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穷人是没有人脉的

发布者: qianyuan | 发布时间: 2025-9-28 08:15| 查看数: 61| 评论数: 0|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Bobo朗读音频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

穷人谈感情,富人谈交易。

这句话虽然扎心,却道出了一个残酷的社会真相。

我们总以为,人脉就是钱脉,关系就是出路。

于是不少人忙着混圈子、攀关系、参加饭局、加微信......仿佛只要认识了某个人,人生就能逆袭。

但真相往往是:

你认识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愿意认识你。

当你对别人没有价值的时候,所谓人脉,不过就是一串无效的数字和名字。

查理·芒格说过:

想得到某样东西,最可靠的方法是让自己先配得上它。

我们总寄希望于“贵人相助”,却很少反问自己:

别人,凭什么帮你?



很多人误解了人脉,以为认识的人多,资源就广。

事实上,人脉的本质,从来不是“认识”,而是“互换”。

朋友分享过他公司一个实习生的故事:

那个年轻人特别“热情”。

每次公司筹备什么活动,他总第一个报名。

但久了之后,大家发现,活动现场正需要时,老找不着他人——

他不是在忙着做好后勤工作,而是在积极地攀关系、加微信。

日常,还总把“我认识某某总”“那个谁谁我熟”挂在嘴边。

后来公司考核新人,他没过。

听说,他翻遍通讯录,给好几位“老总”都发了信息,结果收到的回复寥寥无几。

还都是:“加油!”“哪位?”

他气得一口气删了全部同事、领导的微信。

以为攒的是“人脉”,实际倒落了“笑柄”。



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

《社会网络》期刊的一项研究表明:

低收入者,更倾向于通过广泛结交,“认识更多人”,来获取机会;

而高收入者,他们更注重自我提升和深度关系。

其社交,往往带有明确的“价值互换”属性。

也就是说,穷人是在“求人”,富人是在“交换”。

求人者被动卑微,手心向上;

交换者从容平等,彼此成就;

前者看脸色,后者讲契约;

前者靠运气,后者看实力。

这不是冷漠,而是成人世界的基本规则。

你缺的不是“社交”,而是“社交资本”。



很多人陷入“没有人脉”的困局,并不全是个人不努力,有时候也是一种结构性的无力。

《圣经》中有一个概念叫“马太效应”——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这句话残酷,却映照出社会运行的真实逻辑:

富人身处资源汇集的圈子——高端会议、私人俱乐部、名校校友网......

这些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人脉的孵化器。

一场会议活动、一次校友聚会,甚至只是子女间的日常互动,都可能成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契机。

这对他们而言,社交成本很低,效率却极高;

他们不需要刻意“攀关系”,便会有资源自然靠拢。

即便遇到危机,也能借助已有“人脉”缓冲风险,将困境转化为新的机会。



穷人呢,他们的精力被生存压力挤压,每天都奔波于温饱线上;

思考的是“这个月的房租怎么办?”“孩子的补习费还能不能交?”.......

维护人脉所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对他们来说非常“奢侈”。

即便偶尔接触到高价值人脉,也往往因为认知差异、资源不对等,而难以真正融入。

更现实的是,穷人往往缺乏“社交安全网”。

一旦遇到困难,能够求助的对象有限。且他们很可能也处于同样脆弱的境地。

每一次危机,都可能让整个家庭陷入更深的贫困。

就像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每天十二小时在流水线上的工人,能和一个上市公司CEO成为经常互动、互助的朋友。

这不是人格高低、谁对谁错,而是教育背景、认知层次、生活节奏完全不在一个轨道。



“求人”的路走不通,那真正有用的策略,就不是四处攀附,而是向内修炼。

作家李尚龙大学时也曾是个“社交狂人”。

他混迹于各种社群活动,加微信、约见面,以为这就是人脉。

毕业时却发现:

那些他苦心经营的关系,大多只是点赞之交,真正能有助益的关系寥寥无几。

后来他彻底转变策略,减少无效社交,专注写作,没过几年,反而一跃成了畅销书作家。

那些曾经他“求认识”的人,也主动找上门来求合作。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更是典型。

他出身普通,没有人脉背景,创业初期,全凭把服务做到极致——

帮客人陪孩子、送水果、擦皮鞋......

靠这种超预期的服务,慢慢积累出口碑,门店才开始排队,人脉、资源才越来越广。

后来,他仍清醒总结:

“我不相信关系,我只相信双手。”



这些例子并非偶然。

它们揭示了一个深层的逻辑:

人脉不是“讨”来的,而是“修”来的。

真正有效的“人脉建设”,是一场关于自我价值的长期投资。

你需要关注的,不是有多少人认识你,而是你能为别人解决什么问题、带来什么价值。

所以,别再抱怨自己“没有人脉”了。

人脉不是起点,而是结果。

把向外攀附的精力,转向向内深耕。

提升能力、积累经验、输出价值——

当你真正“值得被连接”,人脉才会不请自来。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却是一条最踏实、最可靠的路。



人脉是你做好自己后,资源自然汇聚的呈现。

那普通人,如何策略性地积攒自己的“社交资本”呢?

1、聚焦细分,成为“小领域”专家

既然时间、精力、金钱都有限,那就不适合把“摊子”铺太开。

什么都想做,反而什么都做不好。

素人变名人,往往是因为他们极度专注,在某个细分领域,将“提供价值”做到了极致。

无论是写作、讲段子、推荐好书,还是只专注于本职工作;

只要你做得“足够好”,就会被人看见。



2、养成“利他思维”,建立“弱连接”

转变思维方式,把“我能得到什么”换为“我能提供什么”。

哪怕是朋友圈分享有价值的信息,顺手提供微小帮助、情绪支持,都能为你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好感。

英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研究发现:

真正有用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强连接”(如,经常见面的朋友、亲人);

反而是那些偶尔联系、彼此资源互补的“弱连接”,更能带来实际机会。

当别人感受到你的有爱/有趣/专业,自然愿意跟你亲近。

3、主动进入“更好的环境”

环境塑造人,也筛选人。

通过考研、换工作、参加优质活动等方式,进入更高能量的圈子。

你会发现,不但周围的人更“同频”了,连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升级”。

当你持续成长,你就明白:

弱的时候,坏人最多,门路最少;

强的时候,贵人出现,万物皆通。



穷人不是没有人脉,是还没有积攒够被看得见的价值。

不要急于攀附,不必焦虑社交。

真正可靠的道路只有一条:

默默生长,活成自己的贵人。

记住,“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自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

人脉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作者 | 猪妈妈,自由撰稿人,学习型妈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另有网名,宝藏猪妈妈。

主播 | Bobo,十点读书资深主播,声音导师,公号:Bobo的悦读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