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做人学杨绛,做事学林徽因

发布者: qianyuan | 发布时间: 2025-8-9 08:42| 查看数: 46| 评论数: 0|



作者:玖轱酿

来源:帆书樊登讲书(ID: readingclub_btfx)

以入世之心做事,以出世之心做人。


(点击右边三个点,可调整速度,电脑上可下载)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一凡朗读音频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个人都曾在某个时刻感受到深深的无助:

也许是工作的压力,也许是教育的焦虑,又或是面对婚姻和生活一地鸡毛的迷茫与无力......

面对逆水行舟的一生,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心境做人,又以什么样的态度做事?

很喜欢网上的一个回答:

做人当学杨绛,以平和对人生;做事当学林徽因,以坚韧对万千困局。

她们传奇的一生,炼出世之心得自在,行入世之事全己名。

面对人生的困局,不妨读读她们,获得精神的力量,在纷繁的当下点燃一瓣心香。

01

  • 学杨绛,自在做人。

杨绛说:

“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失意,学业的压力,爱的惶惶不可终日。

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你,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不必害怕的。”

如果你正在被生活折磨得遍体鳞伤,不妨来学杨绛,学她修持己心,淡然处之。

倘若生活黑暗,就把自己变成一束光;倘若世界喧嚣,就把自己活成一片净土。

杨绛出身于名门望族,本应拥有顺风顺水的一生。

但偏偏生逢乱世,在她读小学时,父亲杨荫杭被诬陷辞官,举家搬迁;嫁给钱钟书后,也几度经逢战乱,入不敷出。

在上海沦陷的那段日子里,杨绛与家人挤在法租界一间逼仄的房子里,日子异常艰辛。

她先前就职的学校被迫停办,钱钟书刚回上海,没有找到工作。

不得已,杨绛去做家庭教师,为了三斗白米,每天辗转一个小时去离家很远的一所小学代课。

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在摇晃的公交车上,她经常困的睁不开眼。

生活不易,但她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平静与从容。

有人问杨绛:生活在沦陷区的上海,何以让泪和笑、悲和喜只隔了一张纸?

她的回答是:

“我们还年轻,有的是希望和信心,只待熬过黎明前的黑暗,就能看到云开日出。”

在渡过前半生的苦难后,杨绛也没有获得安宁。

1997年,肺癌晚期的女儿钱瑗与世长辞。

1998年底,钱钟书撒手人寰。

耄耋之年的杨绛接连经历了丧女、丧夫之痛。

网上有人曾评论:

“读过《我们仨》的人,当忘不了里面漫长得揪心的梦。”

这个百岁老人的一生,前半生尝尽生活的苦,在战火中颠沛流离;后半生尝尽人事的苦,面对生离死别的锥心之痛。

但她还是熬过来了,熬尽了生活的苦楚,熬尽了悲欢离合之后,在人淡如菊中安然老去。

夏衍先生赞她“无官无位,活得自在,有才有识,独铸伟词。”

人生在世,总要经历各种烦恼和痛苦,面临一次次生离或死别。

苏子说过:此事古难全。

《菜根谭》里写道:“众人以顺境为乐,而君子之乐自逆境中来。

说到底,想要活得自在,活得通透,无非是修炼出身处困境时的一颗平常心,与挫败握手言和,不必害怕。

修行自己的内心,养成内心的强大,才能从最低的境遇里,修出最高的境界。



02

  • 学林徽因,踏实做事。

很多人都感慨当今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氛围。

读书时讲究“速成”,B站上“四小时学完《高数》”的视频比比皆是。

工作后总想飞黄腾达,看着“毕业五年,年入百万,全款在市中心买下一套房”的标题期待命运的垂青。

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在云端跳舞,没有人再安心贴地步行。

可人生需得下的苦功夫,踏踏实实、稳扎稳打,才能成就真事业。

在世人眼中一直浪漫遥远的诗人林徽因,实际上却是一个埋头做事的实干家。

看过林徽因的一张照片——身形消瘦的她手拿纸笔,对着中国内地古建筑的梁、碑和石础专注记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自煊说:

“现在的人提到林徽因,不是把她看成美女就是把她看成才女。

实际上,我认为,她更主要的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学家。”

