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班主任很反感的4类家长,当然也不喜欢他家的孩子,有你吗?

发布者: maitian | 发布时间: 2025-9-14 08:56| 查看数: 75| 评论数: 0|



和老师保持愉快、高效的沟通,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都至关重要,这也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课。

不用追求 “完美”,只要避免踩雷,就能给孩子足够的 “底气”。

——虎妈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男孩派主播亚楠朗读音频

作者 | 小志

来源 | 父母志(ID:fumuzhi123)



对很多家长来说,“班主任对自己的印象” 从来不是小事,因为大家都清楚:家长和班主任的关系里,藏着孩子在学校的 “生存温度”。

但有些家长却觉得”我管好自己的孩子就行“,完全没意识到,自己的某些行为早已成了班主任的“心结”,最后可能还会间接影响孩子。

今天就来聊聊,班主任最反感的4类家长,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四类让老师头疼的家长

你是否在其中?

  • 第一种:“甩手掌柜”型

这类家长经常以“工作忙”、“不懂教育”为借口,对孩子学业和校园生活漠不关心。

从不检查作业,孩子在校遇到问题,只会简单地说“找老师解决”;对老师布置的一些任务消极对待,经常拖延提交资料,缺席家长会和亲子活动。

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首先,孩子会产生强烈的被忽视感,觉得自己在父母心中不重要,进而滋生自卑情绪。

其次,缺乏家庭引导的孩子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作业拖延、课堂不专注成了常态,逐渐沦为班级里 “被边缘化的小透明”,老师想帮却找不到切入点。

此外,孩子会模仿家长的敷衍态度,对学业和集体活动缺乏热情,长期下来会影响学习动力和社交能力。

改进方案:“不缺席” 并非要投入大量时间,关键在用心。

①每天10分钟交流:每天抽一点时间和孩子聊聊“今天在学校有什么收获”、“遇到什么困难”,主动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

②设置事务提醒:将重要日期和待办事项记入手机日历,提前设置提醒。

③缺席后的补救:若无法参加学校活动,提前与老师沟通,事后主动了解情况。



  • 第二种:“过度溺爱”型

每天放学,总有家长围着班主任追问不休。更有甚者,会偷偷在孩子书包里放录音设备,美其名曰 “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真实情况”。

一旦孩子和同学起冲突,这类家长第一反应不是问清缘由,而是先指责对方 “怎么欺负人”,甚至找班主任 “讨说法”。

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过度溺爱会逐渐毁掉孩子的适应能力,让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认为所有人都该迁就自己,缺乏规则意识和同理心,在集体中容易被孤立,甚至因家长的态度而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

同时,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极差,遇到一点批评或困难就崩溃,难以适应集体生活。更严重的是,孩子会因家长对老师的不信任而产生抵触情绪,不愿听从老师教导,影响在校学习状态。

改进方案:学会 “有边界的放手” 是关键。

①适当放手:从生活小事入手,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解决小矛盾,培养独立性和责任意识。

②客观了解情况:孩子反映问题时,先询问具体经过,再与老师核实,避免不分青红皂白护短。

③尊重教育专业:老师反馈问题时,先表示感谢,再探讨解决方法,既显尊重又表配合。

  • 第三种:“指手画脚”型

这类家长经常质疑老师的教学安排,对作业布置、座位安排、活动组织指手画脚;公开否定老师的教育理念,在家长群中发表“实践作业没用”、“老师讲课太快”等言论。

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家长的指手画脚会给孩子传递 “不尊重权威” 的信号,导致孩子模仿这种态度,不尊重老师和班级规则长期下来,孩子会养成傲慢固执的性格,听不进不同意见,影响学习效率和人际关系。

此外,其他同学会因家长的 “挑事” 而疏远孩子,让他在集体中被孤立,产生厌学情绪。

改进方案:

①换位思考:在提出质疑前,先考虑老师的专业立场和整体安排。

②用建议代替指责:采用“老师,我有一个建议”而不是“你应该”的表达方式。

③维护老师权威:不在孩子面前批评老师,而是说“老师有自己的考虑”,维护老师在孩子心中的权威。



  • 第四种: “负面抱怨”型

这类家长经常传递负面情绪,在家说“学校饭菜难吃”、“老师太严厉”,在群里抱怨“收费多”、“设施差”;喜欢煽动其他家长,看到有人提疑问就鼓动“一起投诉”。

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家长的负面言论会像 “病毒” 一样侵蚀孩子对学校的好感,产生厌学心理,害怕老师,还可能学会“遇到问题先抱怨”的消极态度。

同时,他们会模仿家长的抱怨习惯,遇到问题不积极解决,总先指责他人,形成消极的人生态度。

改进方案:

①传递正能量:多与孩子分享学校的积极面,如“老师今天表扬你了”,给孩子传递正向认知。

②理性反映问题:对学校有意见,直接找相关部门沟通,采用建设性方式。

③做积极参与者:在群里分享教育心得,配合老师工作,维护群里的和谐氛围。

认识到问题只是第一步。了解哪些行为可能引起老师反感后,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建立积极的家校关系。

毕竟,指出问题不是为了指责,而是为了找到改进的方向。



老师和家长是教育合伙人

老师和家长从来不是对立的两方,而是教育路上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共同拥有一个最根本的共识: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学有所成。

1. 建立互信基础

理解老师的付出:一位老师每天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还要关心每个学生的情绪和状态。尝试换位思考:"如果我是老师,我会怎么做?"这种理解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主动表达认可:当老师付出了额外努力,或是孩子提到老师的关心时,不妨发条简短的信息表达感谢。这样的认可会让老师感受到工作的价值。



2. 积极配合

及时响应学校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孩子树立责任感的榜样。

主动了解教学安排:学期初了解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和要求,在家也能有针对性地配合。

创造积极的家校互动:积极参加学校活动,既是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机会,也是向老师表达支持的方式。

在家巩固学习成果:按照老师的建议,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分享孩子的特点与变化:主动向老师介绍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在家的表现,帮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孩子。

3. 建设性沟通

即使是最优秀的老师也可能有考虑不周的时候。采取正确的沟通方式至关重要。

先核实情况:听到孩子的抱怨后,先多方了解事实,避免仅凭一面之词就下结论。

私下沟通:有任何疑问或建议,都应当私下与老师沟通,维护老师的尊严。

用请教代替指责:采用"寻求建议"的方式表达关切,而不是直接批评。

聚焦解决方案:沟通时不要停留在抱怨,而是共同寻找解决方法。

逐级理性反映问题:如果与老师沟通后问题仍未解决,可以按程序向学校反映,保持客观理性。

建立良好的关系需要智慧,维护这种关系更需要技巧。当我们了解了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后,更需要关注日常互动中的细节。那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往往最能体现家长的态度和诚意。

写在最后:

教育孩子从来不是 “一个人的战斗”,家长和老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 “合伙人”。

对于家长来说,不用追求 “完美”,只要避免踩雷,用心维护家校关系,就能给孩子足够的 “底气”。

当家长和老师站在同一战线,用信任和配合搭建起教育的桥梁,孩子才能在学校里被重视、被偏爱,健康快乐地成长。



*来源:父母志(ID:fumuzhi123)。这里是家庭教育与自我提升的补给站,美好家庭的打造地,万千爸妈学习、思考、放松的后花园。本文转载已获得授权。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