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你的世界越大,痛苦和烦恼就越小

发布者: qianyuan | 发布时间: 2025-10-8 20:33| 查看数: 96| 评论数: 0|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云湾朗读音频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还在会稽当官。

可是,对那个无可救药的官场,他已经彻底失望,正准备辞官归隐。

那年初春,三月上巳,天气晴和,风物闲美,王羲之、谢安等人同游会稽,在兰亭聚会。

没有歌舞升平,大家饮酒作诗,流觞曲水。

最后,有人提议,将这些诗作汇集成册。

在众人之中,王羲之名声最大,德高望重,大家都推荐王羲之作序,他不仅写得一手好字,文采辞章,也是出类拔萃。

此时的王羲之,酒已经半醉,飘飘欲仙,他拿出笔,挥毫泼墨,一篇文章,一气呵成。

站在王羲之身后的才子谢安,看得目瞪口呆。

从此之后,在书法上,除了王羲之,谢安对谁都不服,即便后来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名声已经超过王羲之,但谢安心里,王羲之才是那个最牛逼的人。

一篇《兰亭集序》,三百多个字,每个字都别有一番风采,遇到相同的字,王羲之都会采用不同的写法。

仅一个“之”字,就有20种不同的写法。

这就是名传千古的《兰亭集序》的由来。

王羲之怎么也想不到,他醉酒后写下的这篇文字,竟然会被后世奉为“天下第一行书”。

很多人爱其书法之美,可是《兰亭集序》的文字,也让人回味无穷。

人这一生,诸多烦恼痛苦,都可在一篇《兰亭集序》里找到解药。



公元361年,王羲之去世。

然而,关于《兰亭集序》的传说,却刚刚开始,这本帖子在世间开始了它独自的流浪,开始了它的沉默的见证,开始了它的自身的命运。

王羲之死前留下遗言,不要厚葬,他要“以身亲土”,也不接受朝廷的任何封号。

因此,他的子孙后代,都遵从了王羲之的遗言,拒绝任何追封。

临死之前,王羲之还特别叮嘱家人,一定要保护好《兰亭集序》。

因此,《兰亭集序》也被当成王家的传家宝,代代相传,后来,传到了智永和尚的手里。

这位智永和尚,也是一位大书法家,据说他也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子孙,但皈依佛门,出家修行。

智永孑然一身,他死后,《兰亭集序》便传给了他的弟子辩才。

《兰亭集序》第一次传到了王家之外的人手里。

辩才很清楚这个帖子的价值,因此一直妥善保管,不敢轻易示人,然而,唐太宗李世民,是王羲之的死忠粉,他四处搜罗王羲之的帖子,作为收藏。

然而,《兰亭集序》一直隐而不出,唐太宗对这个帖子的爱,已经成了执念,他派人私下寻访。

后来,终于有了《兰亭集序》的消息,得知其在辩才手里。

此时的辩才,已经垂垂老矣,成了一位70岁的老人。



一天,一位中年人拿着一卷《兰亭集序》来到辩才面前,然后告诉辩才,这是真的《兰亭集序》。

辩才摊开一看,简直一模一样,难辨真假。

不得已,辩才从房梁上,拿下自己一直收藏着的《兰亭集序》,仔细对比。

后来,辩才知道,他被算计了,可《兰亭集序》已经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手里。

李世民对这本帖子,爱得不行,他说:

求见此书,劳于寤寐。

大概就是说,心事太重睡不着的时候,就看一看《兰亭集序》,然后就坦然了。

唐太宗爱这个帖子爱到什么程度?

就算死,他都要带走这个帖子,他吩咐身边的人,一定要把《兰亭集序》作为陪葬,让他带到另一个世界继续欣赏。

从此,《兰亭集序》的真迹就从人间消失了,不知流落到谁的手里,而今,一千多年过去了,世界几多变换,可是《兰亭集序》的传说,依然在继续。

从整个宇宙来看,人这一生,不过一瞬而已,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当我重读《兰亭集序》,我发现,人生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我们太在乎眼前的得失,不能从长远来看。



从万物的角度看万物,则万物就没有不好的。

从宇宙的角度看宇宙,宇宙本身就是圆满的,世间所有的兴衰得失,都不过是自然变化。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说: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人在这天地之间,不过沧海一粟,渺小无比。

人生的许多问题,其实就是因为我们只看到自己眼前这一亩三分地,都是从自我出发,而且我们所看见的世界,实在太局限了。

我们的眼睛,总是在过滤掉很多东西,因此,我们看见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自己的偏见,都带着自己的喜好。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不好,只是因为对我们没有好处,而我们之所以觉得好,不过是因为对我们有益,或者仅仅是因为我们喜欢。

有句诗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在山中所见,是眼前的树,是眼前的崎岖阻碍,是眼前的山花烂漫。

然而,当你登上山顶,回头去看山脚的路,那些大树变得渺小,那些崎岖,变得渺小,那些阻碍了你的小山丘,变得那么小。

这时候,你会发现,那个不见天日的山谷,对于整个山来说,不过是起伏当中的一环而已。



《断舍离》里面讲到一个很重要的东西——

俯瞰力,就是说,很多时候,很多问题,我们要试着站在一个更高的地方去看,就发现那些曾经困扰自己的东西,不过是因为自己迷失在其中,没有看到真相而已。

近两年,回到山里,开始种花。

花丛菜地,总有拔不完的杂草,有时候会为此感到烦恼。

可是,大自然从不为此烦恼,对于它来说,长杂草和长其他的花和菜都一样,都是蓬勃的生命力。

人生的很多烦恼,都是因为太关注个人得失,太在乎个人感受。

实际上,很多问题,当你站得更高,站得更远,再回头去看,会发现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困扰我们的,也不是一个客观实际的东西,而是一种心绪和态度。

