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第一批退休的中年女,已经开启第二春了

发布者: wangxiaoya | 发布时间: 2025-8-23 09:56| 查看数: 54| 评论数: 0|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绛染朗读音频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知乎上有人问:

女到中年,下半场的人生还有其他可能吗?

其实,人生65%的财富是从40岁以后才开始积累的,许多难得的阅历也是在多年的磕磕绊绊中凝结而成。

女到中年,财富、阅历、时间正值鼎峰期,人生的后半场,恰恰才是女性真正重启自我的时刻。




按照女性一生的时刻表,20-30岁时读书恋爱,30-40岁成家立业,此后,便一直被深度嵌刻在日子的固定模板里。

一本书里曾这样形容中女的生存状态:

穿着廉价的衣服,过着憋屈的生活。

睁开眼是父母的养老,闭上眼是孩子的教育,上惹不起老,下教育不好,中间老公还像个孩子……

可当父母远去,孩子远行,和共度了大半生的丈夫话题越来越少,甚至连工作时长越缩越短后,一直像陀螺一样停不下来的中年女性,在被突然按下暂停键后,却陷入了难以名状的困惑中。

《小巷人家》里,宋莹跟随林武峰南下广州待业时,黄玲在工厂停产被迫下岗时,两人都曾先后陷入过焦虑或抑郁的情绪里。

家人们误以为两个妈妈来到了更年期,其实是在“工作伦理”主导的社会文化氛围里,无所事事,意味着价值的降级和话语权的下放。

尤其对于中年女性而言,“有事做”,意味着被需要、被看见,更让自己有一种掌控人生局面的安全感。



202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35-39岁阶段,女性的就业参与率(72.8%)比男性(92.8%)低了整整20个百分点,这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女性因为进入婚育期,需要照顾家庭和孩子。

但数据也同样显示,千禧年起40-50的女性仅次于30-34年龄组女性,成了劳力市场最活跃的群体。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女性尚未完全衰老,也不再有那么多人需要自己照顾,加之前半生财富的积蓄,在被认为“该停下来”的年纪里,中女终于有了追求自我成长的契机。

美国人摩西奶奶出生在农民之家,27岁结婚后,先后育有10个子女。

她擦过地板,挤过牛奶,更是在庄稼里精耕细作到了73岁,直到脚扭伤,被固定在病床上时,才重新拾起儿时的绘画梦想。



76岁开始画画,80岁时办画展,101岁逝世时,她留下1600多幅作品。

她曾自豪地总结自己的后半生:

上帝会帮助每个想成功的人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已经到了80岁。

发展心理学将这样的传奇人生形成了一个概念,叫“摩西奶奶效应”:

说的是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哪怕来到了银发阶段,依然可以璀璨夺目,依然可以在人生的季节里,探索属于自己的春天。



62岁的章小蕙穿着花裙子,一头大波浪地在直播间里解锁封印在女性身上的刻板印象:

请不要再把我们框在老套旧模式,如长卷发、花裙子,必定欠缺工作能力;

爱名牌、行头十足,必定贪慕虚荣。

还坦言:“更年期就是女性的第二个青春期。”



62岁的叶童拿下“浪姐6”总冠军时发文感概:

“20岁拿到人生第一个最佳女主角奖项,62岁完成人生另一个重要角色——

我自己”。



那些规训女性的陈腔滥调,在女性经济独立和拥有话语权的当下,已框定不住一个充满能量的人生;

而一个有能力自我成局的女性,无论处在什么年龄,都可以活成自己的黄金时代。



不久前,71岁的孙明慧在武汉一家健身房撸铁的短视频被传播开来。

标准丝滑的引体向上,紧致的肌肉线条,让很多在旁的年轻人惊讶不已。



年轻时的孙明慧曾是安徽马鞍钢铁集团后勤食堂的一名工人,因为身材纤细修长,曾被健身教练选中,参加了首届马鞍山健美比赛。

那次比赛,凭借自己的二头肌,孙明慧获得了女子组的冠军。

但受制于时代和观念的限制,健美操,尚未成为一项被广泛认可的工种,而这段健身经历,孙明慧也只维系了一年。

2014年,60岁的孙明慧已退休。

一天清晨,她去爬山,遇到了自己的同学,她发现对方手腕上有一个骑行手环。

孙明慧以为那只是普通的自行车运动,“但听他说起骑行的乐趣和挑战,我就心动了。”

