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金纤纤:袁枚门下的“林黛玉”,她把人生过成了一场梦

发布者: qianyuan | 发布时间: 2025-9-8 09:46| 查看数: 85| 评论数: 0|



来源 | 有书

作者 | 有书张文跃

清朝出过这样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诗人,她身体纤弱、情感细腻、聪慧过人,常被人称作“现实版的林黛玉”。

她将自己的人生演绎成了一场梦境,因梦生情,因梦而死。

她以梦为诗,所作的诗也如梦如幻,令人陶醉。

她就是清代大诗人袁枚的“闺中知己”,江南才女——金纤纤。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位红颜薄命的袁门“林黛玉”的一生吧。

01

因梦而生,以梦为诗

金纤纤,大名为金逸,纤纤是她的字。

她于1770年诞生在江南水乡,自小聪慧过人。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评述道:

“余女弟子虽二十余人,而如严蕊珠之博雅,金纤纤之领解,席佩兰之推尊本朝第一,皆闺中之三大知己也。”

其中“领解”就是领悟力高、有灵气的意思。

事实上,金纤纤一出生就颇具灵气。

她母亲是苏州金阊门外“金记绣庄”的老板娘,十月怀胎时做了一个梦,梦到七仙女站在云端向她召唤。

她刚抬头望去,七仙女便撒下一缕彩丝,直接飘向她怀里。

她猛地惊醒,当晚就生下了一个体形瘦小的女孩,就是金纤纤。

由于梦中七仙女撒下了纤纤彩丝带,再加上这个女婴体质纤弱,因此父母充满爱怜地给她取名纤纤。

为了让这颗掌上明珠茁壮成长,他们四处寻找名医,开了无数的营养补品给女儿服用,但金纤纤还是那么弱不禁风、柔若无骨,如同《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一般。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是绛珠草投胎转世,她“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容貌婀娜风流,才智聪慧过人,且性情多愁善感。

而金纤纤无论容貌、才智还是性情,活脱脱就是现实版的林黛玉。

那金纤纤究竟有多聪慧呢?

相传,她曾和闺中好友在虎丘剑池旁游玩,大家一起畅聊《越绝书》和《吴越春秋》中的故事,你来我往,相互辩论,难分高下。

她们的交谈引来一众书生,让这些书生都听得目瞪口呆。

此外金纤纤也喜欢唐诗宋词,更不可思议的是,她喜欢做梦,而且能以梦境为诗。

金纤纤的闺房窗前挂着一串风铃,每到轻风袭来,风铃就会发出悦耳的叮咚声。

有一天早晨,风铃声伴随着远远传来的卖花声,唤醒了她的一帘春梦。

她沉思片刻,写下了一首清丽的小诗:

“风铃寂寂曙光新,好梦惊回一度春。

何处卖花声太早,晓妆催起画楼人。”

俗话说梦境无常,金纤纤的梦欢喜较少,忧伤较多,而梦境的好坏往往又会左右她的情绪,所以她的诗也是悲多喜少,引人怜惜。

比如她在一首《记梦》诗里写道:

“膏残镫烬夜凄凄,梦淡如烟去住迷。

斜月半溪人不见,忍寒小立板桥西。”

这诗里的意境令人无限感伤:蜡烛已经燃尽,夜深人静一片凄清。

佳人惊醒,却抓不住那如烟尘散去的梦境。

她惆怅地看向窗外,只见斜月半挂,这让她更加思念梦中的人儿;想要继续回到梦里,却怎么也睡不着,干脆披衣出门,但由于漫天霜冷,也只能在寒冷的小桥边徘徊。

金纤纤还写过一首跟梅花有关的诗。

她自幼喜欢梅花,父母投其所好,就在她的闺房周围种植出广袤的梅林供她散步观赏。

有一次金纤纤梦到了梅花,醒来后创作了一首诗:

“埋骨青山后望奢,种梅千树当生涯。

孤坟三尺能来否?记取诗魂是此花。”

孤坟,诗魂,一个本应朝气蓬勃的年轻女子,却饱受体弱多病之苦。

她的诗歌以及内容,折射出她对逝去的事物的关注,实在是令人动容。

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对金纤纤而言,她的诗作既反映了她的梦境,又间接反映出她对生命的“思”。

也许是因为身体原因,她的“思”也常常充斥着死亡的气息。

02

拜入袁门,以梦结亲

金纤纤在十二三岁时,遇上了她的伯乐——袁枚。

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的诗坛领袖,被誉为“执诗坛牛耳五十载”的“诗坛盟主”。

他33岁的时候就辞官不做,买下南京的随园,享受着悠然自得的闲适生活。

在诗歌方面,他倡导“性灵说”,希望人们不要时常使用“天下苍生”的虚文,而是真情实感地表达自己。

袁枚认为,这世上的男子们早早受到八股文教育的束缚,难以跳出那些条条框框的限制。

与他们相比,闺阁女子心思更为细腻,保留了更多的灵性。

因此袁枚倡导“闺阁文学”,在江南一带招收女弟子。

而能以梦为诗,无师自通地参透了“性灵诗”真谛的金纤纤报名后,立即得到袁枚的欣赏,并成为袁门弟子中的翘楚。

袁枚曾称金纤纤为“吴门闺秀之祭酒”,意指她是江南佳丽中学问、才华最出众者。

金纤纤不仅以梦为诗,而且通过做梦遇到了自己心仪的“良人”。

在她十五岁那年的春天,她梦见自己在一片清幽的竹林中行走,遇到了一位清秀书生。

醒来后梦中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内心也还留着强烈的怦然心动之感。

金纤纤觉得这是个好兆头,但她心里疑惑着,那位风度翩翩的年轻书生究竟是谁呢?

