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培养孩子的社会化能力,才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发布者: 风中麦田 | 发布时间: 2025-8-30 10:02| 查看数: 100| 评论数: 0|



没有哪只鸟儿能在父母的翅膀下学会翱翔。

养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能够勇敢坚定地独行世间、闯出一片天。

——虎妈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男孩派主播周周朗读音频

作者 | 瑞秋

来源 | 瑞秋三思(ID: Racheland3kids)



最近读到一本书,让我眼前一亮。

它的中文译名叫《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但我更喜欢它原本的英文书名:《How to Raise an Adult》,简洁、直接,又充满力量。

看到这个书名,我忍不住会心一笑。

太多育儿书都在教我们如何“养孩子”,但这本书反其道而行之,它提醒我们:我们真正该养的,不是一个“孩子”,而是一个未来能够独立生活的成年人。

如果我们只是把孩子当成一个孩子来养,那么这个“孩子”即使长大了,也难以真正“成人”。

《How to Raise an Adult》的作者Julie 曾是斯坦福大学的新生事务主任;

她发现不少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能力出众,但在生活自理、沟通交流和承担责任方面却非常脆弱,他们严重依赖父母,缺乏基本的社会化能力。

这其实是很多家庭的缩影,家长对孩子几乎没有其他要求,唯一的期待就是专注学习,考出好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

父母会精心准备好一日三餐,确保孩子吃饱喝足后,放下碗筷就能专心学习;连他们的衣服、鞋子和书包也都安排妥当,一切琐事都由父母承担,只为了不给孩子任何“学习以外”的烦恼。

至于做家务、参加志愿服务或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都会被列为“影响学习”的事情。

但问题是,这样养育出来的孩子,虽然学习能力强、成绩优异,却往往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

当这样的孩子进入现实社会之后,他该如何适应和生存?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更是一个能够独立生活、担当责任且适应这个社会的孩子。

作为父母,帮助孩子尽早社会化,或许才是我们能送给他最好的成长礼物。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试试以下三个方法。




不要给孩子包办太多事

现在的孩子往往是家庭的中心,不仅有爸爸妈妈关心,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呵护。

家长们出于爱护,习惯性地帮孩子做很多事情,甚至把一切都包办了。

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就尽心尽力地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事无巨细。

然而,问题在于,孩子慢慢长大,具备了一定能力之后,许多家长却仍像照顾小孩子一样继续包办一切。

当孩子遇到冲突时,家长急于替他们解决;

孩子犯错时,家长替他们道歉;

孩子需要与同学沟通或在公共场合发言,家长也代劳;

生活中很多小事,家长也替孩子完成。

这样的养育方式,必然会让孩子错失宝贵的“社会化”实践机会。

要知道,日常生活本身,就是孩子最真实、最鲜活的社会化课堂。孩子需要在其中尽可能多地体验、参与和承担,做得越多,成长得越快。

我们家有三个孩子,从小都是由我和队友两人带大。

人手有限,两个人照顾三个孩子,注定在很多细节上无法面面俱到。

可正因为如此,我们没法替他们把一切都安排妥当,孩子们不得不亲自出马,自己去经历、去尝试、去承担,这反而“逼”出了他们的潜能。

收拾好书包、整理书桌和房间,是最基本的自我管理;作为家庭成员,参与打扫和家务,是理所应当的责任;想要得到什么,也必须自己勇敢去争取,而不是等着父母替他们出面。

我和队友的养育原则之一,就是尽可能地“用孩子”。

凡是他们自己能做的,就让他们自己完成,不替他们承担本属于他们的责任;即便是暂时做不到的事,我们也会推他们一把,鼓励他们跨出舒适区去尝试。

经历过挑战的孩子,才会明白自己的力量;独立应对过生活的人,才会积累应对变化的信心。

只有让他们亲身去解决问题、承担责任、表达想法、争取权益,才能真正培养出独立、自信、能适应社会的能力。

毕竟,父母的终极目标,不是替孩子铺好一条无风无浪的路,而是让他们有能力走完属于自己的人生。




让孩子多参与真实世界

学习固然重要,但成绩从来不是孩子成长的全部。

真正全面的发展,需要孩子走进真实的世界,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具体事务的操练中,逐渐建立起对社会的理解与适应力。

