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中国,为什么不一样?

发布者: scarecrow | 发布时间: 2025-8-24 10:28| 查看数: 59| 评论数: 0|



作者:张国刚

来源:笔记侠(ID:Notesman)

内容来源:2025年8月2-3日,笔记侠于山西晋中举办的PPE课程2025级第三模块【历史学·道与术】

全球文明在源头上就走向了不同的岔路:西方钟情于科学逻辑的推演,南亚西亚北非孕育了宗教神学的土壤,而中华文明呢?它最务实,最关心的是“人”和“社会”的现实问题。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是我们的文化基因。

那么,独特的中华治理结构如何塑造了我们的市场?当“天下秩序”遇到“万国秩序”,我们的企业如何在全球化中定位?西方文明为何后来居上?而今天的我们,又该如何走好“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别急,答案就在这篇穿越时空的文明对比里。看懂来处,才能更坚定未来的方向。

希望今天的内容,对你有所启发。

一、“轴心时代”文明古国的3大类型

我们看下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以及人类知识体系的构成。

我将人类知识体系划分为三个类型:

第一是关于自然的知识,涵盖声光变化等方面;

第二是关于超自然的知识,涉及宗教和神学;

第三是关于现实人生和社会的知识。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乃至每个人,都离不开这三大知识领域。关于自然知识,关于超自然知识,特别是灵魂和宗教,以及关于现实问题的探讨,这就构成了古人所说的“天地人”。

我们以一幅葡萄牙人绘制的古老世界地图为例,尽管它与现今的标准地图有所差异,但仍能依稀辨认出各大洲的轮廓:美洲、非洲、欧洲、澳洲,以及中国和印度所在的亚洲。



美洲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主要是黑人,而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则以阿拉伯人和摩尔人为主。澳洲的原住民是毛利人。

我们观察这些原住民,比如黑人、印第安人,就会发现他们的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他们的生活方式多表现为唱歌跳舞,装饰有色彩斑斓的面部和头上的羽毛。



我们可以发现真正的轴心时代文明古国,都出现在亚欧大陆和北非地区。

我们可以把这些文明古国分为三种类型:

首先,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

其次,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明。

再者,是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南亚、西亚和北非这些地方的文明。

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古希腊人最终追求的是科学,科学是西方知识皇冠上的明珠。

而南亚、西亚和北非则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因此这一地区以宗教和神学的特色区别于其他文明。

古代的中华文明既对科学不那么感兴趣,对宗教也不那么感兴趣,最感兴趣的是人生和社会的现实问题。

《史记》里引用了一句话:“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异路,有省不省耳。”

这话是说: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这些人都是希望使天下得到治理的,只不过言论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同,有的好一点、有的差一些罢了。

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都是关于治国平天下的学问,这与西方文明那种科学逻辑的范畴、南亚西亚北非重神学宗教传统是不同的。中华文明最关注现实的人生和社会,因此它是最重视历史的智慧。

世界上没有哪个文明像中国这样重视历史,西方文明重科学哲学,南亚西亚北非文明重宗教,仿佛有一种分工。这种分工的知识色彩,其实与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所走的道路不同有关。

这就像农村的孩子、城里的孩子、山里成长的孩子、海边成长的孩子,他们的环境不同,遭遇不同,幼年的经历也不同,因此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也不一样。

二、用中西文明的比较视野

看中华文明的历史特点

1.治理结构

第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治理结构不同。

从古代的“编户齐民”到近代的乡里保甲,再到当代的公社、大队、街道、居委会,中国人不论身份贵贱,所有人都被编入户籍。这种基层组织体系,是中国独有的。

中国“编户齐民”的制度早在管仲做齐国相国的时候就开始实行了,后来商鞅变法更是把这套制度严格化正规化,导致商鞅在被通缉逃命时因为没有路引(笔记侠注:介绍信)而无法住店。

中国古代还有个独特的“郡县制”,秦汉时代是郡县,后世发展出州县、府县等等,直到我们现代的省、市、县。

这就形成了一个以县为基础,上面有1-2级地方政府,再往上是中央政府,政府的治理涵盖人才选拔、赋税征收、意识形态等体制。这一整套结构从秦汉到晚清,基本是两千年没有变化。

现今世界各国的治理体制基本上都处于这一框架之内。无论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还是职业官僚体系、赋税制度。