不久后,父母为金纤纤安排了一门亲事,对方是邻近吴县的富家公子,年方十八岁的秀才陈竹士。

父母告诉她这个消息时,金纤纤记住的唯有陈竹士这个名字。

竹士,莫非就是梦中那位竹林下的书生吗?

一想到这个可能,她内心一阵欢喜,脸上也浮现出一抹红晕。

当年秋天,父母为金纤纤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将她嫁到邻县的陈家。

新婚之夜,金纤纤怀着紧张与期待的心情,等待新郎掀开盖头。

眼前的少年郎竟然有些似曾相识,果然是梦中那位竹林下的书生!

金纤纤满心欢喜地依偎在夫君的怀抱。

陈竹士不仅相貌英俊,且才华横溢,更难得的是他所写出来的诗也颇具空灵之气。

他和金纤纤相互对诗,堪称灵魂伴侣。

自从成亲后,两人日则同游,夜则同梦,宛若一对金童玉女,徜徉在甜蜜的爱情生活之中。

这样幸福的时光,一共持续了十年。

03

梦入秋水渡,不见共白头

若幸福来得太快或太容易,就会有种不真实感,宛若做梦。

婚后十年,即使过着幸福的生活,金纤纤仍有一种这十年是上天赐予的,迟早得还回去的预感。

因此,尽管和陈竹士在一起时她感到非常甜蜜,但心里还是时不时涌上一股感伤和悲凉。

一个清风细雨的午后,金纤纤躺在床上小憩,忽然梦到自己和丈夫在郊外嬉戏,只见野花满地绽放,无数蝴蝶翩跹起舞。

她兴奋地追逐蝴蝶,回头一看,竟然发现陈竹士消失了,只剩下她孤零零的一个人……

金纤纤醒来时哭了,才发现原来是在做梦,但心情依然烦乱不已。

她便提笔写下一首《闺中杂咏》:

“小庭雨细约风丝,织得新愁薄暮时。

隔着帘栊天样远,那教人不说相思。”

自从成亲以来,两人从未分开过一天,但只因细雨不停地落下,扰动着她的思绪;即使隔着一层帘栊,她依然觉得两人相隔天涯。

诗中透露出一股不祥的气息,而这种不详之兆很快就成了现实。

当时两人已经结婚十年,夫妻感情已经达到了非常深厚的境地。

有一天,金纤纤梦到自己和丈夫乘坐小船来到一个美丽的湖泊,只见近处波光粼粼,远方佳木葱茏。

附近的渔翁告诉他们这个地方叫秋水渡,夫妻两个对景生情,争相赋诗,其乐融融。

金纤纤醒来时,已经记不起梦里的其它诗句了,只记得最后一句“秋水楼台碧近天”。

她正回味着这句诗的时候,突然听到陈竹士在旁边慢慢地念叨着这句诗,睁开了眼睛。

她惊诧询问,陈竹士说这是他在梦中写的诗句,还描述了梦境,竟然和金纤纤的梦一模一样。

这件事发生不久后,金纤纤收到娘家捎信来让她回家小住。

当时陈竹士已经约好要与同窗学友聚会,并确定由他主持,实在无法抽身,金纤纤只好独自回了娘家。

这是十年来两人第一次分别,但刚过去四五天,金纤纤就提前回来了,比原计划的提前了好多天。

见到丈夫,金纤纤伤感地说:

“我前几天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身穿白衣的仙女从云端驾船飘来。

她热情地邀我登船,说一同去秋水渡。

我觉得梦兆不祥,也许我将不久于人世,所以赶回来与君相见。”

说完这话的第二天,她就病倒了,十日后溘然而逝,年仅二十五岁。

金纤纤临终前特地托人转告袁枚,她一生有两个遗憾:一是未能成为老师的入室弟子,二是她先于老师而亡。

她表示,如果“先生怜我,肯铭我墓,则我虽死犹不死也”。

袁枚听后潸然泪下,遵循金纤纤的遗愿,写下了一篇情深意切的铭文,并托江南名士王文治亲书,镌刻于金纤纤墓碑上。

金纤纤的墓碑被数株梅树环绕着。

陈竹士记得妻子最爱梅花,也记得妻子曾写过:“孤坟三尺能来否?记取诗魂是此花。”

他花重金买下梅树,移植在金纤纤墓前,以及自家院落。

他相信妻子会化作一缕诗魂,借着梅花的香气入梦,就像他们曾在梦里共游秋水渡一样。

俗话说,才女多悲情,红颜多薄命。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如此,现实中的金纤纤亦然。

然而人生不仅是长度,还有密度和深度。

金纤纤有幸遇到疼爱她的父母,遇到欣赏她的老师,遇到与她心灵相通的伴侣,又如何能说她的一生是悲情和薄命的呢?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