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喂猪10年,50岁改行,98岁爆红!无儿无女的他倒贴30万,只为......

发布者: 风中麦田 | 发布时间: 2025-9-19 08:58| 查看数: 38| 评论数: 0|

文/天山月

近日,98岁的退休乡村教师叶连平,再一次登上央视新闻。

教师节前夕,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的退休老教师叶连平,参加了首批“叶连平工作站”揭牌仪式。



活动现场,叶连平在众人搀扶下,缓缓步入会场,向志愿教师颁发聘书并送上了新教鞭。

“我们都是叶连平!”

听到大家喊出的口号,叶老师眼角湿润,握着拐杖的双手微微颤抖,他勉强曲着双腿,弯下本就有些佝偻的背,深深地向台下鞠躬。

看到有这么多年轻一代教师,愿意投身乡村教育,叶连平感到由衷的自豪和感动。

更让他动容的是,将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接过他的“教鞭”,带着乡村的孩子们,打开更大的世界。

作为一名临近百岁的老人,他认为自己什么都不缺,唯一缺的就是时间。

“我要和时间赛跑啊!”

老人说:“我愿意我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





年到半百,登讲台执教鞭

1978年,已经50岁的叶连平,被乌江镇卜陈村的乡亲们推选为村办初中语文老师。

虽然只是民办教师,但对于叶连平来说,却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在此之前,叶连平一直在公社喂猪,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够走上讲台,拿起教鞭,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叶连平无比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将全部时间精力扑在了教学上。

在那个时期,不少农村孩子早早辍学回家务农,还有的孩子对家长谎称上学,然后成群结队在外玩耍游荡。

48个人的班级,每天实到不足20人。

看到这一幕,叶连平急了。

他用45天时间走遍了48个学生的家,一盏破旧的马灯照亮了深夜的乡间小路,也见证了他的付出。

学生回来了,而叶连平也在教学上展现出非同一般的才能。

1979年,他带的第一届毕业班,有11人考上中专,成为全镇成绩最好的班级。



更令人振奋的是,叶连平根据农村学生特点独创的“四步教学法”,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并在安徽省部分地区示范推广。

执教仅7年,叶连平就被评选为“安徽省优秀教师”,得以免试转为正式教师,从此心无旁骛地投身到教育事业中。

1991年,63岁的叶连平正式退休。

退休本是件好事儿,可叶连平却看着办公桌上的作业本默默留下了眼泪:怎么就退了呢?我还能教书啊!

他是真心舍不得学校,舍不得学校的孩子们。



退休后的叶连平,有事儿没事儿总会回学校转悠,每逢有老师请假,他立马乐呵呵地“抢”着表态:我来代课,你去忙你的去。

时间久了,叶连平就成了公认的“替补教师”。

不管哪位老师生病、结婚或者请事假,他都会主动顶上且乐在其中。

在“替补岗位”,叶连平足足待了10年,并将代课费全部捐给了学校。

执教多年来,叶连平不是没有离开乡村学校的机会。

他出色的教学成绩,吸引了很多爱才的目光。

县教育局多次伸出橄榄枝,想将叶连平调到县中学执教,可即便知道县城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加优越的生活条件,他还是婉言谢绝了领导的安排。

他深知,卜陈村地处偏远,师资力量差,刚毕业的大学生更是不愿意来这里教学,如果自己走了,这些孩子以后的学习就更难了。

即便是退休后,叶连平也依然奋斗在教学一线,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得失。

之所以如此,既是因为热爱教育事业,也是因为发自内心的感恩。

在漫长的岁月中,叶连平将这份深深的感恩之情,回馈给了这里的孩子。



半生坎坷,因感恩生大爱

提到叶连平与卜陈村的缘分,还得从头说起。

1928年,叶连平出生于山东青岛,8岁时随家人迁往天津。

当时,还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由于家境贫困,读高中时他只能无奈辍学。

本以为再也没有了学习的机会,可命运却给他打开了另外一扇窗。

叶连平的父亲是位厨师,机缘巧合下进入美国大使馆工作,而辍学在家的叶连平则经常跟着父亲去大使馆打杂。

日子久了,便练出一口流利的英语。

彼时的叶连平并未想到,这段经历竟给他的人生埋下了一颗雷。

1955年,是叶连平生命中最为黑暗的一年。

他先是被捕,然后被下放,动不动就被批斗甚至是挨打,原配妻子怕被连累,便打掉腹中胎儿,与他离婚断绝了关系。

1965年,37岁的叶连平流落到安徽和县,在他最困顿、最绝望的时刻,是乌江镇卜陈村的村民们收留了他。

给他安排住处,给他送来被褥、衣服,叶连平这才有了安身之处。

看叶连平为人老实能干,村里便安排他去打理公社猪圈,这一干就是10年。

1978年,卜陈中学缺一名语文老师,村民们知道叶连平有文化还会英语,便一致推选了他。

这一举动,也彻底改变了叶连平的命运。

回想昔日种种,叶连平感慨道:“我来这里时,穷光蛋一个,村民给我吃的,收留我,对我有恩,我忘不了。”




