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家长在这3件事上越舍得,孩子越有出息

发布者: enfamily | 发布时间: 2025-8-17 09:36| 查看数: 84| 评论数: 0|

文/Lily

总有一些道路,需要孩子自己去走。第一手的经验很宝贵,苦口婆心说的大道理无法替代其作用。我们不也讨厌别人喋喋不休,讨厌听枯燥的大道理吗?甚至有的时候还要放手让孩子“吃一堑,长一智”,父母只需要作为旁观者,看着孩子学习总结经验,提升自己的心理韧性。在孩子需要时提供温馨的港湾,让孩子得到疗愈后再次大胆出发,而不是把孩子囚禁在孤岛上。因为孩子大了,总要远航。

——黄彬彬,《读者》2023年第24期

前两天跟一个家里孩子上初三的朋友聊天。

她说:“现在补习班可真贵,3个多月的冲刺班,花了近10万块。”

“就这还是大班教学,一个班有三四十个人,要是10人左右的小班还更贵!”她接着感慨。

说实话,我们这只是四五线小城市,3个月10万块的补习费的确不少了。

但是我听了并不惊讶。

因为我们所处的城市虽不大,收入虽不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却是一样的舍得。

正应了那句:“再穷不能穷教育。”

为了孩子能考出更好的成绩,父母掏钱是毫不犹豫的,哪怕自己捉襟见肘、省吃俭用。

好像补习班报得越多,钱花得越多,孩子就越优秀一样。

可事实上,想教育好孩子,并不能只在补习班花钱上舍得。

在以下3个方面越舍得,孩子才会越来越有出息。



舍得让孩子“浪费”时间

说起很多父母心中的痛,排名第一的,莫过于孩子爱“浪费时间”,比如:

早上起床磨磨蹭蹭,明明上学要迟到了,还不紧不慢地吃饭。

放学回家不是先写作业,而是又吃又喝的先玩过瘾,再慢慢悠悠地动笔。

临近考试也不着急,游戏该玩玩,电视该看看,娱乐项目一个也都不能落下。

摊上这样不把时间当回事的孩子,父母很难不气炸。

其实,父母不必如此紧张。

孩子表面上是在“浪费时间”,做一些无用功,其实也是在“换脑”,让疲劳的大脑得以休息。

就如美国心理学家彼得·格雷在《玩耍的精神》中说:"自由玩耍不是学习的对立面,而是学习的最佳方式。"

“玩”过的大脑能注意力更容易集中,也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同时,不会对学习产生反感,也不对外界的失去兴趣。

小区里,我就发现一个特别爱玩的孩子。

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他在楼下玩。

当别的孩子都在家里不是做作业就是背书时,他早已跑到楼下去玩了。

本以为是他的父母不重视教育,或是他成绩太差,父母懒得过问。

但从邻居的口中才得知,孩子的成绩在班级里一直是名列前茅。

一天,碰到孩子的妈妈带着他一起在小区玩。

我忍不住凑上前去取经。

妈妈笑着说:

“孩子刚上学也爱磨蹭,越催写得越慢。后来我改变了方法,他回家想玩就让他玩一会儿。他说自己要先玩半小时,我说‘可以’,然后,他玩半小时后再写作业,反倒不磨蹭了。

“平时,我也不怎么管他,他写不完、错得多,老师会批评他。然后,我再问,‘想想哪些地方可以改进?’这时候他就能听得进去了。

“后来,他还自己调整了学习和玩的顺序,先写作业,然后再玩,偶尔碰到作业多或是太难的题,中间可以休息一会再写。”

她接着说:“其实,玩是也不耽误学习的,反而会活跃他的大脑。相信他们就好,他们自己心里有数。”

听完后我才明白,孩子爱磨蹭、拖延的坏习惯,可能很大程度源于父母的“步步紧逼”。

优秀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磨蹭、拖延、发呆时,能做到不生气、不发火、不吼叫。

因为他们知道,孩子的大脑需要“浪费时间”去休息,更需要“浪费时间”去观察世界、思考人生。

所以,父母们不妨把时间的分配权交给孩子。

不要怕孩子“浪费时间”,给孩子多一些时间去放松和思考,孩子的大脑才会充满活力和动力。



来源:视觉中国



舍得让孩子自己处理“冲突关系”

