时间就那么少,你会被很多东西消耗掉。晚上如果我弹琴或是唱歌,可能就会有灵感,这可能就是好作品的雏形。

但如果今晚出去吃饭,那你可能就会错过机会。”

他也曾告诫晚辈:“锻炼身体,减少不必要的工作,买辆车远离人群,自己生活,多练琴,多阅读,至少现阶段需要这样做。”

如今,他依然坚持和妻子过简朴的生活,避开了尘世的喧嚣,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日子自在又惬意。

周国平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的宝藏。”

到了一定年龄,越来越喜欢和有思想、有见解、格局大的人交流。

他们懂得在独处的过程中为自己充电,及时与其短暂的交往,也能收获满满的能量。

他们内核稳定,同时也具备着强大的人格魅力,一番对话时常能带给人一些新的思考。

能够独来独往的人,正是在独处中完成了自我的修行。

他们的精神世界,就像一座丰富的宝库,里面藏着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思考过的问题、创造过的价值。

与这样的人深交,你会被他们的通透感染,被他们的智慧启发,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陈道明说:“现在很多人一天到晚都在强调竞争,往往就忽略和忘记了独处的美德。

我觉得自我净化、自我调教,在独处当中,才能真正安安静静的去思考。”

习惯独行的人,其实早已参透了生活的真相:不依附、不慌张、不内耗,默默扎根,不断修正自己,一生乐得自在。

愿你能活成这样的人,也有幸遇到这样的人,一辈子活得洒脱,每一步都走得从容。

点个推荐,与朋友们共勉。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