在同学的鼓励下,孙明慧买下一台二手自行车,开始了骑行生涯。



那年夏天,孙明慧报名参加“百人万里挑战之旅”活动。

这次骑行活动,要从祖国最东端的黑瞎子岛骑行到最南端的三亚,全程6316公里。

不知道长途骑行是什么概念,也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但孙明慧还是想试一试。

45天的骑行征程,她穿梭在东北的寒风里,也在南方的酷暑里大汗淋漓,更在崎岖的山路上步履维艰。

有时候蹬一步都要使出全身力气……但我总告诉自己,既然60岁敢来挑战,就没有理由半途而废。

最终,她不仅完成了这项壮举,收获了“骑行勇士”的荣誉,还和队友们一起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次骑行,点燃了孙明慧的运动热情,也让她的银发人生不再只局限于小区的公园里。

2021年,67岁的孙明慧旅居三亚,为了补贴不够丰厚的退休金,孙明慧找了一份保洁的工作。单位的附近有一家健身房,工作之余,孙明慧会去那里锻炼。

“看着镜子里自己的肌肉线条一天天变得清晰,那种成就感让我深深着迷。”

后来,她通过直播展示专业的训练,并收获了数万粉丝的喜爱。

这次引体向上的视频传播开来后,孙明慧打算在社区开设公益健身课,希望可以引领一同老去的伙伴们更有活力地变老。



人生下半场,不是只剩下了孤独和凄凉,也并不是只能和生老病死打交道,像72岁的孙明慧,可以活出了27岁人的活力;走出家门的苏敏,可以在61岁时走上戛纳的红毯;

“田埂诗人”韩仕梅在年过半百后,受联合国妇女署的邀请,在北京发表演讲。

从前,人们总说年轻有无限可能,但随着50后、60后、70后的人开始逆天改命,网友惊讶地发现:

“女人中年,人生才刚刚开始。”

因为年龄的增长,意味着阅历的丰富,而丰富的阅历,历炼出了更加成熟的心智。



而变动的时代里,年轻也好,衰老也罢,不必非要在年龄和性别的交织成的结构性困境里辗转腾挪,更不必在约定成俗的概念里敛收起自己真实的渴望。



1949年,当全世界的女性还兜转在“贤妻良母”的狭小空间里时,41岁的波伏娃用一句话松动了性别的枷锁: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社会塑造的。

母亲、妻子或照顾者,传统的社会与文化规范出的角色,被迫让女性失去了独立的主体性。



30岁前要结婚生子,50岁前要做贤妻良母,60岁后要帮助儿女照顾下一代,直到脊背再也挺不起来,直到健康不断流失,这被包围的一生在接近生命终点时,才到了真正要散场的时刻。

作家池莉曾提醒中女:

如果你是中年妇女,周围几乎没有人可以帮你,父母、老公、孩子,全是吸你能量的,要建立自己的能量自给系统,不然状态会每况愈下。

张赞英这一生的能量,就是这样被悄无声息“吸干”的。

在成为“中国植物画第一人”曾孝濂的妻子前,张赞英曾是北京林业大学的副教授。

回顾自己一生,她一边拨弄灰白的头发,一边颤抖地说:

“如果有来生,我绝对走我自己的路。”



剥桔子、泡咖啡,向曾孝濂转达外界发来的每一封邮件和信息,野外采风时还帮他拿画板,背沉重的包裹……

在张赞英的精心照顾下,曾孝濂完成了一名画师到画家,再到“中国植物画第一人”的身份转变。

张赞英呢?从一名高知女性,沦落成了家庭妇女、保姆,还有丈夫的经纪人。

她心有不甘:“我也想出去看看,我也想出去走一走啊,但走不了啊,走不动的……”

根深蒂固地在她生命里的妻职和母职,已将她牢牢地困在家庭的牢笼里。



耶鲁大学教授、作家玛侬·加西亚在她的作品《她之所以成为她》里提到:

某种特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处境下,女性更容易选择顺从。

比如为了爱情放弃升学,为了家庭放弃晋升,为了照顾身边人透支自己的健康……

这份顺从,固化在她们的认知里,也让寄生在她们身边的人习惯了这样的乖顺。

可当这样的顺从被漠视为理所应当后,“张赞英们”在不快乐的人生里,才逐渐清醒过来。

绝大多数中女的真正觉醒,不是被唤醒的,而是被痛醒的。

就像在生活一次又一次的暴击中,在一次次撕裂的痛苦中,才完成了觉醒与新生的一代女性——臧健和。



人生的訇然崩塌,是臧健和从青岛前往泰国寻夫开始的。

1977年,臧健和32岁,她带着两个女儿,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转乘颠簸的大巴汽车,才按响了泰国一个富豪人家的门铃。

可映入她眼帘的,是丈夫黄汉洲抱着的一个男婴,还有站在他身边的一个年轻女人。

那个她从未谋面的婆婆羞辱臧健和:

你生不出儿子,就别占着位置。

彼时的泰国虽明文禁止“一妻多夫”制,但这样的陋习在当时的环境里并没有任何松动的迹象。

如果臧健和选择委屈求全,那个富豪之家也可以成为她的容身之所,但一身傲骨的臧健和并不打算接受这样屈辱的婚姻:

不管多穷,我也要带着孩子活下去,靠我自己。



那一夜,臧健和用手里仅存的几张皱巴巴的钞票,买了三张前往香港的船票。

海浪拍打着船舷,似在嘲笑臧健和:看你以后怎么生活!

