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不想养出白眼狼,就一定要让孩子吃这5种苦

发布者: enfamily | 发布时间: 2025-9-6 09:47| 查看数: 66| 评论数: 0|



想养出一个感恩的孩子,就要让孩子真实地参与过生活,这样,体贴与珍惜自然会从日常的言行里长出来。

——虎妈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男孩派主播周周朗读音频

作者 | 苏梅

来源 | 苏梅育儿(ID:qianma_001)



冷漠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过度付出的父母。

我家娃从小到大,每当有好吃的东西时,姥姥都会要求她进行分享,可不是让孩子做做姿态,是姥姥真要吃的。

我不以为然,姥姥却说:你现在让她养成吃独食的习惯,小心以后养个白眼狼。

确实,现在小孩很多越来越不懂得感恩了,是我们养育孩子出现什么问题了呢?

神经学研究显示,孩子们并非天生冷酷,而是情感镜像系统发育受阻。

如果长期缺乏共情训练的话,大脑前额叶皮层和镜像神经元网络激活显著减弱,就好像心灵蒙上了一层雾。

如果你不想养出白眼狼的孩子,就一定要让孩子吃这5种苦。



吃劳动的苦

现在社会,本来劳动的机会就不多,大人还把孩子能做的事给代劳了。

我们80后这代人,尤其是生在农村的,从记事起就开始在地里干活,每次腰酸背痛,大汗淋漓,慢慢也就习以为常了。

据神经科学研究:

肌肉酸痛时会分泌乳酸分子,它可刺激大脑合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大幅提升前额叶皮层神经突触的可塑性。

我们这一代人干过活,懂得感恩。我们不让我们孩子做活,就是在培养不懂得感恩的人啊!

我们可以从小事让孩子做起。

比如放学后的书包,只要重量不超过孩子体重的15%,书包让她自己背;

每周固定时间打扫室内卫生,一定要让孩子参与。

卢梭曾在《爱弥儿》中说:

孩子应像农夫那样日出而作,让四肢的酸楚转化为前额叶的沟回。

别再因为孩子吃点苦而内心不安了,他吃过的苦,必将转化为他前进更大的力量。




吃等待的苦

我从小听着我妈说“哪能说吃就端”这样的话长大的。

现在知道西方心理学有个名词,叫“延迟满足”。

据心理学研究,当多巴胺分泌被刻意延迟时,背外侧前额叶的神经联结会增强,孩子会获得“未来时间的透视能力”。

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等待训练”。

比如想要买零食,告诉他只可以买一种;想要吃零食,告诉他要等某个时间段后才可以吃;想要买新玩具,等自己攒够钱再买。

这样的次数多了,他也会发现有些东西不是他必需的,有的想要的最后可能他自己也忘了。



吃负责任的苦

每当我家孩子想养宠物的时候,我就会要求她了解一下宠物的价钱,宠物在家哪里养,宠物吃什么,大概食物花多少钱,钱从哪里来……

这样一通下来,通常她想养宠物的心被浇灭了一半。而我们家养过的宠物——热带鱼和小鸡,都让她参与了养育。

根据脑成像证实,当孩子照顾宠物时,她的后扣带回血流量激增,这是共情核心区被激活的标志。

同样,如果我们生病的话,可以要求孩子来照顾我们,就像我们照顾她一样,可以激活孩子的共情神经网络。

如果你想培养孩子家庭责任感,最好的方式是让他参与到家庭劳动中,而不是让他在家只会写作业看手机。




吃失败的苦

有多少父母,一边抱怨孩子不懂事,一边把孩子成长路上的挫折一一扫清?

让孩子自然而然地经历一些可控的挫折,前额叶-杏仁核神经通路将被重构,使应激反应从平均72秒缩短至9秒。

当孩子不会跳绳时,当孩子没有朋友时,当孩子数学遇到难题时……这是增强孩子抗压能力的好机会,试着让他自己解决。

我们可以适时引导,站在一旁观察,绝对不可以一手包办,不给孩子体验挫败滋味的机会。



吃孤独的苦

我以前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孩子就要无时无刻的陪伴。孩子稍微长大之后,我发现我错了,因为孩子养成了依赖大人的习惯。

我们养孩子,一定要让孩子吃孤独的苦,来培养他精神上的韧性。说白了,就是让她学会和自己相处,哪怕发会呆儿,也是孤独的体验。

据脑科学发现,每天30分钟独处可以使默认模式网络密度增加,这个网络是用来负责自我反思和心灵成长的。

对于3~6岁的小孩,我们可以让他在没有玩具的情况下独处20分钟,父母可以在一旁观察。

对稍大点的孩子可以有意识的去引导,每天生活可以有半个小时的空白时间,这空白时间可以散散步或坐着或发呆。



古希腊哲人曾说:

溺爱是裹着蜜糖的神经毒素,它瘫痪运动皮层,萎缩前额叶,最终把灵魂囚禁在奖赏回路的牢笼里。

当父母把“不受伤”设为最高目标,孩子便永远学不会与伤痛共舞。

我们精心为孩子避开了所有的暗礁,却忘了惊涛骇浪,才是前庭系统最好的教练。

让孩子吃点苦吧,吃过苦的孩子,才能指挥出生命最好的交响乐!



*来源:苏梅,81年8岁女宝妈,从事基础教育工作20年。来源:苏梅育儿(ID:qianma_001),分享育儿方法,记录养娃日常,关注儿童心理,与孩子共同成长。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