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人生作弊思维:工作赚到的,不只是钱

发布者: englishfa | 发布时间: 2025-11-14 21:35| 查看数: 8| 评论数: 0|



作者:洞见Moon

人须在事上磨。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云湾朗读音频

01

1986年,美国一位贫困毕业生同时收到英特尔、贝尔实验室等大企业的高薪邀约。

可他却一一回绝,扭头加入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初创公司——菲特尔公司。这家公司主要利用电脑编程进行金融传播。

两年后,他又跳槽到美国信孚银行,并成为了该银行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副总裁。

面对高薪稳定的工作,他却再次辞职,进入对冲基金德绍集团工作。

后来,他结合自己在这几家公司的所学所识,创建全美第一家网络零售公司卡达布拉,后更名为亚马逊。

他就是亚马逊集团的创始人,杰夫·贝索斯。

他在自传中提到过:不管是在菲特尔还是德绍,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在打工赚钱,而是在为亚马逊打造基础。

在菲特尔,他锻造了连接全球的贸易网络;在信孚银行,他练就了驾驭资本的核心能力;在德绍,他更明确了互联网商业的未来图景。

这些工作经历如同拼图,共同构成了他创立亚马逊的蓝图。

《三傻大闹宝莱坞》中有一句经典台词:追求卓越,成功就会不经意间追上你。

同样的,在工作中追求成长,金钱自会如影随形。

工作的终极意义,不在赚到,而在学到。

把公司当作历练的平台,把工作当作提升的学府,才能步入旷野,突破上限。



02

企业管理顾问刘松年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在职场,怎样的人更值得培养?

他首先排除了勤奋、可靠等特质。

刘松年认为这些是基石,足以留用,但并非重点培养的充分条件。

他真正看重的,是能否“自我进化”。

因为一个仅视工作为谋生手段的人,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个熟练的执行者;而一个懂得通过工作重塑自我的人,则会成为事业的共创者。

曾在杂志文章上看过一个故事,受益匪浅。

老吴早年在广东开了一家雕刻厂。

厂子里需要很多力工,负责搬运模具材料、整理成型模具、清理模具废料等杂活。

工资不低,但是很累,还有风险:一块模具板材从几十斤到上千斤,在那个年代,全靠人力搬运。

而且这份工作没有任何成长性可言。

所以一般都是一些没有学历,无所事事的人在做。

与之对应的是技工,他们负责绘制模具图纸,编程机床自动程序。

小张就是众多力工之一,但他抽空就会缠着技工师傅指导操作机床。

老吴也中意这个上进的小伙子,有心安排小张去做技工学徒。

力工同事却劝小张:老吴就是想坑你,设计学徒一个月工资才1000元,还不如继续打杂,挣得多还自在。

小张婉拒了他们,跟着师傅踏实学技术。

他还借钱配了台电脑,下班后独自研究图纸,学习编程。

不到三个月就学了个七七八八,从学徒成为了一名精英员工,工资涨到了2000元。

三年后,工厂制度改革,小张技能扎实,业务精通,老吴提升他为副厂长。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说:

工作的真正价值,从来不是用时间换来的薪水,而是用解决问题和承担责任换来的自我增值。

当你把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你得到的是一份薪水;

但当你把工作视为成长的练功房,把每一个任务、每一次挑战都当作打磨自己的机会,你收获的将是无法被剥夺的认知、能力和格局。

这些内在的资本,才是你穿越经济周期、抵御行业风险的硬通货,是你在任何职场都能站稳脚跟的底气。



03

哈佛大学曾进行过一项问卷调查,揭示了一个普遍规律:

多数人在三十岁前,用薪资衡量一份工作的价值;而到了三十岁后,更看重的则是它的成长性与技能的可迁移性。

深以为然。

十年前,你若问我工作的意义,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工资。

那时觉得,理想的生活就是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就是人生风浪中最可靠的浮标。

然而,岁月是最严厉的导师。随着阅历增长,我们终将明白:

这世上,从来就没有真正的“铁饭碗”。

将目光拉长,曾几何时,土木工程、校外教培,哪个不是风光无限的黄金行业?

可潮水退去,才惊觉曾经的安稳如此脆弱。

我们该如何在这变幻莫测的时代安身立命?

答案是:不要只盯着眼前能赚到多少钱,而要努力去获取那些时间带不走、风浪冲不垮的硬核资产。

1 . 投资认知,打破思维的“天花板”。

《用一年时间重生》的作者娜里跑,把她的第一份工作形容为一座“铁屋子”——稳定且枯燥。

但她内心不甘,毅然决然地推开“屋门”,跨界投身于新兴的社群运营。

在新领域里,她近距离接触各行业牛人,吸纳前沿的思维模式;组织线下活动,锤炼与不同人群打交道的情商;为准备分享,她被迫大量输入心理学与成长知识,不断拓宽认知的边界。

这段经历,彻底打破了她的认知茧房,为她日后成为职业规划师、组建自己的团队,铺平了道路。

长期固守一隅,只会让我们成为井底之蛙。

一份能持续打开你认知格局的工作,就是那架让你望见广阔世界的梯子。

2 . 锤炼能力,打造你的“护城河”。

作家冯唐曾被问及对年轻人的职业建议,他的回答发人深省:“刚工作时,别把高薪当作首要目标,要看你能否在那里飞速成长。”

他分享了自己在麦肯锡的早期经历。

当时公司小、分工粗,他不得不成为“多面手”,从战略制定到流程优化,从培训员工到跨界项目,几乎无所不包。

这种高强度、全方位的锤炼,虽然辛苦,却让他能力激增,短短六年便晋升为全球董事合伙人。

这正印证了王阳明的那句“人须在事上磨”。宝剑锋从磨砺出,人的真正成长,恰恰来自于应对那些复杂挑战和困难任务。

那些让你感到“吃力”的工作,正是在为你筑造最深的职业护城河。



3 . 修炼心性,锻造一颗“不锈钢”的心。

心理学家安杰拉·达克沃斯的研究揭示:决定一个人成就大小的关键,往往不是智商或情商,而是坚韧不拔的毅力。

工作中,我们难免碰壁:犯错时遭遇批评,面对难缠客户的无理要求,项目受阻时的巨大压力……

此时,是怨天尤人、一蹶不振,还是积极解决、自我调整?这考验的正是我们的心性。

真正的职场强者,并非没有脆弱,而是早早将一颗玻璃心修炼成了“不锈钢”。

好的工作,就是一个修炼心性的道场。

每一次委屈、每一次挑战,都是对心志的千锤百炼。你的内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未来就能驾驭多大的舞台。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工作给予我们的薪水就是“鱼”,能解一时之困;

但它真正宝贵的,是让我们练就一身“渔”的本事,这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不要只盯着老板画的金山银山,要努力为自己打造一座别人拿不走的“能力金山”。

当你把每一天的工作都视为一次自我投资,你会发现,赚到的每一分钱,都只是你成长过程中的附属品。

从今天起,换一种算法:用成长,为你的时间定价。

本文来自公众微信号:洞见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