西方其实原本并非如此(笔记侠注:西方在古典时代城邦林立,比如今天希腊地区就有大小几十个城邦,雅典和斯巴达是其中比较大的两个;到了中世纪,欧洲更是小国林立,今天德国地区当时由神圣罗马帝国统治,有大小300多个邦国和自由城市)。

从罗马时期到中世纪,中西的治理模式迥异,但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模样。

也就是说,西方现行的治理体制,其源头或许可以追溯到中国(这其中是否受到了中国的影响,确实难以断言),中国堪称这一领域的先驱。

中国和西方之外的世界呢?比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只是其中一个酋长国的一部分;还有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这些地方实行的是酋长制。

当初印度有200多个族邦,日本有200多个大名(大名即诸侯)。南苏丹800万人口中有300个部落,最大的部落祖鲁族几乎占据一半人口,因此在投票中占据优势。

所以,世界上许多非西方国家仍保留着部落长老制和不同程度的酋长制。

而中国则有所不同,中央集权制度下的郡县制,强调制度(礼)、教化(乐)等,中国式的治理模式独具特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上能够称得上国家的,其实屈指可数。

非洲、中南美洲这些地方基本上都是西方国家殖民地,亚洲除了泰国,非洲除了埃塞俄比亚,西亚除了土耳其之外的地方,也几乎都是殖民地。

印度也是如此,它在历史上从未成为独立国家,而仅是一个几乎等同于南亚的“地区”。英国人将这片土地整合在一起,然后在退出后留下了诸多问题,比如印巴分治等等。

总之,今天这些地区的国家迈向现代化,需认清自身的历史与现实。他们作为殖民地的历史虽不久远,但民族性的觉醒已属不易。然而,与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相比,仍显不足。

首先,中国是土著的,而西方是移民的。

中国文明消化了佛教和其他外来宗教,而西方大体上是被宗教征服。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走向了天下秩序,而西方则走向了万国秩序。因为西方不能统一,只能选择各自的道路。

于是,万国之间打得一塌糊涂,后来发现不能再打了,因此有了《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笔记侠注:欧洲中世纪与近代史时期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被称为近代国际法的实际源头,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有了《巴黎和约》,有了国际联盟,后来还有联合国。

万国秩序与中国人民性质所追求的天下秩序是不同的,当然这有其客观的历史原因。如今,中国需要进入这个世界秩序中,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

所以网上有说法称,中国是一个将文明装扮的国家。这完全是西方的立场。他们认为一个文明可以包含多个国家,比如欧洲就有许多属于西方文明的国家,而中国则是一个文明对应一个国家。

对此,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当东西方碰面时,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现在正好落在了我们这代人,在我们的父辈、祖辈的身上也遇到了这些问题,因此对我们思维方式的影响更为深远。

所以,未来中国的路该怎么走?我们不能按照已经熟悉的配方来走了。

2.经济传统

我们的经济传统是什么?

其实,我们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搞市场经济的。

《史记·货殖列传》里面说:“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我们看一个东西是多了还是少了,就知道它的价格贵贱。

比如,我们搞清楚中国的房子是多了,还是少了,就知道房价是上涨还是下跌。前几年房价猛涨,为何?有利可图,大家纷纷投资。

后来供给增加,房子变多了,价格自然下降。我们现在还没到到那个便宜的极点,但总有一天会到的。

当然,一线城市房子肯定保值,因为它是稀缺的。即便现在北上广深这些城市房价高,但和世界发达地区(香港、巴黎、东京、纽约等地)的房价比起来,并不算贵。

一线城市优质地段的房子,从不缺乏需求。只要房子足够好,地段足够好,价格自然会回升。当然,发达国家不好的地方房价很便宜。

便宜到极点时,生产减少,稀缺性就会出现。因此,《史记·货殖列传》还说:“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这话的意思是,东西贵时趁机抛售,像粪土一样抛掉,不要舍不得;便宜时赶紧买回,它一定会升值。

《史记·货殖列传》还有一句话是:“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大旱之年投资造船,看似愚蠢,实则成本低廉,旱后市场便能盈利。涝灾时用车少,人工、材料便宜,此时投资,日后收益。

总之,作为现代化要素之一的市场经济导向,其实是中国人的传统,而并不是西方的传统。



当西方还在宗教裁判所那个年代的时候,北宋就出现了交子(中国最早的纸币);在西方搞十字军东征的时代,南宋出现了会子(纸币)。

再看元朝和明朝的宝钞(笔记侠注:一种纸质货币)。美国纽约有个纸币博物馆,上面写着大明宝钞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而西方的纸币直到1696年英格兰银行成立时才出现,当时叫做银单,那已经是近代的信用货币了。

中国古代因为经济体量太大,交易起来没有那么多中介,金子、银子都不够用,只有铜钱,但铜钱太笨重,所以才发明了纸币。

到了明清时期,全世界的银子都进来了,所以才开始用银本位取代了过去用丝绸作为大宗商品交易媒介的方式。

三、“西方”在哪里?