人看得越宽,人生的问题就越少。



人生而不同。

这不是一个主观的态度,而是一种客观的事实。

你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相同的两个人,即便形体相似,但内在也会千差万别,或者就算灵魂契合,外形也各有不同。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人是在独一无二的条件下诞生的,诞生之前,但凡有一点意外,都不可能来到这个世界。

生命本身就是极其偶然中的一点点确定。

王羲之说: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人生一世,与人相交,匆匆而过,何其短暂。

有些人于一室之内,抒发感慨自己内心抱负。

有些人借所爱之物,寄托情感,放荡不羁,无拘无束。



这世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命运,王羲之感慨: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虽然每个人兴趣不同,情感性格不同,可是,当他们遇到喜欢的事情时,都会感到欣喜自得,忘了光阴流逝,老之将至。

等到他们对这些事情感到厌倦,心情随之变化,又会产生各种感慨。

人这一生,大抵如此。

所以,很多事情,时过境迁,也就没了当初的感受。

那些我们执着的好事或者坏事,都不过是因为当时我们喜欢而已。

但人生许多东西,终归平淡。

人生依旧简简单单,遗憾会化为烟云,得失会看淡,也渐渐明白,对他人的期待和要求,其实都是自己的问题。

只有让自己成为自己,让他人做他人,我们的生命,才能真正感到自由。



时间是一个好东西。

人生的很多问题,只要给我们时间,这些问题都将不再是问题。

小时候,你会为一毛钱的糖而欢喜,会为遗失了一个心爱之物而烦恼,很多年后,再想起来,虽然还是会惋惜,但也能一笑置之。

小时候,你会为自己是一个孩子,不能自己控制自己的人生而烦恼,甚至许多次祈祷让自己赶紧长大。

可是,很多年后,你会发现,那时候真傻,居然想着长大。

很多年前,你也许会为失去某个人而感到无比痛苦和遗憾,可是多年后,再回首,你也许会感恩当年那次错过,会感恩当年因错过而学到的东西。

王羲之说: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曾经的欢喜,转瞬之间,就是陈迹,曾经的厌倦,转瞬之间,也不过往事而已。

人的情感是如此多变,生命又是如此短暂。

所以,遇到事情的时候,不妨给自己一点时间,给时间一点时间。



很多时候,你不妨试着去站在更远处的时间里去看看现在的自己,不妨试着让自己从未来俯瞰现在的自己,那时候,我们会给现在的自己什么建议?

因此,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妨站远一点去看。

站在问题里,我们看到的都是问题,可是站在时间的长河里,一切都是经历,一切都是体验。

那些来到我们生命里的东西,不过是要教会我们什么。

那些离开我们生命的东西,不过是与我们缘尽了,他们离开,也只是在提醒我们,我们该开始新的缘分了。

人生,近看,都是问题,远看,没有问题,都是经历,都是体验。



在《兰亭集序》的最后,王羲之说: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阅览古人引发感慨的缘由,竟发现大家心境如此契合,对着文字哀伤叹息,却难以真正言明。

由此可见,将生死等同视之,是多么虚妄荒诞;将长寿和短命等量齐观,是多么荒谬的妄言。

人生只有一次,不要轻易浪费这仅有一次的生命。

我们今天看古人,看他们的感慨,自己也生出感慨,很多年后的人们看我们,大概也会跟我们今天看古人一样。

世间早已变化,可是人生的许多事情,却没有变化。

这世间人们来来往往,生命生生不息,可是人们所看重和在意的事情,并没有多大变化。

真是悲哀。



世人熙熙攘攘,利来利往。

最后,都不过一死。

因此,衡量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东西,从来不在于外在,而在于自我。

我们怎么活,我们怎么爱,千万不要从外面去寻找参考,应该回到自己内心,去问自己的灵魂要答案。

可是很遗憾,很多人根本就没有灵魂,或者说,灵魂太粗糙了,还没睁开眼睛看这个世界。

于是,外面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

许多虚妄的言论和价值观,在没有思考能力的人之间横行霸道。

生命的答案不在别处,不在书里,只有向自己内心去求,才能找到那独一无二的人生答案,从而勇敢地走自己的路,而不是走别人的路。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局限里。

史铁生说:“人所不能,便是残疾。”

可是,人要想获得成长,就必须试着走出自己的局限,就必须试着打破自己的局限;

只有当我们人生的局限被一点点打破的时候,我们的生命,才能越来越宽阔,我们才能看到自由的样子。

可是,不免要问一句,局限到底是什么?

人所不能,便是局限。

有些局限,人一辈子也无法打破,我们长不出翅膀,长不出两个脑袋。

我们能努力打破的,就是思维的局限。

我们必须试着拆掉思维里面的墙,才能从那些困住我们的牢笼里面走出来,从而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

作者 | 不有趣灵魂,来源:至书(ID:Gosoul421)

主播 | 云湾,暖心宝哥,每晚用声音伴你入眠。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