身无分文的臧健和,带着两个女儿挤在一间不足四平米的“鸽子笼”里。

没有合法身份,没有学历,不会粤语,更听不懂英语,臧健和只能在茶餐厅里洗碗,在停车场里擦车,在医院做护工……

命运的转机始于一碗水饺。

那一次为了感谢帮助她的朋友们,臧健和包了山东水饺请客。

朋友们大快朵颐的同时也夸赞她:“你这手艺,在码头摆摊都能发财!”

她想起了儿时母亲教她擀饺子皮时说的话:

面要揉够一百下,皮子才有筋骨,就像做人,经得起摔打才立得住。

生活将她抛在香港,可臧健和的人生里不能只有被抛弃的怨愤,还要有经得起摔打的筋骨,更要有立得住自己的本事。

于是,一个写着“北京水饺”的小推车,出现在了香港的街头。



一位《东方日报》的驻港记者坐在她的小摊前吃了一碗水饺,在和臧健和聊天的过程中,他得知这碗水饺包裹着一个中年女性扭转人生败局,重启人生的传奇经历。

他将臧健和的真实经历写进了文章里,也让处在时代转型困境中的人看见了希望和生机。

借着《湾仔的水饺姑娘》这篇文章的契机,臧健和小摊前的队伍越排越长。

1983年,日本大丸百货的代表在吃下了一碗水饺后,萌生了想要和臧健和合作的想法,这意味着只要贴上对方的标签,“湾仔码头”就能走进高端商场。

可在巨大的诱惑面前,臧健和一口回绝了对方:

您知道“湾仔码头”四个字对我意味着什么吗?

那是我女儿们饿着肚子帮我推车的地方,是工人们冒着大雨也要来买饺子的地方。

这个名字,我不换。

冯唐说,中年女性要是有了风骨,那就是天生尤物。

她的放弃与坚持,让日方重新审视这个看起来毫无攻击性的中年女性,意外地是,大丸百货代表接受了这个完全坚持自我的华人品牌



彼时的臧健和早已在绝境中完成了自救,但她始终不肯为了谋生而降低自己的品格。

就像当初在茶餐厅刷碗不慎受伤,被老板指控“操作不当、扰乱秩序”,拒不支付工资时,她宁可与对方对簿公堂,也要讨回自己的尊严。

就像社会福利署的人上门劝她申请救济金时,她也断然拒绝:

我明白如果我走了一条不好的路,或者是捷径的话,我是一个人走错,三个人走歪。

对臧健和来说,哪怕后来和国际食品巨头Pillsbury合作,让“湾仔码头”从亚洲进军国际市场,哪怕年收入超60亿,她最值得骄傲,也最值得守护的资产,就是那股从未熄灭的韧劲儿。



一位网友这样评价臧健和:

在香港九十年代的斑驳街景里,这个北方女人用饺子征服了世界。这不是创业神话,是千万打工母亲的史诗——

她们在砧板上剁碎命运,在蒸笼里升起朝阳。

人生的重启,命运的突围,并非仅存在于青春的盛夏里,那些被误以为“职业终点”的年龄不是边界,而是勋章;

那些被规训好的身份和角色,也并非不能更新和完善。

不设限的人生,不屈服的命运,让被看作是下坡路的人生,有了新的起跑线。

6月毕业季,在被认为“该享福”的年纪里,55岁的张计玲完成了本科四年的学业,她告诉红星新闻的记者,自己最开心的是考研过线。

这个曾3次高考败北,做过家政、服务员等杂工的阿姨,穿着学士服在绿茵场上奔跑时,那悬在半空的学士帽,正是她凌云而起的曼妙人生。



生命不是被装裱起来的标本,即使在容颜渐衰的下半场,也可以成为发现新大陆的最佳航程起点。

致敬每一个不被年龄桎梏,勇于盛开在人生季节里的女性。

作者 | 春风十里,本文首发于十点读书会(ID:sdclass)。

主播 | 安东尼,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