1920年,林徽因随父亲游历欧洲,接触到了西方的建筑学知识,立志要攻读建筑学。

中学毕业后,又与梁思成一同前往美国留学。

因为建筑系不收女生,所以她注册到美术学院,靠选修学完了建筑学课程。

1928年,她放弃在美国的大好前途,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

她不顾物质艰辛与疾病缠身,和梁思成走遍大半个中国,考察测绘了上百处古建筑物,并共同编写了《中国建筑史》。

她设计了“白山黑水”,抢救了景泰蓝工艺,参与设计了新中国的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

凭借多年努力,她一步一个脚印,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还成为了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开拓者。

林徽因在教导自己的孩子时,曾画过一张图叫“我们走过的一圈路”,她用自己的双脚丈量过中华建筑史的瑰丽和伟大。

这种踏踏实实的风格贯穿了她的一生。

林徽因无疑是个聪明人,正是因为她的聪明,她才没有在自己的人生走任何捷径,每一处真迹都要自己亲自去考察。

大智若愚,下苦功的都是聪明人,愚笨的人反而处处耍小聪明。

不再蹈空凌云,不再高谈阔论,才能懂得坚持的意义。

机会主义者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功,成为高手的,往往肇始于平淡无奇的日复一日。

真正能做出一番事业的人,不会去追求一把绝世好剑,而是打磨自己,沉淀自己,进行个人的修行。

等到功力深厚,即使是一把很钝的重剑,依然可以“恃之横行天下”。



03

  •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明朝有个无际禅师,喜欢云游四方。

有一天,他来到一个村庄,村里有个看水车的村民向禅师吐苦水:

“我也想像禅师一样出家修行,奈何在这尘世尚有牵挂,做不到道心孤绝。”

无际禅师问:“你牵挂什么呢?”

村民说:“我们村里只有我熟悉水车的运作,这是全村唯一的水源,如果有人接替我,我就可以了无牵挂地出家了。”

无际禅师说:“如果水车完全浸在水里,或者完全脱离水面,会怎么样呢?”

村民说:“完全浸在水里,水车就会被水流冲走,如果完全脱离水面,水车就不会转动,更抽不了水。”

无际禅师笑了笑说: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全然入世,容易随波逐流,被七情六欲的洪流冲走。

如果全然出世,没有经历人生的悲欢离合,自己尚不能渡,又谈何渡人呢?

入世时,能以出世的心态做人;出世时,能以入世的心态做事。

两者都是修行,又何必执迷于一隅呢?”

村民大悟。

其实,出世入世,皆是一心。

以以一颗清净心做人,时时皆自在;以一颗进取心做事,事事都能成。

就像杨绛先生,尽管她经历过穷困,可对钱财名利依旧不膺于心。

在丈夫钱钟书去世后,杨绛深居简出,悉心整理钱钟书的手稿。

当时那些文章稿费十分可观,可杨绛并未留恋那笔钱财。

而是将她和丈夫所得的稿费,都捐给了清华大学。

世人都尊称她一声“先生”,她也并不看重。

如今很多人活得很累,无论是贫是富,每天都忙忙碌碌,焦躁不安。

为什么?因为入世太深,物欲太多,心为物役。

做人,看得淡功名利禄,才放得下嗔痴怨怒,活得潇洒从容。

而说到以入世之心做事,林徽因也必须题上一笔。

抗日时期,战火绵延不断。

日本人靠着战争便利,几乎测量了中国全境的古建筑,甚至还写出了研究专著。

中国对自己的古建筑,却连一个系统的记录都没有。

林徽因和梁思成便决心去完成这件艰难的任务。

当时,此举并不为世人理解。

因为同时期的名人,都在撰写文章、针砭时事,在文坛争相显露风光。

林徽因却选择了另一条路。

在1930 年到 1945 年期间,默默扎进了深山老林之中,实体考察、测绘,著书。

生活即是道场,做事即是修行。

能够尽心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承担该承担的责任,就是自我提升最好的磨炼。



杨绛百岁修心,拥有了内心的平和、坚定、豁达、安然。

林徽因躬身行万里,亲身去丈量山河大地,是对自己人生和事业的负责与担当。

修心之行,可以塑造一个人的价值观,而踏实点做事意识,帮助人走好每一步。

身心俱疲时,去读杨绛,去发现她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心浮气躁时,读林徽因,踏踏实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点个推荐,与朋友们共勉。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