正是这份感恩,让叶连平在面对更好的选择时,坚定地留了下来。

也正是这份感恩,让他的心中充满大爱,成为投身乡村教育的原动力。

2000年前后,心细如发的叶连平发现了一个情况。

寒暑假期间,由于年轻家长普遍外出打工,村里很多留守儿童在道路、水渠旁追逐打闹,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在学业上,这些孩子由于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英语基础更是薄弱。

看到这些,叶连平再也坐不住了。

72岁的他,很快做出一个决定,那就是将自家一间30多平方米的房屋腾出来当教室,为留守儿童义务辅导作业。



这就是和县首个“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当时只有叶连平一位老师。

虽然是语文老师,但叶连平凭借自己在美国大使馆练就的英文功底,为孩子们无偿补习英语。

这一补,就是20多年。

起初,只有卜陈村的留守儿童来补课,日子久了其他村的家长也慕名而来,将孩子送到叶连平手中。

这些留守儿童经过叶连平“开小灶”后,成绩大都突飞猛进,既收获了知识的增长,也感受到了缺失已久的关爱。

这些孩子的家长,大部分都是叶连平的学生,对于叶连平的补习班,家长们的评价是一致的:把孩子交给叶老师,我们很放心!



烛光成炬,照亮更多的人

无偿补课20余年,受益学生多达2000余人,一批批留守儿童,从这里走向更好的学校和工作岗位。



这些年,叶连平不仅没有收过学生一分钱,还将自己的全部积蓄补贴到学生身上。

平时的教学资料都是他自己购买,辅导资料也是他自己买打印机打印,若是哪个孩子离得远,吃饭不方便,他还管吃管住。

假期时,他带着学生们去博物馆、去扫墓,去春游……

2000元的经费说出就出,从来都不心疼。

当孩子们考入大学,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叶连平也是慷慨解囊、鼎力相助。

有个学生通过努力考上了南京理工大学的研究生,但由于家中贫困,无力支付学费和购买学习用的笔记本电脑,叶连平得知后二话不说,直接给了他1万块钱。

这些年来,叶连平几乎花光了自己30多万元的积蓄。

后来,他获得全国道德模范,国家奖励了10万元,叶连平转头就把这笔钱拿出来,成立了“叶连平奖学金”。

有个叫杨鸿雁的学生,是个留守儿童,读初中时她家离学校很远,叶连平得知后,就让她在自己家里吃住了3年。

对于杨鸿雁来说,叶连平既是“老师”,又是“爷爷”。

2003年,杨鸿雁考上宿州学院,由于父母在外务工无法送她入学,又是叶连平亲自将她送到学校。

后来,杨鸿雁才知道,由于没赶上回程的班车,75岁的爷爷为了省下住旅馆的钱,硬是在桥洞下凑合了一夜。





对学生,叶连平特别舍得花钱;可对自己,他却苛刻到了极致。

叶连平膝下无儿无女,和老伴蜗居在30多年前盖的平房里,家中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



平时,他不抽烟,不喝酒,就连去南京买书都是自带干粮,连一瓶矿泉水都舍不得买。

一件棉坎肩缝缝补补,穿了几十年都舍不得丢。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在物质上是低水平,精神生活要高标准。”




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光明点亮光明的过程。

多年过去,叶连平当年资助过的孩子们,在他的影响下开始反哺社会,付出自己的爱心和能量。

每到暑假和节假日,都有大学生志愿者来到“留守儿童之家”,为孩子们义务补习功课。

正因为大学生志愿者的到来,不仅仅是英语,就连数学,物理这些课程都可以得到辅导。

除了这些志愿者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像叶连平一样,为乡村教育事业付出良多。

学生杨鸿雁大学毕业后,在马鞍山市从事设计工作。

她经常抽出时间回来看望爷爷,除了帮忙辅导孩子外,她还担任“叶连平奖学基金”的法人代表,表示要将爷爷的教育事业传承下去。





在当地村民和学生心中,“叶老师”三个字,是尊崇,是温暖,更是一种胜似亲人的牵挂。

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付出,写出了“师者大爱”最动人的注脚。



叶连平使用多年的“教鞭”

当全网为他的故事泪目时,叶连平却轻描淡写地说:“下辈子还当老师,因为我爱它。”

热爱,让一个人活得更纯粹。

感恩,让一个人活得更有价值。

只有心怀热爱与感恩之人,才能活出生命的意义,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最后,请点个,多多转发今天的文章,与朋友们互勉。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