1.关于“西”与“东”

西方在哪里?看看这两张地图,左边是中国的地图,右边是西方的地图。

大家看差别是什么?



中国地图里,中国在中间;西方地图中,中国在东边。

中国人在东边,把中东叫西边。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不就是在中东那地方吗?

但西方人把中东那个地方不叫西了,叫东,因为它在(英国)东边。

今天,谁是东,谁是西,就像格林威治时间一样,谁是0点,谁是8点,由西方人说了算。

当西方这个概念不再按照中国人的理解来划分时,你说那是西,不对,那是东。所以我们跟着人家一块讲中东、近东,明明人家是在我们的西边。

2.西方民族的迁徙脉络

接下来,我们讲讲“西”的概念。



中间的红色部分就是印欧人分布区,黑色的箭头是他们前进的方向。我们通过这张图能够清晰看到他们朝着三个方向去迁移。

图中粉色部分就是高加索地区。高加索现在有南高加索和北高加索,南高加索包括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这些地方现在都开始逐渐脱离俄罗斯的控制了。北高加索在俄罗斯里面,车臣等地区还在俄罗斯境内。

高加索地区其实是白人的起源。印欧人从高加索地区开始向亚洲、伊朗和印度这些地区迁徙。

除此以外,他们也向西方迁徙。一个是地中海分支,就是希腊、罗马和今天的安德特利亚,安德特利亚就是土耳其的本土,靠近特洛伊、以弗所的这些地方,这是希腊罗马人的祖先。还有就是“欧洲三大蛮族”,即斯拉夫、日耳曼、凯尔特人,他们也是印欧语系的后裔。正是这些人一起构成了所谓的西方人。

另外,我们史书上记载的大月氏人,也源自古印欧人迁徙的一个分支。他们就是张骞通西域去找的那些人,他们原来从河西走廊翻越祁连山西迁的,我们在塔里木盆地也发现了他们的遗骸。

根据研究发现,商高宗武丁的老婆叫妇好,她除了是王后,也是一位女将军,她曾经率领万人规模的军队打败鬼方、犬戎等等。这些人其实就是印欧人。

世界上所有的印欧人,到了一个地方就鸠占鹊巢,把当地人给灭了,或者像印度那样,把当地人变成贱民,他们作为高等种姓去统治这些人。

或者像斯巴达那样把当地人征服后,变成黑劳士,也就是贱民和农奴,斯巴达公民作为统治者进行军事镇压和管理(笔记侠注:黑劳士一般指希洛人。希洛人是拉科尼亚地区的原始居民,约在公元前11世纪被南下的多利亚人即斯巴达人征服后沦为奴隶)。



唯独中国把这些印欧人打败了,这些历史不像儒释道合流中儒家获得新生那么明显,但也都是有记载的。这说明中国文明确实很古老很强大,所以能够战胜印欧人。

印欧人迁徙还有几条线。希腊人沿着黑海沿岸,经过色雷斯平原(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东部的广阔平原,主要分布在现代保加利亚南部、希腊东北部-西色雷斯和土耳其欧洲部分-东色雷斯),抵达希腊半岛。

拉丁人从黑海沿岸,通过多瑙河中下游平原,进入波河流域(意大利最大河流)。

凯尔特人沿着多瑙河溯源而上,直抵巴伐利亚高原(是德国三大地形区之一,位于多瑙河以南的阿尔卑斯山北麓)。

与他们相比,日耳曼人同斯拉夫人一起,选择从喀尔巴阡山,往德涅斯特河进发,这条河分割了乌克兰和摩尔多瓦两国,最终抵达日德兰半岛(欧洲北部的半岛,位于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构成丹麦国土的大部分)。

