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糖尿病」不传染,为什么会在家中扎堆出现?

发布者: englishfa | 发布时间: 2025-11-14 21:32| 查看数: 11| 评论数: 0|

在一个家庭中,多人患有糖尿病或存在血糖异常的情况,几乎成为常态。

很多人在体检或就诊时发现患有2型糖尿病,当医生询问家族史时,往往会发现其父母或兄弟姐妹中,也有血糖偏高或已确诊的情况。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解读造成糖尿病家族聚集的原因,并支招降低糖尿病风险。

受访专家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陈慧玲

糖尿病存在家庭聚集现象

近期,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上发布的一项研究证实,糖尿病风险确实存在家庭聚集现象。该研究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主导,使用电子健康记录和管理数据,评估了35万余名成年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已经超标但还没有诊断为糖尿病)的家庭成员健康情况。

结果发现,64.6%的成年家人和超过35%的儿童家人都有糖尿病危险因素,其中超重和肥胖最为普遍。

在成年家庭成员中,32.3%存在血糖异常,20.3%处于糖尿病前期,12%已确诊糖尿病。



此前,美国《梅奥诊所学报》网络版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患病率都会随着家族中患病人数的增加而上升,其中又以2型糖尿病最为突出。

具体来说,家族中3人及以上确诊糖尿病的,自身风险会增加11倍;与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相比,有三代家族史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到20.43倍。

所谓“糖尿病家族聚集性”,即某些家庭中出现多人患病或处于糖尿病前期的现象。

这不是说糖尿病会直接“传染”,而是遗传背景与共同生活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种聚集性并非新现象,但随着现代社会不良生活习惯增多,正表现得更加明显,并呈现年轻化趋势。

为什么糖尿病会扎堆出现?

造成糖尿病家族聚集的原因,可分为内外两方面。

内因:遗传因素

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子女患病风险会显著升高。

外因:生活方式

所谓“同一口锅,同一种生活”,家庭成员长期“共享”高脂高糖饮食、运动不足、作息紊乱等不良生活习惯,推高了患病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 饮食偏好红烧、油炸、重口味,主食过量而蔬果不足;
  • 缺乏运动意识,没有一起散步、运动的习惯;
  • 体重管理上,普遍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
  • 此外,对疾病认知的态度也会相互影响,若长辈不重视,晚辈也容易放松警惕。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超过1/3的儿童,家庭成员已携带糖尿病危险因素。这意味着糖尿病的发病时间线被大幅提前,原本中老年才出现的疾病,可能提前到二三十岁。

而糖尿病的关键危害在于长期并发症,发病越早,高血糖对身体的损害时间越长。如果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未获得根本改变,子女不仅遗传基因,更“继承”了致病环境,糖尿病就可能从可预防的疾病,演变为在家族中循环的“健康宿命”。

防控糖尿病,要全家共同重视

认识到糖尿病的家族聚集性,是为了敲响警钟。防控糖尿病,不能仅靠个人努力,更需要全家共同重视。

1

提高警惕,主动筛查

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建议从30~40岁起每年检测血糖,超重或肥胖者则应更早开始。



2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干预

鼓励全家转向清淡饮食、加强运动、互相督促,有效提升防控效果。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分泌和心血管病中心主任李光伟,总结了一个“500111”控糖法则。

5 :每周运动5天。打球、游泳等强度较大的运动,每天半小时足矣;慢跑、骑车等运动强度较轻,时间可适当延长。

0 :不喝甜饮料。含糖饮料可加重胰岛素抵抗、肥胖和糖脂代谢异常,可用茶水、黑咖啡、低脂牛奶等代替。

0 :晚饭后不再进食。晚饭最好安排在18~20点,保证睡前胃里的食物基本消化完毕,不会因为过饱影响睡眠。先蔬菜、再肉类、后主食的进餐顺序,对餐后血糖更友好。

1 :肥胖者每餐减一两主食。超重的糖前期人群,每餐可减少一两(50克)主食,相当于减少500千卡的热量。

1 :每天蔬菜摄入至少1斤。蔬菜尤其是绿叶菜,营养物质多且热量低,是血糖超标者的首选食物,每天蔬菜和水果的品种在4~6种为佳。

1 :每周最多外出就餐一次。外出就餐尽量点清蒸、炖煮类的蔬菜和鱼肉,少选红肉类。可要求菜品制作时少放油、盐、糖,吃到七八分饱最好。

3

特别关注“糖尿病前期”

有研究证实,糖前期人群只要及时控制、监督,坚持4年内不进一步发展为糖尿病,那么20年后心血管疾病风险会降低20%,坚持6年风险可降低40%。

如果发现家中有人处于这一阶段,整个家庭都要积极改变生活习惯,通过严格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量,完全有可能“逆转”,避免发展为糖尿病。▲

本期编辑:吴梦瑶

本文来自公众微信号:生命时报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