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常吃这类食物,易发胖、伤血管!三步教你不踩雷

发布者: maitian | 发布时间: 2025-10-14 09:00| 查看数: 62| 评论数: 0|



在我们的食物营养构成中,有一类脂肪,叫“反式脂肪”,它分为两类:天然反式脂肪和人工合成反式脂肪。

天然反式脂肪存在于反刍动物的肉类和乳制品中,如牛肉、羊肉、奶酪和黄油,含量较低,目前尚未明确证明其对心脏有害。

人工反式脂肪则主要来源于含有部分氢化植物油(PHVOs)的加工食品,如人造黄油、起酥油、烘焙食品(如饼干、蛋糕、面包)、炸薯条、薯片、爆米花、速食和部分奶精等。



经常摄入人工反式脂肪,会升高胆固醇水平,增加糖尿病、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美国心脏协会建议,应尽量避免摄入人工反式脂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摄入的反式脂肪主要来自加工食品,而且,在名字上,反式脂肪酸也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今天这篇文章就来教大家如何有效避开这些“健康杀手”。

认识反式脂肪的“藏身之处”

人工反式脂肪常见于以下食品中:

1. 油炸食品:如炸鸡、炸薯条、甜甜圈等。

2. 包装零食:如饼干、曲奇、薯片、爆米花、酥皮派等。

3. 烘焙食品:如蛋糕、面包、玛芬蛋糕/纸杯蛋糕等。

4. 涂抹酱和调味品:如人造黄油、植脂末、代可可脂等。

5. 速食和奶茶:许多速食产品和奶茶也可能含有反式脂肪。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现制食品(如甜品店鲜制的蛋糕、奶茶)虽然没有配料表,但也可能含有人工反式脂肪,因此,对于这类现制食品,应有意识地控制消费频率和摄入量。

读懂食品标签:你的法律盾牌

中国国家强制性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 是我们识别反式脂肪最有力的工具。它规定:

1. 看配料表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重要且无法伪装的环节,法规要求所有配料必须如实标注。

如果出现以下名称,就意味着产品可能含有人工反式脂肪:

“氢化植物油”、“部分氢化植物油”、“精炼植物油”(注意:精炼过程本身一般不产生反式脂肪,但需警惕其与氢化油联用)、“人造奶油”、“起酥油”、“代可可脂”、“植脂末”、“麦淇淋”。

那你可能会问了,既然这些东西不健康,为啥不直接禁用呢?



这背后的原因比较复杂,比如价格问题,起酥油,植脂末更便宜;比如为了获得更好的加工性能(如起酥性、塑形性)和更长的保质期,所以加工食品中常使用氢化植物油。

2. 看营养成分表——关注具体含量

强制标示条件:只要食品配料中使用了氢化油,企业就必须在营养成分表中单独标出“反式脂肪”的含量。

“0”的声称条件:当反式脂肪含量≤0.3克/100克(或100毫升) 时,可以标注为 “0” 或声称 “无反式脂肪”。

随着技术进步,食品工业已有能力在生产过程中避免生成反式脂肪。

例如:采用低温高压氢化工艺、冷等离子体氢化技术或电化学氢化工艺,可以显著减少甚至消除反式脂肪的生成。使用酶法酯交换和分提等替代工艺,也能生产出不含反式脂肪的油脂。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使用了“氢化植物油”,但标注为“零反式脂肪”的食品。

重要提示:这里的“0”并不等于“绝对没有”。它意味着含量极低,但如果大量食用,仍可能有累积效应。因此,结合配料表综合判断至关重要。

如何做出更健康的选择?

1. 天然替代法

用新鲜水果、坚果、酸奶等天然食物替代加工零食。烹饪时选择植物油(如菜籽油、花生油、橄榄油),而非人造黄油或起酥油。

2. 优先顺序法:

最佳选择:配料表完全没有上述氢化油成分的食品。



次优选择:配料表虽含氢化成分,但营养成分表中“反式脂肪”含量明确少于0.3克/100克,可酌情少量食用。

避免选择:配料表含氢化成分,且营养成分表中反式脂肪含量数值较高(非‘0’)的产品。

3. 警惕“健康陷阱”

不要被包装上“零添加”、“纯天然”等营销用语迷惑,唯一可信的就是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

总而言之,反式脂肪对健康弊大于利,值得我们从购物源头就保持警惕。记住这个简单的流程:

拿起包装 → 先翻到背面【看配料表】→ 检查有无“氢化”、“人造”等词 → 再查看【营养成分表】中反式脂肪含量 → 做出明智选择。

养成这个习惯,就能用“火眼金睛”避开隐藏的健康风险,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多筑起一道防线。



审稿专家 田霖

卓正内全科医生

广州医科大学硕士

内容编辑 Luka

本文来自公众微信号:卓正科普Health Express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