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杨绛:真正聪明的女人,都关上了人生的3道门,越早关上越好命

发布者: xkai2000 | 发布时间: 2025-8-11 08:54| 查看数: 85| 评论数: 0|



来源 | 老子道德经

作者 | 知白

杨绛先生曾说:“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年轻时,我们常常为了追求而奔波劳碌,房子要大,朋友要多,车子要贵。

年岁渐长才明白,烦恼多源于贪求太多,精简的人生福源深厚。

懂得做减法,日子才能活得轻松自在的。

杨绛先生一生历经沧桑,却始终从容优雅,正是因为她早早关上了那些消耗自己的门。

01

知足常乐,关上欲望之门

古人云:“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

多少人活得累,就累在这“不知足” 上。

日子过得好不好从来没有标准答案,懂得知足,也就有了快乐。

奔波劳碌一生,其实珍惜已经拥有的就足以让自己幸福。

1932 年春天,杨绛在清华园邂逅钱钟书。

那时她已是苏州名门闺秀,追求者众,却独钟这个穿着旧西装、走路常撞电线杆的才子。

旁人劝她:“钱家家境普通,你何苦?”

她只是低头轻笑,将钱钟书送的旧诗集轻轻放进藤箱

对她而言,得一灵魂知己,胜过万千富贵。

婚后随丈夫国外留学,杨绛放下大小姐身段,在出租屋里笨拙地学做西餐。

烤焦的面包、夹生的牛排前,两人相视而笑。

回国后历经各种事情,她与钱钟书哪怕只能蜷缩在漏雨的小屋,只要能摊开稿纸写作,她便觉得岁月安稳。

晚年接连经历丧女失夫之痛,杨绛却将悲痛化作力量,独自整理丈夫遗稿,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

百岁高龄时,仍坚持每天读书写作,生活极简。

有人劝她搬入条件更好的居所,她看着堆满书籍的旧书房摇头拒绝。

杨绛一生跨越百年风雨,经历过繁华,也饱尝过苦难。

但她始终安于简朴,在书籍中汲取养分,在文字里找寻慰藉。

知足,让她在喧嚣尘世中,寻得了属于自己的清欢与宁静。

《道德经》有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人最怕被物欲牵着走,欲望太盛的人,往往活得最累。

知足常乐的女人,认清了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生活,反而更容易被命运眷顾。

02

社交清零,关上“合群”的门

俗语说:“酒肉朋友千杯少,患难之交一人难。”

见过太多女人为了“合群” 活得憋屈:

明明不喜欢酒桌上的客套,却硬着头皮陪笑;

明明心里有委屈,却要在人前装作无事发生。

消耗你的饭局、虚伪的寒暄、无意义的攀比,只会让你越来越累。

聪明的女人,早就关上了“合群”的门,把时间留给真正重要的人和事。

张爱玲晚年的生活,堪称深居简出。

她静静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

在年轻时张爱玲才华横溢,名震上海滩,周围簇拥着众多仰慕者。

她的文章如同她的人一样,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深邃的思考,让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然而步入中年,她深刻体验了世态炎凉,决然选择与喧嚣世界保持距离。

她开始反思人生,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如何保持自我。

在国外定居后,她几乎推却了所有社交活动,甚至拒绝媒体的采访。

她宁愿一个人静静地读书写作,也不愿在虚伪的喧嚣中耗费自己的精力。

有人认为她孤僻,张爱玲摇摇头完全不在意。

她更享受一个人的宁静,享受那种只有自己和文字的世界。

正是这种明智的“不合群”,使得她在晚年依然保持了创作的纯净,留下了众多不朽的文学作品。

林语堂曾说:“孤独两个字拆开,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

独处是一种高级的生活方式,聪明的女人,会在独处的宁静中,享受并沉淀自己。

她们不讨好世界,只取悦自己,反而活得更轻松、更通透。

人到中年,时间越来越贵,不值得浪费在无意义的社交上。

圈子不必太大,干净就好;朋友不必太多,真心就行。

分清楚是明白哪些人值得深交,哪些人只需点头而过,心平了,日子就顺了。

03

释怀放下,关上“执念”的门

增广贤文有言:“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总是放不下。

多少女人一生纠结于过去的遗憾、他人的评价、未实现的梦想,结果把自己困在执念的牢笼里。

人活一世,该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争不来。

想要活得轻松,先要学会分辨什么是该争的,什么是该放的。

这样的活法,最自在,也最长久。

杨绛先生在送走了独女钱瑗后,次年寒冬,丈夫钱钟书也永远闭上了双眼。

空荡荡的三里河家中,她摩挲着两人留下的手稿,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泪水浸湿了泛黄的纸页。

那些日子,她把自己锁在回忆里,反复咀嚼着与至亲相处的每一个片段,难以自拔。

但生活仍要继续。

杨绛先生强打精神,开始整理钱钟书未完成的《管锥编》手稿。

在堆积如山的资料中,她逐渐找到了方向。

她戴上老花镜,逐字核对、誊抄,将对亲人的思念化作笔尖流淌的文字。

每当回忆袭来,她便告诉自己:“他们希望我好好活着。”

之后的岁月里,杨绛将全部精力投入翻译与写作。

她开始坦然面对孤独,每天清晨在书房里读书写作,与文字相伴。

曾经那个沉浸在失去痛苦中的老人,终于学会了释怀。

人生的暮年,杨绛依然热爱生活,豁达处世。

老话说:“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过去的失误,要么弥补,要么翻篇,反复咀嚼只会让伤口更难愈合。

有些女人担心孩子的前程、焦虑自己的晚年,越想越怕,反而让当下过得战战兢兢。

不如释怀过去,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简单即是自在。



杨绛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知足常乐,心就不浮;社交清零,日子就清;释怀放下,福报才深。

人生下半场,要懂得把生活握在自己手里,关上该关的门,走得更稳更远。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