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光喊努力是没用的,得告诉孩子具体怎样努力

发布者: englishfa | 发布时间: 2025-9-15 10:44| 查看数: 81| 评论数: 0|



鸡娃者必先“自鸡”。

与其苦恼孩子“怎么就是不努力”,不如走在他前面,引导他体会一次成功的感觉。

——虎妈

作者 | 南歌子

来源 | 教育本色(ID:zjraysm)



“你要努力啊!” 这大概是我们父母最常挂在嘴边的话。

但你有没有发现,说多了孩子要么充耳不闻,要么频点头没行动?

研究“行为科学管理法”的石田淳认为,孩子不是讨厌学习,是遇到两个问题:

一是不知道该怎么做,二是知道该怎么做,却无法坚持下去。

作为父母,要做的,就是配合学校,解决这两个问题。



把大目标砍成

“踮脚就够着” 的小任务

大目标遥遥无期,很多孩子,甚至大人不知从何做起,或者坚持不下来,只能望而兴叹。

最好的办法,是化成一个个短时间或者短距离内可以完成的小任务。

我初中时每个星期五要回家,从镇上到家要翻山越岭一个小时,背上还要背一个装着书的蛇皮袋。

路有些漫长,有点难走,但总得回家呀。就自然而然地会定小任务:走到岭头,来到路亭,经过泉水,到达村头,回到家。

分成五个小任务,竟然不知不觉就到家了。

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马拉松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他在自传里也说:“我每次比赛前都会熟悉路线,把沿途的大树、电线杆当作小目标,跑起来就轻松多了。”

朋友家孩子想考年级前 50 名,刚开学时天天熬夜刷题,没过两周就累垮了。后来我给支了个招:

先算现在的名次和目标差多少分,再分摊到每门课需要多拿几分,最后落实到每天要搞定几个薄弱知识点。

现在这孩子每天只多花 40 分钟,专攻数学选择题和英语完形填空,月考居然真的前进了 20 名。

就像吃蛋糕,再大也得一口一口来。

“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 孩子看得见的进步,才是坚持的动力。




计划表不是摆设

要像游戏攻略一样具体

现在社会节奏快、信息多,我们不能像以前一样走一步算一步,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相反,要经过筛选、规划,列出计划表,然后行动。

孩子的计划其实也比较好定,因为学校里有作息表和功课表,完全可以结合。在这样的基础下,增加自己的安排即可。除非不去学校,要搞居家自学,那另当别论。

列计划要和孩子共同制定,不能大人美滋滋地搞了一个完美计划,结果孩子根本不去行动。

计划实施的主人是孩子,规划应该也是他的。大人提供一个融合学校作息表和功课表的计划表,留出空白,让孩子自己定即可。

比如,星期一5:30回家,还可以干些什么。星期四去学游泳,回家还有多余时间,可以干什么。让孩子自己说,自己填。大人只负责发表疑问和表扬即可。

计划开始实施,要定期复盘。比如每周末用上20分钟的时间回顾一下,表扬能做的,分析没做到的原因,调整下周计划。



限时学习

培养 “时间感”

有位妈妈分享过经验:

让孩子在没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做口算,半小时才完成50道;后来用沙漏计时,7分钟就做完了,正确率还更高。

这就是限时的魔力——它能帮孩子排除干扰,专注当下。

可以从短时间开始练,比如用番茄钟,25 分钟专注学习,5 分钟休息。

慢慢地,孩子会形成 “生物钟”,知道 “这段时间该做什么”。就像运动员比赛时,对时间的感知比普通人要敏锐得多。

限时前可以“量体裁衣”,大人和孩子一起来估计:看今天这语文的量,可以用多少时间来完成?

过程中,大人可以不断提出疑问,让孩子自己调整:孩子,语文有写片段,半小时够吗?最终同意孩子的确定。

限时练习,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时间感”,不要“磨洋工”,所以是否按规定时间完成,倒在其次。如果在这样的练习中,不断调整时间,会越来越准确的。




真学习看 “输出”

假努力骗不过 “做题”

别以为孩子坐在书桌前,拿起课本,就是学习。非也!

学习有真学习和假学习之分。假学习,费时多,效果差,貌似认真,实则游离。

判断孩子是不是真学习,有个简单办法:

让他把刚学的内容讲给你听,或者做一道相关的练习题。

能讲明白、做出来,才是真懂了;要是说不清道不明,或者只会照本宣科,大概率是在 “表演努力”。

有研究学习的机构认为:学生花1小时听课,不如花20分钟自己梳理知识点,再花20分钟给同学讲解。

用输出倒逼输入。因为输出的过程,其实是在强迫大脑深度加工信息。就像学游泳,光看教练示范没用,得自己下水扑腾才行。

这个方法,外国人叫费曼学习法。



父母做榜样

全家一起行动

说到这个,很多家长朋友可能会吐槽:

父母带头,父母带头,要学校、老师何用?

但事实就是这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面镜子,照出的是父母的样子。父母带头 “动起来”,比说一万句都管用。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等到了学校读一年级,很多品质已经定型,改不了了。

这一点的确不容质疑,除非有个别孩子天生来报恩的,父母不管怎样,他都能茁壮成长。

现实中,很多家长,自己刷手机,却逼孩子学习。孩子心里不服:“你都不学,凭什么让我学?”

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

你想让孩子自律,你自己先做到早睡早起;你想让孩子爱读书,你自己先放下手机拿起书。

我的一位老同事陈女士,孩子上初中,她重新捡起英语,每天和孩子一起背单词。孩子说:“我妈都40了还在学,我有什么理由放弃?”

现在,孩子被某省重点中学提前招走了。

你看,这才是榜样的力量。




学习光喊努力是没用的,得具体告诉孩子怎样努力。

教育就是,帮孩子建立“脚手架”——让他知道努力有方法,进步有路径。

就像给迷路的人指方向,与其说 “你往那边走”,不如告诉他 “看到第三个红绿灯左转,再走50米就到了”。

少些空洞的口号,多些具体的指引,孩子才能从 “被动催促” 变成 “主动向前”。

从今天起,试着把 “你要努力” 换成 “我们一起试试这样做”,相信你会看到孩子不一样的变化。



*来源:教育本色(ID:zjraysm),教育无非三调:调身、调息、调心。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