所以到公元前500年,也就是孔子去世的那个时代,春秋末年战国初年,古印欧人在从印度河流域到不列颠岛范围内的整个欧亚大陆西部地区不断迁徙,创造了安纳托利亚文明(赫梯文明)、吠陀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古意大利文明、古日耳曼文明和凯尔特文明,从此整个欧亚大陆真正走出了蒙昧时代。

对这些西方文明来说,这种迁徙文明是他们的特征。因此,他们对故国的概念与我们不同。

比如,特朗普是德国人,但他甚至比美国人对德国人还狠,他只认为自己是美国人。

但唯独中国人,在世界任何地方,通常都有故国之思。这是两种文明不同的地方。

四、中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

中国的地理位置是:东南面是大海,西南面是高山,北边是沙漠。中国在这片独立的空间环境里筑造了周秦汉到宋明清,中国文化的独特性由此可见一斑。



这种独特性既有地理环境的原因,也有历史传统的因素。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的文明创造自然与别国不同。

因此,在这片土地上搞现代化,“中国式”这三个字的分量尤为沉重,不像现代化传到日德兰半岛,或者传到西班牙,或者其他地方那样。



我们再来看这张图:在印度、西亚、北非以及地中海周边,这些印度以西的地区,他们在种族、语言、交通和商业上都有着密切的往来。然而,唯独中国与他们通过喜马拉雅山脉在地理上是分割的。

这种分割是通过什么联系起来的呢?通过海上和陆上的丝绸之路。我们今天推行“一带一路”倡议,正是想重拾这一传统,让中国与异域文明有更多的文明交流和互动。

但中国人有自信,在交流互动中,我们要保持自己的主体性。

主体性体现在哪里呢?一个是文明的特性的延续问题,就像我的血脉,需要我自己延续下去。

我们与日本人不同,日本人传承家族,不一定传给儿子,传给女婿或养子也可以。比如松下幸之助的接班人并非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女婿松下正治,这个女婿改姓松下后,家业得以传承。

日本人更重视业的传承,而中国人更重视家的传承,血脉的传承。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8年,达伽马发现好望角。这些西方人到来之后,与我们在某个地方相遇了。这个地方在哪里呢?就是红点标记的地方,名叫卡尔卡特,古代称为古里。

郑和下西洋,七次远航,每次都抵达古里,也就是卡尔卡特,最终他在那里去世。达伽马也到达了这里,并把这里变成了殖民地。

中国在西方大航海之前的几十年就已经开始航海了,但中国人并没有把抵达的地方变成殖民地,而西方却做到了。

因此,从1500年到1600年,再到1700年、1800年,西方文明逐渐统治了整个世界。

那么,大航海给西方带来了哪些好处?

首先是资金方面。墨西哥的银子大量流入欧洲,导致欧洲通货膨胀,钱变得多了;

其次,原料方面,获得了丰富的原料资源;

再者,市场方面,生产出的商品有了销路。

于是,有了资金、原料和市场,资本主义自然应运而生,没什么了不起。

然而,对于中国来说,情况就复杂多了。

过去中国的资金积累主要依靠剪刀差(指是工业品和农产品在交换时,工业品的价格高于它的价值,而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它的价值,从而导致两者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就像一把张开的剪刀),从老百姓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集中起来。我们的原料需要从全世界购买,市场也必须拓展到全球,仅仅依靠国内市场是远远不够的。

由此可见,中国走的必然是一条不同的道路。

结语:看懂来时路,

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

中华文明以其对现实人生与社会的深切关注、对历史智慧的无比珍视、以及源远流长的市场经济实践和独特的治理体系,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我们不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我们就是一个在独特地理与历史熔炉中锻造出的、生生不息的“文明型国家”。

理解这一点,对今天的企业家和创业者至关重要。我们的商业智慧、组织方式、甚至对风险和机遇的判断,都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壤的“务实”基因与“治世”传统。

西方的崛起有其特定的历史机缘(大航海时代带来的资本、原料、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化只有“西方化”一条路。

中华文明曾成功消化了佛教等外来文化,保持了主体性。今天,面对全球化的“万国秩序”,我们需要的不是抛弃自己的文明底色去生搬硬套,而是在深刻理解“我是谁”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式”的融合与创新。

未来中国的路,必然是立足自身智慧,汲取全球精华,走出的一条主体性创新之路。

这不仅是国家的命题,也是我们每一位企业家和创业者寻找自身定位、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