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一个家里,儿女没出息,父母大多有3个“穷习惯”

发布者: xkai2000 | 发布时间: 2025-9-10 08:38| 查看数: 51| 评论数: 0|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夏萌朗读音频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

但等到儿女出社会后,很多父母却发现:

明明小时候很聪明的孩子,长大后怎么变得越来越平庸。

其实,儿女有没有出息,和父母大有关系。

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就是这个道理。

父母和孩子的命运,是捆绑在一起的。

一个家里,儿女若是没出息,多半与父母的这几个“穷习惯”有关系。



嘴穷,不是说总把没钱挂嘴上,而是父母不会好好说话,长期在言语上打压、控制孩子。

一位网友曾分享自己的故事。

从小到大,她都是在父母的说教声中长大。

一次成绩不好“哭什么哭,你还有脸哭?”

做饭水放多了“和你说过多少次了,就是记不住。”

想学艺术“女孩子当老师稳定,这都是为你好。”

她不是没想过反抗,但只要她一开口,父母就开始叫苦连天,最后撂下一句:

“我们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对得起我们吗?

以后我也懒得管你了,你自己看着办吧。”

于是渐渐地,她变得敏感,不自信,到最后无一例外选择了妥协。

我能理解父母是对我好,但这种道德压力却常常让我陷入,想反抗又常怀内疚漩涡里。

我好像一直为父母而活着,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不好好说话,似乎是中国父母的通病。

说着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更好,却只关心孩子做的事情是否符合他们的标准,或把孩子当成自己情绪宣泄的目标。

一旦孩子不顺从,他们就贬低、打压、责骂,通过不同的方式施展自己的控制欲。

生活在这种家庭的孩子,虽然能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付出,却始终过得很煎熬。

渐渐失去了自我,变得压抑,焦虑,学会讨好。

所以很多人羡慕卢昱晓的家庭氛围。

在她的家里,表达夸赞和爱是一种常态。

卢昱晓做菜,卢爸回家就是一顿猛夸“油少健康”“五颜六色”。

甚至还提前打电话给要来家里吃饭的亲戚,让他们不要扫兴。

谈起供女儿去英国读书,卢妈不会说自己付出了多少。

一句“吭哧吭哧地挣钱让她去供她学习,我也很幸福”,让无数人动容。

而在这样家庭中滋养出来的卢昱晓,乐观,自信,拥有蓬勃的生命力。

父母爱孩子,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正因为有爱,我们才更要好好说话。

至少不要用嘴输出情绪,减少控制一切的欲望。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包容,才能拥有自我力量,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定律,叫做韦奇定理。

说的是在群体中,一个人即使有自己的主意,可一旦周围有人有不同看法,就很难不动摇。

从主见变成了从众。

这种情况,在教育孩子上最为常见。

听人说学乐器对孩子记忆力有帮助,于是赶紧去报班;

楼上家的孩子在学英语,自己家也得赶紧补上。

有时候甚至对外人言听计从,对自己孩子的话却置若罔闻。

我有个亲戚的耳根子就特别软,别人一说什么就照做。

儿子大学想报的是计算机专业,但亲戚听从别人的建议,认为学财务未来前景最好,于是反复劝说。

大学毕业后,儿子想留在大城市有更多就业机会,亲戚又听了邻居的话“出去了就不回来了”。

于是哭着闹着,一定要儿子回家考编制。

回家以后,备考了好几年没考上,亲戚不知道从哪听来有内部名额,一通忽悠又被骗了好几万。



直到现在,亲戚的儿子都没个正经工作,整天在家混日子。

前段时间见到他时,给人感觉就像一个提线木偶。

按部就班,麻木机械地活着,别人说什么他都没有意见。

稍微遇到一点事就很慌乱,没有自己的主见,只能向身边的人求助。

也难怪有人说,一个家庭最大的不幸不是过得平庸,而是父母没有主见。

没有主见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大多也是极易受人影响,随波逐流的。

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是很难的,也是最容易吃亏的。

因为缺乏自己的主见,他们在工作中时常陷入被动,让渡自己的利益;

因为没有自己的原则,不懂拒绝,只能无底线的迎合他人,委屈自己;

对信息没有辨别力,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常常被骗了还以为别人对他好。

作为父母,我们不仅要对孩子的教育负责,更要为他们的成长负责。

父母先有定力,内核稳定,孩子才能拥有更积极自信的人生态度。



很多人听过神童张炘炀的故事。

2岁就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小学连续跳级,10岁上大学,13岁考上研究生。

他的未来原本无限可期,但不曾想却是昙花一现。

用网友的话来说:

他们家的祖坟冒过三次青烟,却都被张炘炀的父母急匆匆地浇灭了。

第一次是10岁,张炘炀首战高考拿到505分的成绩。

原本可以复读考取更好的大学,但张父为了保住“10岁上大学的神童”声誉。

拒绝了张炘炀复读的请求,错过了进入更高学府的机会。

第二次是13岁,导师看中他的天赋,为他争取去德国公费留学。

但德国规定14岁才能独自留学,张父为了拿下“最小研究生”的头衔。

反对他出国,执意要他大三后直接读研,又错失了出国深造的机会。

第三次是16岁,张炘炀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

当时正逢北京房价下跌,他要求父母给自己买一套房。

张父为了哄骗他参加答辩,租了一套房子骗他是买的。

从此北京房价飞涨,他们再也买不起。



原本一手好牌,被父亲几次打断后,张炘炀也开始摆烂。

从天才少年到啃老少年,也不由得让人感慨:

人穷穷一时,但心穷可能会穷好几代。

像张父这样的父母,就是属于心穷的。

这种穷,指的不是贫穷本身,而是认知和格局上的局限。

心穷的父母大多个性强势,自以为聪明。

固守着狭隘的认知,喜欢把自己的观点、经验强加在孩子身上。

不仅不能给儿女提供帮助,反而处处阻碍儿女的发展,最后耗尽了他们的气运还不自知。

所以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父母经商从政的,一定要听父母的;父母打工务农的,一定要远离父母的认知。”

话虽直白却很现实。

某种程度上来说,父母的认知不仅决定自身的命运,更与儿女的命运息息相关。

想要孩子将来能成才,有出息,父母就需先打破自身局限,持续不断调整自己。

这个世界是不断流动的,变化的。

让孩子站在肩膀看世界,才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托举。



但十点君讨论这些教育方式,并不是单纯为了指责父母。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家庭。

只是有时,一些常见的习惯看似无关紧要,却会在无形中拖垮我们的下一代。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但真正的“计深远”,不是总想着去改变孩子,期待孩子。

而是跟随孩子的脚步,修炼自己,主动成长。

当我们开始审视自身,主动戒掉身上的穷习惯,家庭的气场就会跟着改变。

家庭的气场改变了,孩子的人生也将随着改变。

点个吧,与所有的父母共勉。

作者 | 小嗲

主播 | 夏萌,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