网上看过一个视频。

海滩边,中国和俄国的两个五六岁的男孩扭打在一起。

俄国的男孩比中国男孩高大半头。

可能由于身高的优势,俄国孩子的爸爸并没有上前制止。

而中国男孩的妈妈也没有去制止。

刚开始,俄国男孩占上风。

中国男孩有些着急和害怕,本能地向妈妈求助。

可妈妈并没有上前帮忙,而是指导儿子怎样出拳。

只听妈妈一会一个“直拳”,一会一个“勾拳”,再来一个“摆拳”……

中国男孩在妈妈的指导下,渐渐地不再慌张,反而越打越自信。

一套“组合拳”下来,俄国男孩逐渐招架不住,最后被中国男孩一拳打脸上,哭着走开了。

不少网友看过后纷纷赞赏男孩的勇敢、母亲的睿智。

面对孩子打架,自己家孩子又是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大多父母都会上前制止。

这位母亲却没有,是让孩子自己处理:

打输了,吸取教训。

打赢了,积累经验。

不管输赢,都是成长。

想起一句话:“真正的爱,不是为孩子遮风挡雨,而是让他学会在雨中跳舞。”

如果家长参与制止,孩子以后遇到困难还是会本能地退缩,永远都长不大。

而只有孩子自己实实在在的经历后,才能得到真正的历练和成长,再遇到问题时会懂得如何去思考和解决。

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父母不是不管不问,而是像男孩的妈妈一样,站在孩子不远的身后,时刻了解孩子的处境。

这样既能给孩子引导,又能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让孩子知道,只要他一转身就能找到父母,父母永远在关心和爱护着他。

所以,狠下心来,舍得让孩子自己的冲突自己解决,他的心智才能更加成熟,成长得更快。



来源:视觉中国



舍得让孩子接触“危险资源”

妹妹家的孩子小学四年级。

一到周末就迫不及待地给我打电话,约我和儿子一起出来吃饭。

可是我发现,他出来并不是真的想和我们一起吃饭,也不是想跟我们聊天,而是一屁股坐到饭桌前,头也不抬,谁都不理,一直抱着手机玩。

吃饭时,他一只手拿着手机,一只手拿着筷子,眼睛紧盯着手机,一秒也不肯离开屏幕。

听妹妹说了原因才知道:在家里,妹妹对他管控很严格,不准他拿手机,只有出门在外才可以。

所以,孩子就特别喜欢出门,尤其是特别喜欢出来吃饭。

别人在吃饭、聊天的时候,就是他玩手机的最佳时机。

心理学上有个“禁果效应”,说的是,越禁止,越是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妹妹的孩子就是这种效应的典型表现,越禁止、越限制,孩子玩手机的欲望就越强烈。

很多父母都把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视为危险资源,不敢让孩子接触,生怕孩子会上瘾、学坏。

其实,我们心里也明白,现在孩子的学习想要全完离开这些电子产品是不太可能的,或多或少的总要用到它们。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些电子产品有时候的确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只要孩子是正常地使用手机,不是沉迷于手机游戏、浏览不良网站,或是结交不明网友等,父母其实不必这么紧张。

想一想,孩子在学校一连上好几个小时的课,回到家里玩会儿手机,就如我们下班回家也想看会儿电视、刷会儿手机是一样的,无非是想放松一下。

与其严禁接触电子产品,不如给孩子约定好使用规则和时间,让孩子大大方方地玩,这样电子产品对于孩子就没那么神秘了,也就不容易上瘾。

相反,如果家长一味地限制,孩子的好奇心就越膨胀,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还会因为之前的压抑而逆反上瘾。

聪明的父母,都舍得让孩子接触“危险资源”,想办法发挥电子产品的积极作用,也能缓和父母与孩子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



来源:视觉中国



写在最后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

“教育的本质是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能得到健康的生长,而非简单的灌输知识。”

孩子的成绩固然重要,而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自由的天性与热爱,才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关键。

舍得让孩子浪费时间、自己处理冲突关系、合理地驾驭危险资源,正是给孩子时间与自由,让孩子的天性得以释放,更好更健康的成长。

点个,愿你我都能在这3个方面舍得,培养出健康、阳光、自信的孩子。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