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今日中伏,不论男女,都要以坐月子的态度来养生,为家人收藏

发布者: qianyuan | 发布时间: 2025-7-30 11:08| 查看数: 56| 评论数: 0|



作者 :儒风君

2025年7月30日到8月8日,正值中伏。

常言道:“入夏无病三分虚。”

夏日里,在高温作用下,人体新陈代谢加快,消耗增多。

而中伏期间,暑湿最为蒸腾,阳气皆浮于体表,内里更为空虚。

此时,养生保健,未病先防,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不论男女老少,务必拿出坐月子的谨慎态度来养护身心。

以下这5大禁忌,最好不要碰,方能顺利过三伏,秋冬少生病,看完记得为家人转发收藏!

01

忌贪凉,远离寒湿

古语有云:“夏不贪凉,冬不贪床。”

中伏虽是一年中最潮湿炎热的时段,但避暑纳凉也当适可而止。

如果只顾一时的快活,毫不节制地喝冰水、吃凉食、吹冷风。

那寒湿之气必然会从大开的毛孔腠理中长驱直入,给身体埋下病根。

轻则头昏身重、伤风感冒、肠胃不适,重则关节疼痛、免疫力大大下降。

其实,温开水比冰水更解渴,也有利于生发保护脾胃中的阳气。

同时还要避免长期待在与室内外温差过大的空调房中,谨防空调病。

晚上睡觉时,最好不要光着膀子、露出腹部,防暑不忘防寒湿,方能身康体健。



02

忌大汗,平衡阴阳

《千金方》中说:“汗出多则亡阳。”

春夏宜发汗,中伏时主动出汗,有助于调节体温,排湿祛寒。

于是,很多人误以为出汗越多越好,动辄剧烈运动大汗淋漓。

殊不知,这种认知和做法大错特错。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与气血同源,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成。

若是整日大汗淋漓,定然会损伤阳气津液,甚至致使阴阳两虚。

进而出现疲乏无力、畏寒体弱、心慌气短的症状,体质每况愈下。

每一滴汗,每一分阳气,都是身体宝贵的能量储备。

“沾濡汗出”,运动也好,日晒也罢,以皮肤微微出汗、衣物略微沾湿的状态为宜。

如此,既保证代谢废物排出,又能避免阳气耗损,平衡体内阴阳,远离病痛侵扰。

03

忌久坐,提高免疫

常言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三伏天中的“伏”,并非是窝居家中伏藏不动,而是潜伏避暑。

在阳光直射最猛、气温最高的时段,减少出行频率,周全自身。

相反,待到清晨或傍晚温度适宜之时,要勤于锻炼,加强运动。

如果每天久坐不动,导致血液循环受阻,身体气机不畅,那么体内生态就好比一潭死水,在酷暑潮湿面前显得弱不禁风。

中伏时,基础代谢升高,适度运动不仅可以高效燃脂、控制体重,还能提升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大大降低夏季高发病风险。

尽量选择太极、快走、慢跑等低强度运动方式,避免心率过高、出汗过多,同时及时补充水分,以免电解质失衡。



04

忌生冷,保护脾胃

《遵生八笺》中讲:“暑毒外蒸,纵意当风,任性食冷,故人多暴泄之患。”

养生莫过于饮食,控制饮食是养生要义之一。

中伏上蒸下煮,酷热难耐,许多人贪图一时口腹之欲。

冰西瓜、冰饮料、冰淇淋、冰啤酒……来者不拒,大快朵颐。

结果,嘴巴是舒服了,脾胃却免不了要遭罪。

脾胃喜温恶寒,在生冷食物的刺激下,腹泻腹痛是常有之事。

且伤了脾胃这个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受阻,抵抗力也会一落千丈。

天气越是炎热,饮食越要温热。

姜枣茶、羊肉汤、山药小米粥,这些热食热饮,才是伏天饮食的金科玉律。

既不会加重脾胃的负担,还容易被顺利消化吸收,起到温中散寒、健脾开胃的疗效。

05

忌激切,平和养心

《黄帝内经》有言:“怒伤肝,悲伤肺,气伤心,思伤脾,恐伤肾。”

古人认为,五志过极,七情内伤,就会损伤五脏六腑。

而夏气与心气相通,心火本就容易上浮,让人烦躁失眠。

此时若再不积极调养情志、颐养心态,任由情绪大起大落。

气血翻涌之下,助长心火旺盛,极易突发头晕目眩、胸闷气短等病症,甚至诱发心血管疾病,危及生命。

养生先养心,心境平和,身体才能安然无恙。

平日里,不妨尝试读书写字、听轻音乐、静坐冥想等方式,来保持内心平静。

静为躁君,让内心与清静作伴,稳住情绪,守住健康,就是中伏天最顶级的自律。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