如果我们总是用“让孩子专心读书”为理由,刻意屏蔽他与现实生活的接触,只会慢慢剥夺他们了解社会、锻炼能力的机会。

这样的孩子,即使学习成绩再好、学习能力再强,若是对生活的真实运作一无所知,将来会很难应对未来的挑战。

所以,父母应当有意识地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到真实生活中来,不只是说给他们听,更应该让他们亲自体验。

比如,让孩子帮忙制定一次家庭旅行计划。

从查路线、订票,到安排行李和计算预算,这些过程虽然复杂又繁琐,却可以让孩子体会到“出行”并非一句话那么简单,而是一连串需要决策和协作的过程。

再比如,带孩子一起去超市购物。

让他们列好购物清单,学习自己比较价格、了解不同品牌的差别、养成记账的小习惯;让孩子学习如何善用金钱,养成良好的金钱观。

还可以鼓励孩子参与义工活动、图书馆项目和社区服务。

无论是帮助有需要的人,整理书籍,或是打扫卫生,这些小小的付出,都是他们与社会建立连接和建立责任感的契机。

另外,给孩子创造跨年龄、跨圈层的社交机会同样重要。

如果可以的话,让他们接触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理解不同家庭、文化、年龄段的思维方式,比如参加夏令营、公共讲座、邻里活动等,而不是只局限在同班同学的小圈子里。

孩子只有真正“身处其中”,才能学会倾听、表达、协作与换位思考。

与其把他们包裹在象牙塔里,不如让他们一步步走进世界,去体验、去尝试、去承担。

这些看似与学习无关的日常时光,恰恰是帮助孩子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以及培养独立精神和人格的好机会。




加强自我认知和责任意识

帮助孩子实现真正的社会化,不只是教他们如何与别人相处,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与自己相处,学会看清自己、管理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换句话说,社会化不仅是外在的沟通与合作能力,更包含内在的自我认知与责任意识。

而这两项能力的养成,离不开父母的放手与信任。

如今,不少孩子缺乏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从未真正拥有过选择权。

生活中的大小事务,从兴趣班、补习班,到比赛和日程安排,几乎全由父母替他们拍板。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做不好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这又不是我自己选的,我本来就不想做。”

他们很自然地把责任推向外界,也因此缺少了坚持下去的动力和勇气。

要想改变这一点,父母就需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选择,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喜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并明确告诉他们,选择意味着责任。

就比如在报兴趣班之前,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优劣,尊重他们的兴趣方向,让他们自己做决定。

一旦选择了,就要坚持一段时间,不轻易中途放弃。

当结果不理想时,引导他们反思:“你觉得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下次你会怎么做?”而不是急着批评或替他们“兜底”。

将来,他们也会面临人生中很多的选择题,选择什么专业、去哪座城市、和谁共事、要做什么工作……

这些决定没有标准答案,也没人能代替他们走完整个过程。

能否在关键时刻做出判断,并且承担随之而来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小时候是否经历过这样的练习。

一个真正成熟的孩子,不只是听话或成绩好,而是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愿意面对选择带来的结果,并有能力修正错误、从中成长。

这才是在社会中站得稳、走得远的底气。而这一切的起点,是父母愿意放手,让孩子逐渐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




写在最后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次次真实的选择、实践和承担中慢慢完成的。

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不是铺好一条没有阻碍的路,而是教会他们在复杂的世界里,成为一个有主见、负责任、懂合作的人。

让孩子走出去,接触真实世界,了解自己,承担责任,才是真正通往成熟的开始。



*来源:本文转载自“瑞秋三思”(Racheland3kids),作者“瑞秋”。生活在荷兰的硬核三娃妈,分享独立带娃的酸甜苦辣,努力把鸡飞狗跳的日子过成诗。欢迎关注。公众号:瑞秋三思(Racheland3kids)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